蘆笛三村似“世外桃源”
航拍蘆笛三村全貌
蘆笛三村夜間燈火如晝
黃昏時分的蘆笛三村
國際在線廣西頻道消息:曾經破敗不堪的廣西桂林秀峰區蘆笛三村(橋頭村、魯家村、廟門前村被合稱為蘆笛三村),轉眼間蛻變成亮麗的別墅群,過去靠“一畝三分地”營生的農民,現在紛紛“洗腳上岸”在家開起了餐館、辦起了民縮,吃上了旅遊大餐,“泥腿子”搖身一變成了光鮮的小“老闆”和"包租婆"。這就是桂林市秀峰區桃花江畔蘆笛三村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短短幾年時間,蘆笛三村生態鄉村休閒遊在桂北大地搞得風生水起,書寫著一個個美麗神奇的鄉村故事。
橋頭村委支部書記張建新説:“2013年3月,秀峰區啟動了蘆笛三村風貌改造,在村裏開展了大規模的立面改造或房屋重建,經過5年的時間,現在完成了95%,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同時,秀峰區政府除了在村裏村外完善了各種配套設施之外,還先後建起了桂林名人臘像館 、陽太陽故居、陽太陽廣場、桂林知青館和張家村儺舞廣場等設施,沿桃花江還修起了十多公里的步道。此外,秀峰區在對村容村貌亮化美化的同時,還在蘆笛三村周邊種上了3萬多株觀賞桃樹、楊柳和水杉等,如今,桃紅柳綠的景觀更讓蘆笛三村成為桂林人口中的“都市裏的世外桃園”。
魯家村的大自然餐館的老闆陽志宏説:“現在蘆笛三村不但有‘高顏值’的外表,更吸引人的還是那‘世外桃園’似的宜居環境。不少本地或外地投資者前來投資,他們為改變蘆笛三村的旅遊業態帶來了無限生機。”
攝影愛好者謝桂璋表示,現在的桃花江流域生態環境比過去好了很多,他們過去“打鳥”(攝影愛好者把拍攝鳥類俗稱打鳥)要到會仙濕地、貓兒山等較遠的地方,現在很多珍稀鳥類都到蘆笛三村安家落戶。謝桂璋把手機打開,展示了他拍攝的鴛鴦、䴙䴘、斑文鳥、白鷺、水雞和紅嘴藍鵲等鳥類。
近幾年來,秀峰區在加大環境綜合整治的同時,特別注重桃花江流域的生態文明建設。而今,綠蔭蒼翠、綠水環繞的蘆笛三村不僅是人類的宜居福地,也是鳥類棲息的天堂。改造後的蘆笛三村名符其實地成為了獨具桂北特色的亮麗名片和山水桂林的新地標。特別是每年在這裡舉辦的桂林秀峰“三月三”民族歌圩節等民族節慶活動和賽事,受到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關注。據了解,改造前,蘆笛三村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0元;改造後,人均年收入已達到如今的50000元以上。如魯家(闔家)村,目前三分之一的村民住在村裏,整棟房屋三分之一用來出租,三分之一自己開發經營。以經營模式最簡潔、經濟收入最低的整棟房屋出租者為例,每人60平方米的房屋出租,租金為30元/平方米,每月收入為1800元,年收入為21600元;再加上自己外出打工,以桂林市中等打工水準3000元/月計算,年收入約36000元。兩項加起來共計57600元。
廟門前村桃源逸居酒店店長秦建鋒感慨地説,他們的酒店是承租該村4家房東的房子開設的,租金約為30萬元每年,每個房東僅此一項年收入就達到了70000到80000元,居住在這裡的村民坐在家裏就進錢。
村民于愛華説:“改造前,村民早上清早就要出去做工,晚上要忙到很晚才回;現在,村民早上起來健身鍛鍊,晚上飯後就去休閒散步,有的還跳廣場舞;每週五,村裏老人還會約到一起喝油茶、‘侃大山’,這種愜意的生活,城裏人都羨慕死了。”
現在的蘆笛三村桃花灣旅遊休閒度假區年遊客接待量突破千萬人次,過去那種“拿著金飯碗討飯”的窘境成為了歷史,廣西壯族自治區組織部長曾萬明今年4月15日在 蘆笛三村考察時讚揚當地的發展,他説道:“如果廣西的農村都發展都像蘆笛三村這樣,鹿心社書記就放心了。”對蘆笛三村的改造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
桂林曾有民謠:“有女莫嫁魯家村,山又高來水又深。半夜起來磨豆腐,一年到頭淚淋淋。”描寫的就是蘆笛三村曾經的艱苦生活。而今的蘆笛三村 ,“一日三餐不用愁,茶余飯後把扇搖 。城裏阿妹腸悔青,當年沒嫁蘆笛哥。”(文/圖 王戰飛 編輯 覃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