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國“土瑤部落”迎來新的歷史人生
中新網  2019-06-18 11:28:39

  摘要提示:每天上午9時許,41歲的趙金安都會騎著摩托車去到離家1公里遠的茶廠上班。趙金安是茶廠的老闆,他雇有4個工人,專門加工製作大桂山特有的古樹茶和老樹茶,每年收入有10余萬元人民幣——在山高林密、交通閉塞的土瑤地區,這是一個普通人家超過10年的收入。

  中新社廣西賀州6月15日電 題:中國“土瑤部落”迎來新的歷史人生

  中新社記者 楊強

  每天上午9時許,41歲的趙金安都會騎著摩托車去到離家1公里遠的茶廠上班。趙金安是茶廠的老闆,他雇有4個工人,專門加工製作大桂山特有的古樹茶和老樹茶,每年收入有10余萬元人民幣——在山高林密、交通閉塞的土瑤地區,這是一個普通人家超過10年的收入。

  趙金安家住廣西賀州市平桂區鵝塘鎮明梅村,全家6口人。這裡是中國瑤族最古老的稀有支系土瑤的聚居地。據官方統計,土瑤人口僅有8500人,主要分佈在廣西大桂山東段余脈即賀州市平桂區鵝塘鎮明梅、大明、槽碓和沙田鎮金竹、新民、獅東等6個行政村的24條山衝之中。

  大桂山土瑤聚居區是廣西乃至全國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近幾年來,隨著官方脫貧攻堅工作的實施,電力和道路相繼建設開通,以及越來越多外來遊客的到訪,給這片與世隔絕的土地帶來了現代生活氣息。2018年,土瑤聚居區實現近千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由2017年底的51%降至44%。

  被作為國家意志強力推進的脫貧攻堅行動,使大桂山8500土瑤人口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作為其中的受益者,8年前,趙金安和妻子鳳客仙在家中加工製作當地特有的土瑤茶,産品最遠銷售到廣東,家裏建起了兩層洋樓,還買了汽車,現代電器一應俱全。祖祖輩輩住泥墻房、木板房和喝玉米粥、木薯粥的貧困日子一去不復返。

  “以前我們一個星期才能吃上一頓米飯。”趙金安回憶説,小時候,父親母親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挑著家裏生産的農副産品,翻山越嶺步行到10多公里外的鵝塘鎮上去賣,然後才換回油鹽大米,這一個來回需要兩天時間。其間的艱險,外界很難想像和體會。

  即便是在已經開通水泥道路的今天,進入大桂山土瑤聚居區仍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旅程。本月中旬,中新社記者隨同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錢學明赴明梅村調研,汽車行駛在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上,但見坡陡彎急,路險溝深。

  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和道路,縮短了土瑤地區到城市的時間和距離。根據廣西高層提出的土瑤聚居區要在“三年脫貧摘帽”的目標,當地官方正在加大力度配套實施移民搬遷、産業發展、教育扶智、就業培訓等一系列扶持政策,確保6個土瑤村在2020年全面脫貧。

  趙金安也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先富幫後富”的責任。他和妻子今年3月承包了村裏的一個茶葉加工廠,並雇傭當地4個貧困土瑤同胞,一起創造美好的新生活。

  在過去很長的歷史時期,土瑤山區沒有正規的學校教育,95%以上的土瑤子女沒有讀書識字的機會。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民建廣西區委主委錢學明本月12日在明梅村調研時指出,要重視教育,並通過辦好教育,把更多的土瑤子女培養成才,幫助他們走出大山,這才是土瑤地區民眾最好的、最長遠出路。

  這兩年,當地有關部門加快建設平桂區民族學校建設,預計到2020年春季學期開學時,大桂山土瑤地區所有一年級至九年級的學生將能夠進入這所傾注各界愛心的新學校就讀。(完)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