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鎮那了村火龍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 (陸建德 攝)
在通往邕寧區新江鎮那了村的鄉村公路旁,火龍果猶如紅色星光,閃耀在山間。
“再過兩個星期就可以收穫第一批火龍果了。”豐收在望,果農黃生朋喜悅的心情溢於言表。
新江鎮以丘陵地貌為主,山多地少,農業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土壤無污染、有機質含量高,加上晝夜溫差相對較大,非常適宜種植火龍果。一大批當地村民通過種植火龍果,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村幹示範帶動 村民積極響應
在那了村,火龍果的種植歷史要追溯到10年前,當時全村只有幾戶人種植。近幾年來,因政策的扶持和銷路的拓寬,一直以來不溫不火的火龍果産業,迸發出了勃勃生機。
那了村委婦聯主任黃春英是村裏的致富帶頭人之一。幾年前,黃春英和丈夫一直在福建打工,因為文化水準不高,也沒有專業技術,只能做一些簡單的建材加工的工作。前幾年,夫婦倆回家過年的時候,發現村裏的環境和農業扶持政策越來越好,便想回鄉發展種植業。2016年,夫婦倆東拼西湊了5萬多元,砍掉了自家的13畝桉樹林,買了水泥桿和種苗,改種紅心火龍果。
“種植火龍果需要的人力不多,我們夫婦倆就能管理13畝地,采收的季節也是階梯式的,從每年的6月至10月都有成熟,如果管理得當,一株火龍果的果期有20年之久。”黃春英盤算著。在夫婦倆的精心照料下,2018年共收穫火龍果4萬多斤,收入達10萬多元。黃春英一家不僅裝修了房子,還開上了小汽車。
黃春英闖出的致富路讓鄉親們振奮不已,他們紛紛找上門學習火龍果種植技術,並向她購買種苗。在黃春英的帶領下,她所在的那了村成安坡已經有10戶農戶開始種植火龍果,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有2戶。
形成集中市場 帶動産業發展
近幾年,村裏火龍果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全村有780多戶農戶,種植火龍果的有340多戶,佔了全村近一半的農戶,種植面積3000多畝。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戶,種植面積200多畝。”那了村村支書潘騰明介紹説。
在村民合作社的牽頭和帶動下,那了村形成了相對固定的6個火龍果收購點,來自南寧、欽州、福建、江西、廣東等地的大小客商紛至遝來。如今,村裏不論什麼等級的果子都會有客商收購,品相較好的會直接送往市場,品相較次的會送往飲料、食品加工廠進行加工,很好地解決了銷路問題。而那了村,也成為新江鎮全鎮火龍果收購的集散地。
村裏有了固定的收購點,為本地果農提供了便利和保障。
貧困戶羅選翠的丈夫無勞動能力,兩個兒子均在上學,為了擔負起養家的責任,以前,羅選翠種植了13畝傳統作物。每到收割季節,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羅選翠沒有能力進行收割,只能花錢請村裏人幫忙。去年底,村裏開展了一次火龍果新品展示會,羅選翠下定決心,嘗試種植4畝火龍果。“種植火龍果不需要那麼多的勞動力,收購點也近,我可以騎電動自行車拉到收購點去賣,種火龍果的收入比以前多得多。”羅選翠説。
主動更新換代 多方協作支持
去年12月,相關部門在那了村組織開展了一次火龍果優質品種推介會,會上,優質品種的火龍果吸引了眾多村民前來諮詢。
現年66歲的村民黃集兆是村裏的種植大戶之一,從2010年起他便種植了15畝“大紅”品種的紅心火龍果。“以前的品種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的環境了,不但需要人工授粉,抗病蟲害的能力也相對較低。”黃集兆説,如今村裏也在逐步淘汰舊品種,改種甜度更高、適應能力更強的“紅晶”品種火龍果。
為了服務好當地果農,為他們提供種植技術上的支持,那了村委每年都會舉辦2次以上的火龍果種植技術培訓,想要學習火龍果種植技術的村民都可以免費參加。定期邀請農業技術特派員、種植專家等到田間地頭為果農解決實際問題並進行技術指導。不僅如此,那了村每年還會組織生産隊長、村民代表、致富能手到附近産業發展較為突出的村、鎮學習,開闊眼界,做到“走出去,請進來”。
那了村作為水庫移民村,為了鼓勵該村村民發展産業,城區、鄉鎮落實了一系列産業扶持項目。邕寧區水庫移民局負責人説:“2018年,城區的水庫移民扶持項目為那了村火龍果産業提供補助,每根水泥桿補助9.5元,每株種苗補助2.5元,共惠及38戶農戶,覆蓋150畝土地,補助金額21.88萬元。”
新江鎮鎮長潘春蘭對那了村的發展前景信心滿滿:“近幾年,為了幫助那了村發展火龍果種植産業,新江鎮幫助村裏修建了環村水泥公路,並積極聯繫食品企業到點收購,下一步,我們將引導該村火龍果産業走精品路線,進一步增加農産品的附加值。”
如今,火龍果産業已悄然成為那了村脫貧致富的希望産業,越來越多的村民看到了種植火龍果的美好前景,也願意將這項火紅甜蜜的事業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