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廣西頻道消息:從貧困村到富裕文明的新農村,廣西百色市淩雲縣下甲鎮加西村的變化令人矚目。6月19日,加西村第一書記黃大衛説:“加西村充分發揮黨員在脫貧攻堅中的示範引領作用,帶領群眾發展桑蠶、油茶等産業。如今加西村産業興旺,貧困發生率降至0.8%,2017年順利實現脫貧。”
加西村的變化正是淩雲縣抓黨建促脫貧的一個生動剪影。近年來,淩雲縣堅持把抓黨建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切實把黨建資源轉化為脫貧資源、黨建優勢轉化為脫貧優勢、黨建成果轉化為脫貧成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加西村建設的蠶房 攝影 米糯聰
“領頭雁”帶動脫貧致富
在石山環繞的加西村,白墻青瓦的民居錯落有致,山腳下的桑園茂密濃綠,難以想像這裡在2015年以前是個貧困村。
加西村黨支部副書記勞守凡是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帶動村民發展桑蠶産業脫貧致富。全村種桑養蠶187戶,桑園面積達2200畝。“如今桑蠶産業是村裏的支柱産業,2018年全村種桑養蠶收入600多萬元,村民每人每年最少都有2萬元以上收入。” 黃大衛説。
加西村蠶農採摘桑葉 攝影 米儒聰
淩雲縣泗城鎮隴照村黨支部書記萬崇尚説:“一人富不算富,要讓鄉親們跟著富。”在10多年時間裏,萬崇尚從外出務工人員變成茶農,由茶農變成老闆,由老闆變身村支書,帶動村民抱團發展茶葉産業實現增收,共幫助3個鄉鎮7個村3010人脫貧。
淩雲縣通過開展“雙帶雙變、雙培雙促”活動,把農村黨員骨幹培養成經濟能人,促進農村能人隊伍建設;把農村優秀經濟能人培養成黨員,促進農村黨員隊伍建設。目前,該縣落實幫扶對象320戶,其中幫扶103名黨員成為經濟能人,幫扶31名農民成為致富能人並培養成黨員,帶動972戶群眾共同致富。
近年來,淩雲縣創新扶貧工作模式,配強村級領導班子,全縣110個村級黨組織中,由黨員致富帶頭人擔任村級黨組織書記的48人,佔比43.6%;配齊110個行政村第一書記和扶貧專幹,選派288名機關單位幹部駐村幫扶,讓黨員力量擰成一股繩,把抓黨建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不斷增強帶領群眾脫貧致富能力。
壯大發展集體經濟
山高、地少、吃水全靠天……這讓淩雲縣泗城鎮後龍村的脫貧道路困難重重。2016年後龍村沒有村集體經濟收入,直至2018年,後龍村找到一條養殖特色黑豬的致富新路子,通過發展土豬特色養殖、培育種植構樹等,村集體經濟增收超過10萬元。
泗城鎮後龍村黑豬養殖基地 攝影 米儒聰
後龍村第一書記于洋介紹,後龍村村民合作社與淩雲縣農投公司合作,採取“合作社+公司+農戶”的運行模式,2018年帶來村集體經濟增收7萬元,利用財政支持貧困村的30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入股淩雲縣淩春桂紅石材加工基地,村集體年分紅獲得3萬元。“我們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下一步要輻射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泗城鎮後龍村公共服務中心 攝影 米儒聰
維修基礎設施、發放節日慰問品、獎勵學習獎金等各項村政事務的支出,需要村集體經濟做支撐。加西村支書勞庭鐵説:“村集體經濟壯大了才能為群眾幹更多實事,保障村裏的可持續發展,增加村民的幸福指數。”
近年來,淩雲縣堅持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加強基層黨建、決戰脫貧攻堅的有力抓手,創新每個村“一間商鋪、一片油茶園、一個養殖場、一個産業服務公司、一家龍頭企業帶動”的“五個一”增收渠道,實現多元化發展。2018年度全縣110個行政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2萬元以上,其中實現3萬元以上收入的行政村有91個。
強化基層組織“主力軍”建設
2017年起,淩雲縣將黨建與脫貧攻堅同步規劃、同向推進、統一考核,將全縣領導幹部脫貧攻堅工作納入績效考核範圍,加大脫貧攻堅考核權重。圍繞脫貧攻堅、基層黨建等重點工作,對全縣機關黨員幹部、村“兩委”班子和農村黨員進行輪訓,有效提高基層組織領導和工作人員履職創新能力和農村黨員帶富能力。
加西村公共服務中心新貌 攝影 米儒聰
淩雲縣委組織部副部長李開元介紹,為解決村幹部能力不強、動力不足等問題,淩雲縣深入推進基層黨組織標準化規範建設,採取定對象、定崗位、定職責、定保障、定檔案“五定”措施,推行崗位專職化、報酬公薪化、管理規範化,實行全脫産工作、全天候履職。
“從今年7月1日開始,全縣110個行政村(社區)全覆蓋和定工幹部享受職業化待遇,充分調動村幹部工作積極性,形成村幹部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職業化管理體系,為全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築牢基層基礎。”李開元説。
近年來,淩雲縣深入拓展“脫貧攻堅先鋒行”活動,全面實施“茶鄉旗幟工程”和基層黨建“12345行動”,全面推進星級化管理,切實把基層黨組織建成脫貧攻堅的“大本營”,獲廣西三星級農村黨組織五星級7個、四星級11個、三星級20個,今年又有32個農村黨組織達到三星級以上標準。在全市首批“鄉村振興•五旗爭創”評比活動中淩雲縣43個村獲“紅旗村”。在黨建引領合力攻堅下,淩雲縣2016年至2018年共實現8383戶38204人脫貧,38個村脫貧摘帽,貧困率從25.43%降至6.21%。(文 祝有慧 編輯 林潔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