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阮曉瑩 通訊員楊有興 文國榮)山銀花是馬山縣大石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經濟作物,但山銀花花期短,開花時間集中,采收不及時造成不少損失。為提高山銀花采收率,南寧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針對性地引進吸花器,近日在馬山縣古寨瑤鄉進行實地試驗。
馬山縣古寨瑤鄉地處馬山縣東部,是南寧3個瑤族鄉之一。這裡耕地缺少,溝壑縱橫,自然環境惡劣,但石漠化的山地自古就生長著耐旱性極強的野生山銀花,獨特的石灰岩高鈣環境使這裡的山銀花品質優良,是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的良藥,成為馬山縣脫貧致富的地域優勢特色産業。
廣西馬山縣古朗瑤鄉山銀花專業合作社是當地最早成立的山銀花合作社,社長潘國臣告訴記者:“經過10年的發展,現在古寨瑤鄉山銀花種植面積已達3.4萬畝。但是我們的産業發展面臨兩個難題。”據了解,山銀花花朵小,採摘效率低,再加上花期短,不少花來不及采收就落地成泥,還面臨人工缺乏成本高的困局。
南寧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自2015年開展“石漠化地區農業産業發展的生態模式研究與示範”項目以來,除在山銀花綠色栽培技術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山銀花品質外,還十分關注國內能提高山銀花采收效率的採花器的研發動態。金銀花和山銀花同屬忍冬科忍冬屬,在采收方式上有相似之處。今年5月,南寧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從河北引進了金銀花吸花器,並在馬山縣古朗瑤鄉山銀花專業合作社試用。
這款吸花器由鋰電池、電吸頭(帶管)、採花桶三部分組成,凈重1公斤,按下吸花器電吸頭開關後,山銀花就被吸進採花桶中,吸入的花新鮮如初,未見機械損傷,完全達到加工要求。經現場測試,吸花器一次充電可連續采收3個小時,工效是人工的3倍以上,但在采收效率、山地適用性等方面還需要改進。南寧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將針對這些問題認真研究改進,使其儘快投入生産,推進馬山縣地域特色優勢産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