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6月25日電題:廣西:各民族守望相助寫新篇
新華社記者夏軍 林凡詩
日前,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環江河上,35歲的唐美宣帶著隊員們正進行龍舟訓練,她們去年攬下廣西少數民族運動會女子組龍舟賽3枚金牌後,今年又將參加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
這些隊員都是同村村民,分屬苗、瑤、壯和毛南4個民族。
“我們都是一家人。”龍舟隊鼓手唐美宣對記者説。
各民族同舟共濟、守望相助,書寫廣西民族團結發展新篇章。
不分你我 親如一家
很難想像,70年前,廣西很多少數民族與其他民族互不通婚,有的甚至不相往來。而今,融洽的民族關係成為廣西各族群眾滿意度最高的社會發展指標之一。
龍勝各族自治縣泗水鄉八灘村侯光祖家11口人,由5個民族組成。侯光祖的外公是壯族,外婆是苗族,他們的兩個女兒,一個招了侗族上門女婿,育有侯光祖兄弟,兄弟倆又分別娶了瑤族和漢族媳婦。逢年過節,“侗族酸肉,壯族糍粑,苗族油茶,這些特色食物都會擺上我們的餐桌。”侯光祖説。
在廣西,像侯光祖這樣的家庭不在少數。
今年端午節,在南寧市中華中路社區,身著各式民族服飾的群眾,熱火朝天地舉行包粽子比賽。這是一個居住著漢、壯、維吾爾、滿、瑤等20個民族的社區,各民族特色節日已成為社區共同的節日。社區黨委書記謝華娟説:“民族感情和鄰裡友誼就是在各種節慶中不斷增進的。”
在環江縣思恩鎮陳雙村,居住著毛南族、苗族和壯族群眾。20多年前,苗族群眾從大山深處搬遷而來,但沒有受到任何排斥,壯族和毛南族鄉親教他們種稻養蠶,苗族鄉親則帶著他們種砂糖橘。而今,“一村三族”的獨特民族風情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3個民族群眾正一起打造“毛苗瑤”特色生態休閒娛樂旅遊景點。
攜手並進 共享紅利
多年來,廣西多措並舉推動各民族經濟取得歷史性發展。
作為瑤族的支系,一直以來,位於桂北山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的紅瑤受“狗不耕田,女不讀書”傳統觀念影響,適齡女童入學率極低。上世紀80年代起,在政府大力扶持下,當地專門創辦“紅瑤女童班”,實行寄宿制,免交一切費用,大大提高了紅瑤女童入學率。紅瑤第一位女大學生、第一位女老師、第一位女軍人、第一位女醫生、第一位女幹部相繼從大山深處走出。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是我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人均只有幾分地,貧困發生率一直居高不下。仫佬族村民吳增榮説,這些年,在政府的大力幫扶下,大家吃上了自來水,住上了小洋樓,孩子不用爬山路上學了。致富門路大大拓展,貧困發生率從43%降至18%。
東興市江平鎮,生活著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20世紀80年代,許多京族群眾還是靠海産品換取米、油、鹽等生活必需品。如今,京族聚居的東興“京族三島”年人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家家戶戶住上了樓房,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步最快的少數民族之一。
開放開發 牽手世界
位於開放前沿的廣西,正在努力讓所有民族搭上開放發展的“快車”。
黔桂交界的河池市、百色市,山高路遠,是重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地,當地一些貧困縣通過創建“高鐵無軌站”模式,通過開通“班次公交化、運輸直達化和時刻精準化”的專線大巴與就近高鐵火車站無縫相連,推動了民族地區發展升級。
昔日封閉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正成為廣西開放發展的前沿和窗口。位於中國“南大門”憑祥市的浦寨貿易點,多年前還是一個不通電、不通自來水、只有38口人的小村子,不到30年,常住人口增長100倍,日均進出口貨物總量增長了近70倍,大量東南亞熱帶水果從這裡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國。
開放發展正推動民族地區與世界相連。靖西市新靖鎮舊州,壯族民俗風情濃郁,傳統工藝品繡球聞名全國,被譽為“中國繡球之鄉”。這裡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居民製作繡球。76歲的居民黃肖琴告訴記者,他們生産的繡球已出口到美國、挪威、泰國等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