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地處桂西北大石山區,是集老、少、邊、山、窮為一體的少數民族自治縣,也是國家級貧困縣。該縣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新時代下健康中國的重大歷史機遇,全縣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穩步推進。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巴馬瑤族自治縣先後出臺了《巴馬瑤族自治縣健康扶貧30條措施》,以及配套印發了醫療保險、醫療救助、大病專項救治、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等方面的10余個文件,對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織就了健康扶貧保障網。
實現縣域醫聯體全覆蓋
2018年12月,巴馬縣人民醫院所略鄉分院進行了一場手術。進行手術的專家,是來自該縣人民醫院麻醉科、婦産科的專家團隊。
這樣“患者不動,專家動”的就診模式,得益於該縣公立醫院的改革。
由於所略鄉地理位置特殊,山高路遠、村落不集中,當地百姓想要去縣醫院看個病,簡直是困難重重。
巴馬瑤族自治縣衛生健康局健康扶貧辦公室負責人説:“要想讓貧困人口真正就近診療,必須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升貧鄉鎮的醫療條件。”
目前,巴馬組成了縣鄉村醫聯體建設基本實現10個鄉鎮全覆蓋,組建縣域內醫共體12個,專科聯盟8個,形成“基層首診、疑難上轉、康復回家”的醫療模式,真正讓貧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大病專項救治工作全覆蓋,慢病簽約服務管理全覆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全覆蓋……目前,全縣建有家庭醫生團隊105個,根據患病情況由家庭醫生團隊提供針對性分類,進一步完善轉診轉院、救治銜接和治療後隨訪等服務,讓患者享受到脫貧攻堅帶來的“新紅利”。
貧困人口“四重保障”防線
西山鄉幹長村長洞隊建檔立卡貧困戶譚必紅,還記得那場病故。
2017年5月的一天,譚必紅因慢性腎臟病。對她一家來説,“這簡直是一場災難,像天塌了一樣。”譚必紅回憶道,“本來就貧困,這病更讓我們家雪上加霜了。”
就在譚必紅一家一籌莫展的時候,村裏的駐村隊員跟他講解了健康扶貧的政策。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簽約服務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要求,巴馬縣加快推進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和醫療費用兜底“四重保障”等制度建設,實現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0%參保。
譚必紅住進醫院治療費47507.59元,但結帳單上的數字,並沒有讓這個家庭絕望。通過一系列的健康扶貧政策報銷,她個人僅需要支付剩餘不到10%的費用。
目前,該縣縣域內定點醫療機構均開展了“先診療後付費”服務和“一站結算”即時結報,打通了政策報銷的最後一公里,大幅減輕貧困群眾“跑腿墊資”的壓力。
“通過政保合作、資源整合、環節優化、數據共享等方式,實現醫療費用‘一站式’即時結報,這給貧困家庭帶來了實惠和便利。”中國人壽巴馬分公司經理黃善説。
享受到優質醫療“零距離”
“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的關懷,使我們的小孩得到救治!”2018年9月6日,家住巴馬縣所略鄉福鄉村六旺屯貧困戶黃某貴等三位家屬將一面印製有“扶貧助困 大愛無疆”的錦旗贈送到衛生健康局並表達了感激之情。
同年,共有來自貧困家庭的14名先心病兒童患者全部免費手術治愈出院。“這對國家深度貧困縣群眾來説,是沒聽説過、更不敢想的大手術。”該縣脫貧攻堅指揮部工作人員黃秋霖如是説。
受經濟、技術等條件的制約,先心病患者的手術治療一直是巴馬縣醫療衛生的一個難題。該縣聯繫南部戰區總醫院並簽訂了巴馬縣城鄉兒童先心病救治服務協議。
實施健康扶貧對口幫帶後,“在深圳大鵬新區、南部戰區總醫院、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多家醫療機構的幫扶下,讓壽鄉人民群眾享受到了優質的醫療服務,也讓醫院的醫療水準上了一個臺階。”巴馬縣人民醫院院長岑丹潔説。
隨著健康扶貧對口幫扶的不斷深化,更多的山區貧困群眾真正實現了在家門口“零距離”享受優質資源,進一步降低了他們的就醫成本。
“我們織密健康扶貧了保障網,讓貧困人口獲得實實在在的‘新紅利’。”巴馬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葉柳艷説。(龐革平、韋明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