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年6月3日上午
地點:村委第一書記辦公室
內容:扶貧工作座談……”
工作筆記的主人是自治區黨委政法委駐靖西市安寧鄉湯亮村第一書記張華。400多頁的本子,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村裏87戶貧困戶的致貧原因和狀況,以及湯亮村從貧困村到脫貧摘帽的點點滴滴。
這也是他這一生的絕筆。當日下午6時46分,連續多天高強度的工作後,張華累倒在辦公桌子前。6月7日,因搶救無效,張華42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南疆邊境的扶貧路上。
7月1日,記者走進湯亮村,尋訪張華的足跡:村路上,人來車往;池塘裏,群鴨戲水;山坡上,桑樹婆娑;村屯內,乾淨整潔……“村裏的變化,凝結著張書記的心血和汗水。”村支書王啟倍抹著眼淚説。
有一種使命叫忠誠
——不論在塔山英雄部隊,還是在扶貧攻堅主戰場,他英勇無畏,不克難關不回頭,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張華1977年9月出生在江西宜春市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1999年7月從桂林陸軍學院畢業後分配到原41集團軍某師,成為塔山英雄部隊的一員。
“張華工作愛較真、不服輸,事不做完不放手,標準上不去不罷休,困難不解決不回頭,讓人欽佩!”戰友劉仁恒説。2005年,梧州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張華衝在前頭,扛起沙袋就到大壩下面堵管涌;2013年,原41集團軍開展基層政治工作規範化建設試點,張華所在團基層政治建設的經驗做法成為集團軍的樣板。正是在這個英雄的部隊裏,讓他百煉成鋼。
初心永不改,退伍不褪色。2017年12月,張華從部隊轉業到自治區黨委政法委任執法監督室副調研員。2018年春節剛過,張華主動請纓,到靖西市安寧鄉湯亮村擔任駐村扶貧第一書記。
張華到任時,村部不通水、不通網絡、沒有衛生間,不具備居住生活條件,鄉領導建議張華暫住鄉政府。張華不同意,提包住到村裏。他在村文化活動室一間空房架起床板。一張舊辦公桌、一台電磁爐、一包鹽一瓶油幾包面就是他的生活物資。上廁所要去百米外的村民家或村小學借用,水要從村委圍墻外的水潭提取。
面對這樣的生活條件,張華沒有怨言,先後給村部開通網絡,把水龍頭安到了村部門口,又在村衛生室騰出一間廚房,還自費購買了一輛電動車、一台二手冰箱以及床墊和電風扇。
“我們的駐村生活條件好了,才能更加安心工作,當好脫貧攻堅的帶頭人。”半年後,村部公共衛生間建成並安上熱水器時,張華笑呵呵地説。
“80多歲的老黨員還跟著張華重溫入黨誓詞,這對大家觸動很大。”去年剛轉為正式黨員的張正抗説。上任伊始,張華發現村黨組織渙散,便組織全村黨員在黨旗下宣誓,學習黨章;想方設法修建了村委辦二樓,作為黨員活動室;建立黨員微信群,開展每日一學等活動,以此促進黨建工作;動員全村黨員下載學習強國APP,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漸漸地,全村黨員幹部的使命擔當意識增強了,帶領群眾脫貧的決心日益堅定。
湯亮村屬自治區級貧困村,有328戶共1260人,貧困戶需要扶貧幹部精準識別。
為了不耽誤村民白天的勞動時間,張華每天一大早趁村民沒出門就去走訪、核實情況。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一個月下來,張華對湯亮村村民的基本情況瞭如指掌。
那段時間,全區都在搞貧困戶信息錄入,網絡系統擁堵。張華把鬧鐘定在淩晨兩三時,避開錄入高峰,加班加點錄入、核對。有人説,既然這麼多戶有需求,不如都報上去吧。張華較真起來:“按標準辦,該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絕不瞞報虛報!”在他的努力下,村裏從最初劃定的99戶中,確定87戶列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對象。
“他不在辦公室工作,就是在去農戶家裏或田間地頭的路上。”駐村工作隊隊員岑業鵬説,“他像陀螺一樣工作,直到倒下的前一刻,還在核查落實村裏雨露計劃名單。”
有一種幸福叫付出
——他盡職盡責,把為群眾辦實事當樂事,群眾的事再小,也當做大事
“張叔,你先回家吧,我再加班一會兒。”55歲的村支部委員張其修曾開摩托車帶張華工作一個多月,對張華的這句話最熟悉。週末,張華經常放棄休息時間,利用中午、晚飯前後村民在家的時間段,進屯入戶與貧困戶拉家常,詢問莊稼種植、小孩上學、老人看病就醫、年輕人外出務工等情況。群眾的事,無論大事小事,他都放在心上,親力親為多方奔走,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
湯濃屯有一處10多畝的桑樹園,長得鬱鬱蔥蔥。“這是張華鼓勵我種的。”村民王正鄉説,張華第一次到他家裏走訪,了解情況後,就叫他把家裏的坡地全部用來種桑養蠶。去年,王正鄉養蠶有近萬元的收入,今年將達到兩萬元。
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幫扶對象,張華一視同仁。
“他是我家的大恩人。”説起張華,馬亮屯的村民楊景裏眼裏噙滿淚水。楊景裏的弟弟因交通事故離世,弟媳離家出走,撇下3個小孩。尚未成家的楊景裏除了贍養兩位老人,還要撫養弟弟的孩子。
張華對楊景裏一家格外上心。他送來養蠶書籍,鼓勵楊景裏搞好養蠶産業,並安排楊景裏的父親到村委當清潔工。“他每次到家裏,都給小孩帶來營養品,還聯繫企業資助小孩讀書。”楊景裏説。
貧困戶家裏條件差,凳子上常有泥土灰塵,張華從不嫌臟。他與村民聊天,關心群眾所關心的事情,真心實意為貧困戶解決難題。
村民王正規患有癌症,家庭經濟困難,張華自掏腰包給他送去了慰問品和慰問金2500元,並到醫院看望。“知道張書記去世的消息,我一直在流淚。”王正規的愛人眼含淚水告訴記者,直到現在,她都不敢告訴住院的丈夫這個消息。
王昌福患有嚴重的肺穿孔,張華經常買些雞蛋、牛奶到他家裏看望,又推薦他到南寧參加飼養技能培訓。
王利青、王利艷兩姐妹的媽媽過世後,跟著繼父王正官生活,10多歲了還沒戶口;年前,王正官4歲的兒子不幸夭折。張華經常帶著禮物去看望他們,多番奔走為孩子落戶,為王正官打氣、介紹工作。
湯亮村共有5名五保戶。今年春節,張華自己掏錢買了油和大米,挨家挨戶送上門,噓寒問暖。
馬亮屯66歲的五保戶楊從宜,住房沒有窗玻璃和大門,樓梯口的天面也年久失修,每逢雨天,滿屋子都是水。去年,張華叫人幫老人家安裝了門窗。今年3月,又叫人把樓梯口的天面換上鐵皮。
“人的一生總要做幾件有意義的事。”這是張華在做村幹思想工作時常説的一句話。
駐村441天,張華給湯亮村帶來一系列新變化——
村裏5名輟學的孩子全部返校;8位貧困學生申請了每學期1500元的補助;社會愛心企業幫扶全村10位貧困學生、8位大學生。
3.5公里砂石路硬化工程和1.8公里的産業路順利完工,湯亮村小學圍墻和公共廁所及大門建成,全村326戶免費安裝凈水器,120盞太陽能路燈覆蓋全村,3個提水工程竣工使用。
湯亮村種桑面積從180余畝發展到680畝;兩座1600余平方米的大蠶房、300多畝的桑蠶種養分離示範基地建成……
2018年年底,湯亮村23戶93人順利脫貧,全村貧困發生率降至2.48%,實現整村摘帽出列。
有一種責任叫擔當
——他殫精竭慮,一心撲在村裏的脫貧和産業發展之上,對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充滿信心
張華在駐村工作日記寫道:“每當看到群眾真誠的笑容、真摯的謝意,我心裏就充滿了溫暖,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信心就更足了。”
今年5月27日,靖西市遭百年一遇暴雨,湯亮村村部和農田、集體桑園受災嚴重。
“想辦法出城,我要和群眾在一起。”正在靖西市開會的張華心急如焚。
涉水察看災情、轉移安置群眾……克服重重困難趕回村裏的張華,一頭扎進抗洪救災中。
湯亮村缺水少地,發展困難。脫貧摘帽後,如何進一步增加群眾收入又成了村裏最大的難題。張華不斷給大家鼓勁:“大家只要肯幹,沒有幹不成的事!”
年初,他就擬定2019年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工作計劃——
把村裏的溶洞打造成旅遊景點,同時在溶洞周邊坡地種植百香果。
修建田間地頭水櫃,解決旱季缺水灌溉的問題;繼續完善排洪引水渠道,解決雨季湯亮村易受洪澇災害的問題。
張華和安寧鄉鄉長黃智剛商量,如果水渠排洪引水效果好,打算明年推動村裏種植烤煙。
“張華一直希望湯亮村能夠把烤煙産業發展起來。種植烤煙只需要4個月的時間,就能為農戶帶來每畝兩三千元的純收入,這筆收入對貧困戶尤其重要。貧困群眾的事,無論大小都放在張華心上,他多方奔走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黃智剛深情回憶。
“這是張華書記未竟的事業,我們一定要替他完成。”湯亮村兩委幹部和工作隊員含淚説。
“張書記一心撲在工作上,一年多時間,他回家僅10天左右。”湯亮村團支書譚文官説。
今年元旦,張華正在候車準備返回南寧,臨時接到工作通知。他當即退票,3天假期全都投入扶貧工作。
清明節回江西老家掃完墓,張華回到南寧就直接從車站趕回湯亮村。他説,放心不下村裏的工作。
……
張華被送往靖西市人民醫院急救後,聽到消息的王啟球、張正抗、王愛令等10多位村民自發開車40多公里趕到醫院探望。
“張華做得多、説得少,百姓都記在心裏。”自治區黨委政法委挂任靖西市委常委、副市長劉世華説。
斯人已逝,依然溫暖世間。按照張華生前意願,家屬為他捐獻了心臟器官。
“廣西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邊境一線往往又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張華從塔山英雄部隊轉業到地方,奮戰並犧牲在扶貧攻堅的第一線。他在扶貧戰場上的表現,是塔山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6月29日,張華服役時的部隊老首長在慰問張華家屬時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