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廣西淩雲縣勤勞脫貧榜樣李棟飛:金豬助脫貧 銀蠶促致富
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2019-07-16 14:47:00

  國際在線廣西頻道消息(林潔琪 通訊員 韋軒 韋付增):廣西百色市淩雲縣邏樓鎮界福村村上屯,有一棵樹齡千餘年的黃葛榕,高高矗立,枝繁葉茂。古樹邊,有一間兩層佔地百餘平方米的蠶房。蠶房裏,滿地的蠶蛹在“唰唰唰”咀嚼著桑葉,它們的主人便是界福村貧困退出戶李棟飛。

  近日,李棟飛介紹目前養蠶情況:“蠶寶寶很珍貴,從小就要用心養,目前養的第二批蠶已經長到四齡,一天要喂桑三次,每天忙到半夜十一二點,吃不飽都會減産,影響收益!”

廣西淩雲縣勤勞脫貧榜樣李棟飛:金豬助脫貧 銀蠶促致富

李棟飛觀察蠶生長情況 供圖 淩雲縣委宣傳部

  在界福村,提起李棟飛,人們對他的評價是勤勞脫貧榜樣、敢闖敢幹致富能人、孝老愛幼標兵……如今,李棟飛養蠶初見成效,但在這之前,他是村裏的“豬倌”。2010年初,李棟飛通過親戚朋友的幫助,利用閒置農田種紅薯、玉米,建豬欄,養土豬。當年存欄母豬10頭,出售小豬達100余頭,年底肉豬出欄20余頭,除去成本,李棟飛夫婦收入4萬元,賺來創業第一桶金。

  嘗到養豬的甜頭後,李棟飛夫婦充滿信心,他們乘勢而上,適當加大肉豬養殖規模。李棟飛夫婦從創業之初到2014年,每年都有4至10萬元的純利潤。

  然而,風險悄然來臨。2015年,由於生豬行情不好加上不可抗自然因素,讓李棟飛養豬業貼本還賠了利,損失慘重,一時生活“回到解放前”。而年邁體衰的岳父岳母和年歲已高的父母都需要照料,兒女的學習費用等生活壓力都壓在李棟飛兩夫妻身上。當年底,在精準識別中,李棟飛一家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廣西淩雲縣勤勞脫貧榜樣李棟飛:金豬助脫貧 銀蠶促致富

李棟飛觀察土豬生長情況 供圖 淩雲縣委宣傳部

  勤勞的李棟飛沒有被困難壓倒,他不斷思考失敗教訓,總結經驗。兩個月以後,李棟飛夫妻兩人重整旗鼓,繼續在欄舍裏圍著大小土豬“打轉”,當回了“豬倌”。2016年,在當地黨委政府、後援單位以及村“兩委”的幫助下,李棟飛的生豬養殖業迎來了“第二春”,錢袋子又漲起來,並成功摘掉貧困戶“帽子”。

  “李棟飛十分勤勞,敢闖敢做。我們請來養豬專家到場指導和後援單位投放豬苗,同時聯繫公司收購成品豬,讓他沒有後顧之憂。”界福村黨支部書記楊金儒説。

  去年,李棟飛到邏樓鎮爛村村走親戚,發現爛村隴居屯、號內屯大部分群眾都種桑養蠶,而且養蠶一個月就有成效。“週期短,收入來得快,不用像養豬那樣整年都在幹活,養蠶比養豬輕鬆。”李棟飛説。

  李棟飛和妻子商量一番後,他決定到鎮上學習了解種桑養蠶技術和了解蠶繭市場。邏樓鎮桑蠶辦主任戴學益説:“放棄多年生豬養殖産業,改種桑養蠶,李棟飛有勇氣有決心。我馬上答應幫他做好技術指導,鼓勵他大膽去幹!”

  今年初,李棟飛通過土地流轉因村民外出打工而撂荒的30余畝土地,全部栽上了桑樹。目前,桑園長勢良好。邏樓鎮派出蠶桑技術人員,為李棟飛提供“保姆式”技術服務,讓李棟飛堅定了發展養蠶信心。

  “蠶房130平方米,剛開始養蠶,第一批養兩張,産繭252斤,收入5000元,第二批蠶繭預計産繭350斤左右。”李棟飛説,“因初種桑葉,怕供應不足,所以每批蠶不敢養太多張,第三批打算養四張,爭取在年底擴大種桑面積到60畝左右,明年再擴大養蠶規模,引導身邊的貧困戶一起養蠶增收致富。”

  近年來,邏樓鎮在全鎮培育一批“李棟飛式”的新型農民創業者和農村致富帶頭人,讓群眾懂技術,有技能,助力群眾素質、技能“雙提升”,有效鞏固提升全鎮脫貧攻堅成果。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