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巧手編出美好生活
廣西日報  2019-07-19 10:35:01

巧手編出美好生活

  圖為平南新馬工藝品有限公司生産車間一角。

  本報記者 唐正芳 通訊員 張 思 莫舒華 文/圖

  靠著一雙巧手,馬瓊模成為上世紀80年代初頗為風光的“萬元戶”,馬振鵬成為首屆“貴港工匠”,韋金英則成為當地的企業家。

  這3個人都生長在同一片土地——偏僻山鄉,擁有同一個身份——農民,幹著同一件事情——編織。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上千萬元的外匯。

  有著“廣西工藝編織名鎮”之稱的平南縣平山鎮,就是成就他們的地方。

  A 上個世紀響噹噹的“萬元戶”

  身材高大的馬瓊模是平山商會會長、平南新馬工藝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華僑後裔,目前正在經營一家編織廠,去年出口創匯300多萬美元。

  平山鎮有編織傳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八桂村家家戶戶都在晚間各做10多個籃子,淩晨一點出發,挑到圩上賣給供銷社,然後換回大米。馬瓊模介紹,祖輩、父輩都搞編織,自己不到10歲也開始接觸這門手藝。

  編織,讓馬瓊模一家度過了物質極其匱乏的年代。

  1980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平山鎮,當時的平山公社成立竹器廠,22歲的馬瓊模因為精細的手藝成為該廠技術員,月薪45元。

  當年春季廣交會,馬瓊模設計編織出20多個樣板,成為該廠訂單最多的技術員。秋交會,馬瓊模除做好工廠的任務外,私自送了幾個樣品,沒想到竟收穫4-5萬元的訂單。當年底,馬瓊模和朋友合夥“單幹”,成了“萬元戶”。

  自行車、縫紉機、手錶、收音機“三響一轉”是當年先富起來的標配。馬瓊模每天穿著的確良襯衣、帶著耀眼的手錶、騎著自行車行走在鄉間,引來鄉親的側目。此後,該鎮家家戶戶開始搞起了編織。

  平山鎮“放水養魚”,把工商、稅務、消防等12家收費部門整合起來,企業只需繳納國稅。良好的投資環境,成就了當地的編織業。

  該鎮編織業最輝煌的時期當屬21世紀初。那時,街頭巷尾,凡是有空地的地方都被租用做工廠,有些老闆還把工廠開到附近的鄉鎮。每個工廠都有一兩千人,大廠則超過3000人,還有數不清的外發加工;街上運送編織品的汽車、摩托車形同遊龍,老闆用麻包袋裝錢給工人發工資,其熱鬧可見一斑。

  編織業火紅,自營出口呼之欲出。2002年,馬瓊模的工廠擁有自營出口權,他開辦的兩個編織工廠,每年出口創匯1000多萬元。當年的“萬元戶”早已變成“千萬元戶”,為國家出口創匯貢獻力量。

  B  他被授予首屆“貴港工匠”稱號

  左手緊緊按住竹莖,右手靈巧地纏繞,三四十分鐘,一個精美倣古儲物籃就展現在記者面前。

  今年49歲的馬振鵬,是平南縣榮泰工藝廠的管理人員,負責工廠的産品設計。2018年,他被授予首屆“貴港工匠”稱號。他常説:“急工不像樣,慢工出巧匠。”

  受到馬瓊模影響,10歲的馬振鵬也開始自己的編織生涯。“小學四年級,我就和同學勤工儉學,把編織好的籃子挑到圩上賣,賣錢後去看電影。”馬振鵬笑著説起小時候的趣事。

  在父輩的耳濡目染下,馬振鵬的手工編織非常了得。初中畢業後,他到廣東打工,進了當時亞洲最大的藤竹工藝品傢具公司當樣板設計員,手下還帶幾個負責技術設計的大學生。

  2003年,馬振鵬回到編織正火熱的家鄉。不久,榮泰從外地回鄉建廠,馬振鵬直接參與到工廠的設計和建設,決心大幹一場。

  馬振鵬向記者介紹如何編織好一個工藝品,首先要選材,編織時要注意手法一致,間隔均勻,平順光滑,色澤搭配突出。“最關鍵是造型,完美的造型能讓人眼前一亮,百看不厭!”

  走進榮泰編織展示廳,除了日常使用的花籃、果盤、垃圾簍外,還有栩栩如生的動物籃子、惟妙惟肖的南瓜藤編、小巧精緻的迷你提箱等品種,這些都出自馬振鵬和他同事的靈巧雙手。目前,馬振鵬正在編織公仔車,準備參加貴港市第二屆“布山杯”工藝美術作品展覽。

  “編織工藝不僅帶給我多姿多彩的生活,還給我帶來不同的人生感受。”馬振鵬對編織懷有深厚的感情。

  他説,編織屬於純手工活,跟現代的機械化生産相比,很難産生倍增經濟效益,許多年輕人不願再幹,手工編織面臨失傳的境地。“現在我只想把這種傳統工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C  農民企業家的責任與擔當

  黝黑的臉龐,沙啞的聲音。平南縣榮泰工藝廠董事長韋金英總給人特別豪爽的印象。

  今年57歲的韋金英當初因為大兒子走進編織行業。2000年,大兒子初中畢業,她辭掉教工工作,帶兒子幹起編織。

  韋金英入行編織正是該行業輝煌期,在平山鎮已經找不到廠房,於是就到隔壁鄉鎮容縣羅江租廠房幹,規模不斷擴大。2006年,在政府支持下,韋金英將工廠搬回家鄉,建設榮泰工藝廠,正式紮營安家。

  經過10多年的發展,該鎮編織面臨工人工價上漲、市場競爭越發激烈的境況。2009年,韋金英用小貨車將編織材料送到鄉下,然後回收編織好的産品。有些老闆為了尋找到更多的勞動力,還把材料送到更遙遠的博白縣農村,“廣種薄收”,千家萬戶成為“流動工廠”。韋金英還免費為工人提供食宿、幫買養老保險。

  在國際市場風雲變幻莫測、勞動力短缺等多重壓力下,平山鎮的編織仍然奮勇向前。2018年,平山鎮編織擁有自營出口企業18家,規上企業15家,出口創匯3000多萬美元,佔平南縣57%。

  “你看,門不用鎖,窗不用裝防盜網。為什麼?因為安全呀。”韋金英帶記者參觀她家住房時自豪地説。她認為,良好的治安環境得益於百姓的富足生活,而百姓能過上好日子是因為編織行業給他們提供就業。“只要編織行業在,平山就會長治久安。”

  近年來,平山鎮依託當地特色竹木芒編産業優勢,大力實施“特色産業富民行動”,通過鼓勵出口編織龍頭企業與貧困戶結對子,實現貧困群眾就業增收。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