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學生牛倌”打造産業扶貧新名片
廣西日報  2019-08-09 16:34:28

“大學生牛倌”打造産業扶貧新名片

  楊遠澄(左)正跟基地工作人員探討肉牛管理細節。

  本報記者 胡光磊 文/圖

  大石山腳下,一個個綠色大棚引人注目。湊近才發現,大棚下“住著” 13000多頭進口肉牛。原來,這是一個標準化、現代化的肉牛養殖基地,負責人是當地有名的“大學生牛倌”——楊遠澄。

  2014年,研究生畢業的楊遠澄來到上林縣白圩鎮朝韋村創業,成立了廣西山水牛畜牧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山水牛公司”),意欲打造一家以肉牛養殖為基礎,從養殖到餐桌全産業鏈打造+互聯網行銷的現代化扶貧龍頭農業企業。

  5年來,基地以“龍頭企業+黨支部+金融+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發動上林縣各鄉鎮、貧困村成立了83個山水牛合作社,輻射帶動貧困戶3972戶參與山水牛養殖,佔上林全縣脫貧攻堅總戶數的19.3%。合作社及公司為上林縣全縣1000多戶貧困戶提供了就業崗位。

  打造山水牛品牌

  樹立貧困群眾脫貧信心

  8月7日,陽光炙烤著大地。在朝韋村養殖基地的大棚內,高溫並沒能阻擋貧困戶莫維紅的幹活熱情。在這裡工作,每個月領2000多元的工資,這讓莫維紅對脫貧充滿了信心。

  在佈滿石山的上林縣貧困地區,耕地不足且分散嚴重制約著當地種植業的發展,多年來,村民只能通過種植玉米、花生填飽肚子。

  然而對楊遠澄來説,山好水好的上林,是發展養殖業的寶地。“借助上林優異的自然環境,只要精心育出好牛肉,打出好品牌,必定能大有作為,輻射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楊遠澄説。

  圍繞市場對牛肉“香嫩”的需求,從創業之初,楊遠澄便不斷研究科學養牛的技術。從品種選擇到頂級牛捨得打造,從科學規範養殖到中草藥防治,幾年間,山水牛公司的自主研發技術專利就達到了94項,大到肉牛營養系統、防疫系統,小到聽覺系統、視覺系統,公司對整個養牛流程都進行了全面規範。

  目前,山水牛公司已研製出具有壯鄉藥膳特色的構樹核心料,讓20個月齡的牛肉達到3年齡的牛肉香度,使得山水牛肉品質在口感、香嫩度、富硒含量、血紅蛋白等指標上都具備了市場競爭力。

  實施産業幫扶

  開闢脫貧致富新路子

  富了不能忘鄉親。依託上林縣的自然資源,養牛産業越做越大,品牌越打越響,楊遠澄沒有忘記要帶動群眾一起享受勝利的果實。

  2015年開始,在政府推動下,上林縣許多鄉村成立了農業合作社,以村級集體經濟、貧困戶個人小額貸款等形式入股山水牛公司,公司幫助貧困戶購買牛犢,並集中在合作社養殖,出欄後再由公司回購,村集體和貧困戶領取分紅。

  楊遠澄把這樣的合作形式稱之為“合夥”。短短3年的功夫,合作便收到了成效,帶動24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入股,合夥人也嘗到了甜頭。“今年上半年,我們村集體經濟就有2萬多元的收入,下半年預計還會再增加2萬多元。”朝韋村“兩委”幹部邵明忠説。

  為進一步激發貧困群眾的脫貧積極性,楊遠澄還推出了“認養幫扶”的模式,通過社會資本認養認購山水牛參與脫貧攻堅工作,貧困戶在勞動的基礎上每年獲得一頭價值5000元的山水牛犢,由基地進行飼養。貧困戶則通過種植飼料賣給山水牛公司獲得收入。

  這一幫扶模式有效地避免了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也為貧困群眾增加了一份種植收入。在基地務工的莫維紅,今年通過銷售草料也賺了不少錢,“家中原本被當作廢料的玉米稈、花生葉,現在能賣給基地600多元一噸,山水牛公司的幫扶真是全方位。”莫維紅説。

  據統計,自該模式啟動以來,共有310家企業及社會愛心人士參與認養認購山水牛總價值2400萬元,帶動200戶貧困戶通過勞動脫貧。

  完善産業鏈條

  確保脫貧不返貧

  如今,山水牛成為上林縣産業扶貧領域的一張亮麗新名片,增強了不少貧困戶的脫貧信心。“在大石山區裏,能有山水牛公司這樣的大企業在,我們貧困群眾的小康生活肯定不是夢。”莫維紅説。

  目前,在楊遠澄的領導下,山水牛産業正在不斷壯大。為進一步提高産能,深化脫貧攻堅效果,楊遠澄還從加強全産業鏈打造上下功夫,在肉牛養殖、屠宰加工、牛肉銷售、飼料加工、有機肥加工、凍精繁殖、活牛交易等環節完善産業鏈條,為扶貧事業奠定堅實基礎。

  “我們希望把企業做大做強,並最終建成完整的産業鏈條,從養殖、屠宰、加工、深加工、銷售等各個方面都做出品牌,這樣貧困戶也能跟著這個産業發展的步伐不斷提高收入,實現致富奔小康的目標。”楊遠澄説。

  此外,楊遠澄還計劃打造壯族老家田園綜合體及壯都小鎮,以“山水旅遊+壯族文創+科技小鎮+科技長壽産業”深入挖掘、發展上林自然風光旅遊,形成一二三産聯動,解決農産品的産銷難題。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