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5後大學生回鄉創業:知識是“脫貧良方”
人民網  2019-08-22 10:51:42

  朱曉玲、封曉天

  “外面世界發展日新月異,然而父親還在村裏過著看天吃飯的日子,我們一家的窮帽子還沒摘,就想著回鄉幹點什麼。”2018年,23歲的吳永振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容縣靈山鎮六良村。在駐村扶貧工作組的合力扶助下,吳永振運用所學專業知識種植食用菇,走上了奮發圖強的創業道路。

95後大學生回鄉創業:知識是“脫貧良方”

  吳永振(右)檢查營養袋接種生長情況

  吳永振大學學習的是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專業,回到家鄉正好有用武之地。經過勘查,吳永振把創業基地選在了六良村村委會旁邊。這兩畝多的土地涉及六良、六泉兩個村10多戶村民,如何順利地把土地租下來,成了吳永振創業路上的第一個攔路虎。

  正當吳永振左右為難之際,六良村村幹部和駐村工作組主動召集相關村民開會,經過反復磋商,終於幫助吳永振把土地租了下來。經過市場調查,吳永振決定首先引種形狀小巧、味道鮮美的姬菇。他向親戚朋友借了2萬多元,幫扶幹部又幫他爭取到5萬元的扶貧小額信貸款。

  有了啟動資金,吳永振自己用竹竿搭建遮陽棚,購買母種後再擴大繁殖菌種,儘量節約成本。2018年,吳永振的基地産值達10萬多元,自強創業增收的第一步算是走穩了。“從租賃土地到爭取項目資金,從技術指導到産品銷售,扶貧幹部每一次都大力支持我。沒有他們的幫助,我現在估計還在摸索階段。”吳永振感慨地説。

95後大學生回鄉創業:知識是“脫貧良方”

  吳永振(中)和駐村工作隊員一起檢查食用菌種培養情況

  今年,吳永振獲得了大學生創業貸款10萬元和基礎建設改造項目資金5萬元,再加上再自籌經費5萬元,充足的資金令他的創業之路越走越順。通過多方考察,吳永振針對本地及周邊地區的市場需求,成功培育種植了秀珍菇和草菇。他的食用菇基地採用搭架分層、立體種植的模式,種植面積已達2800平方米,並吸納了2名貧困戶到基地務工。

  在發展食用菇種植過程中,吳永振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了技術層面。他充分發揮大學時學到的專業知識,紮實推進無菌育種,圍繞菌種污染率控制這一核心,不斷學習、實踐、總結,接著再學習、再實踐、再總結,不斷探索嘗試,逐步積累經驗,牢牢控制住菌種的污染率,提高了食用菇的品質和規模生産的效率。“扶貧幹部讓我專心搞好技術攻關,他們幫助我聯繫本地超市和電商平臺,基地的産品不愁銷路。”吳永振笑著説。

95後大學生回鄉創業:知識是“脫貧良方”

  吳永振正忙著改造種植基地的遮陽棚

  眼下,吳永振正忙著推進種植基地的遮陽棚改造升級,用涂鋅管替換竹竿,安裝吊挂微噴系統。在吳永振看來,知識才是真正的“脫貧良方”。他要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發展産業的力量,爭取今年實現脫貧目標。

  “吳永振是有知識、有拼勁的大學生,扶持吳永振創業,不僅要扶助他們家實現脫貧摘帽,還要把吳永振的種植基地建成扶貧陣地,輻射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六良村駐村扶貧工作組幹部梁世彩表示。(完)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