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族團結進步的典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廣西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紀實
廣西日報  2019-10-25 11:54:00

民族團結進步的典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廣西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紀實

  2018年12月10日,自治區成立60週年慶祝大會現場。 周 軍/攝

民族團結進步的典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廣西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紀實

  廣西不斷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使京族、毛南族、仫佬族三個人口較少民族生産生活有了極大改善。特別是生活在防城港市東興市京族三島上的京族人民,目前生活水準已在我國少數民族中名列前茅,實現了“兩個率先”(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圖為京族同胞在其傳統節日哈節上演奏獨弦琴。

民族團結進步的典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廣西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紀實

  2018年4月,“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主會場—廣西民族博物館。

民族團結進步的典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廣西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紀實

  廣西深入推進興邊富民行動,邊境地區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邊境城鄉人居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圖為大新縣堪圩鄉明仕村。

  2019年9月27日,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廣西有34個模範集體和39個模範個人受到表彰,有13名模範集體代表、16名模範個人代表赴京參加大會,1名模範集體代表上臺領獎。9月29日,自治區黨委常委會召開會議學習貫徹大會精神,要求將我區努力打造成為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推動全區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向縱深發展。

  廣西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少數民族人口2206.7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廣西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凝聚起民族團結奮鬥的磅薄偉力,取得了八桂大地經濟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巨大進步,闊步邁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調研時指出的那樣:廣西“長期以來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民族關係十分融洽,堪稱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的典範”。

  1 全面正確貫徹黨的民族政策

  2018年,廣西在自治區本級機構改革中,將自治區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歸口自治區黨委統戰部統一領導,將民族宗教工作放在統戰工作大局中統一部署、統籌協調、形成合力,強化了黨對民族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廣西全面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確保民族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不斷開創八桂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新局面。

  1949年12月11日,廣西全境解放,各族人民徹底翻身。為更好地開展民族工作,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1951年起,廣西成立了各級民族事務工作機構,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1958年3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開啟了各族人民共同當家作主、共同團結進步的新征程。

  自治區成立後,黨和國家從廣西實際出發,作出了一系列的戰略部署:比如把欽州、北海等地劃入廣西,使廣西由內陸省份成為沿海省份;“三線”建設時期,在廣西佈局了一大批工業企業、地方鐵路、幹線公路等重大項目,有力推動了廣西經濟社會發展;把北海列入沿海開放城市;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等。進入新世紀以來,在黨中央的推動支持下,廣西開展了東巴鳳、大石山區五縣(自治縣)、人口較少民族基礎設施建設,從根本上改善了各民族生産生活條件;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駛入了快車道,民族團結進步事業蓬勃發展。

  全區各族人民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用好用活黨中央、國務院賦予邊疆民族地區的特殊優惠政策,積極投身“一帶一路”建設,加快實施北部灣經濟區和珠江-西江經濟帶開放開發、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規劃、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規劃,肩負起“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的重要歷史使命,紮實推進富民興桂各項工作。

  廣西始終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保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目前,全區有12個自治縣、3個享受自治縣待遇縣、59個民族鄉。11個世居少數民族中有8個實行了區域自治,實行區域自治的少數民族人口占全自治區少數民族人口92%以上。同時,不斷建立和完善具有廣西特色的民族法制體系,出臺涉及民族事務的現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規9件、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文件50多件,各自治縣也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28件,各民族的平等權利得到全面保障。

  2 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70年來,廣西始終把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作為重大政治責任來堅守,持續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創造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正如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慶祝大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中央代表團團長汪洋所説,廣西“從十萬大山到西江兩岸,一派蒸蒸日上、欣欣向榮的喜人景象。”

  綜合實力實現重大跨越。全區生産總值由1950年的9.4億元,到2011年超過1萬億元,再到2018年超過2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産總值超過6000美元,廣西已經由低收入階段邁入總體中等收入階段。2018年財政總收入2790.35億元,是1950年的4164倍。三大産業均衡發展,農業基礎不斷鞏固,工業整體實力顯著增強,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形成食品、汽車、機械等10個千億元産業。2018年服務業佔全區生産總值的45.5%,成為拉動廣西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區域協調發展邁出新步伐,北部灣經濟區、珠江-西江經濟帶、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桂林國際旅遊勝地建設等先後被納入國家發展戰略,雙核驅動、三區統籌的區域發展新格局日漸形成。

  城鄉面貌發生歷史巨變。“高速縣縣通、高鐵市市通、民航片片通、內河條條通”建設取得實質性成效,內外交通便捷度全面提升,成為率先開通高鐵、地鐵的自治區。全區高鐵營運里程1771公里,通達區內12個市和周邊所有省份,高速公路總里程超過5000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超過10萬公里,東盟航線實現全覆蓋,廣西已經從昔日的全國交通末梢轉變為連接“一帶一路”的陸海交通樞紐。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0.61%提高到2017年的49.2%。農村實現村村通水、通電、通硬化路、通廣播電視、通網絡信號,城鄉面貌日新月異。

  各族群眾生活水準顯著提升。深入推進少數民族聚居區扶貧開發,大力扶持少數民族聚居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的發展。深入開展興邊富民行動,先後開展四次大規模的邊境建設大會戰。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超過3萬元和1萬元,農村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100萬減少到2018年的151萬,貧困發生率從70%下降到3.7%,逐步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綠色發展路子越走越寬,西江流域成為全國率先建成水污染防治聯動協作機制的大流域,全區森林覆蓋率、生態環境品質植被生態品質和植被生態改善程度居全國前列。

  3 傳承民族文化守護精神家園

  廣西堅持把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戰略任務來抓,大力弘揚和保護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推動民族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繁榮發展八桂文化,努力建設具有時代特徵、壯鄉風格、和諧相容的民族文化強區。

  2018年10月,獻禮自治區成立60週年電影《又是一年三月三》上映。同時,這部以廣西壯族聚居區脫貧攻堅為內容的民族題材電影,被國家民委等部門和單位評為優秀劇本,也被列入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工程項目。近年來,廣西積極打造“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民族文化節慶品牌,“壯族三月三”已成為傳承和弘揚廣西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這是廣西著眼于中華文化認同這個關鍵,堅持把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戰略任務來抓,大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大力弘揚和保護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建設民族文化強區的生動表現。

  著力構建覆蓋城鄉的五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動文化惠民活動向基層延伸,形成村村建陣地、鄉鄉搭舞臺、周周有演出、月月有活動、季季有賽事的群眾文化新格局。深入挖掘廣西特色民族文化內涵,創作了一大批富有民族性、地域性、時代性的桂風壯韻藝術精品,電影《劉三姐》風靡海內外,“印象·劉三姐”開創國內大型實景演出先河,《八桂大歌》《碧海絲路》等13部舞臺精品榮獲“文華獎”,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連續舉辦20屆,文學桂軍、漓江畫派等迅速崛起,成為亮麗的文化名片。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興安靈渠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名錄,壯族霜降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少數民族文化遺産得到有效保護傳承。

  廣西從制度層面有效保障民族工作,出臺了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民族語文、民族教育、壯醫藥管理等地方性法規,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理民族事務的能力。

  4  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民族團結山歌響,友誼花朵滿園香;情深好比魚和水,同上新階奔小康。”全區各地結合實際,以各種有效形式和靈活載體,大力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八桂大地上怒放香飄。南寧、柳州、桂林、梧州市建立完善機制,構建全方位服務平臺,城市民族工作亮點紛呈,其中“南寧模式”被國家民委確定為全國20個市(區、街道)“深入推進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建設試點城市”之一。防城港、百色、崇左市優選項目和示範點,認真謀劃和推動了興邊富民行動的開展,促進了邊疆民族的團結進步。百色市創新開展桂黔滇三省區“壯族三月三”民族文化交流展演活動,加深了該區域民族的溝通和交流。貴港、欽州、北海、河池、賀州等市精心組織系列群眾性文藝體育活動,大力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社會氛圍,使各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多樣性獲得足夠尊重和認同……

  70年來,廣西堅持把民族團結作為各族幹部群眾的生命線,堅定不移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紮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區建設,大力促進八桂兒女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龍岸鎮龍鳳村的金雞屯,居住著壯、漢、仫佬、侗等6個民族10個姓氏75戶人家,村民們講桂柳話、壯話、仫佬話、侗話、閩南話等11種語言,長期以來親如一家,彼此尊重,和睦共處。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泗水鄉里排壯寨,有一戶11口人的農家,四世同堂,聚齊壯、漢、苗、瑤、侗5個民族,成為當地民族團結的佳話。這是廣西各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生動寫照。

  70年來,廣西大力促進各族人民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形成血脈相連、親如一家的關係,是我國民族團結的一面旗幟。充分利用每年舉行的“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和自治區、自治縣、民族鄉逢10週年慶典等重大活動,集中宣傳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使“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牢牢紮根于各族幹部群眾心中。廣泛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鄉鎮、進學校、進連隊、進宗教活動場所等活動,涌現出一大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區(單位)”、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和個人。

  各民族長期親如一家,朋友圈、社交圈、生活圈不斷擴大,全區有130萬個家庭由兩個民族以上組成,各民族“同飲一江水、同耕一峒田、同住一個村、同組一個家、同讀一個班、同過一個節”的和諧景象隨處可見。正如汪洋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慶祝大會上所説的那樣:在廣西,各族群眾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鄰居、結得了美滿姻緣,“九口之家、情融五族”比比皆是。海防邊關一起守、美好生活一起創、五彩文化一起賞、綠水青山一起養,正是廣西民族團結的生動寫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各民族手挽著手、肩並著肩,共同努力奮鬥。廣西各族幹部群眾正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不移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入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紮實落實“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個紮實”新要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接續奮鬥,朝著建設壯美廣西、共圓復興夢想的宏偉目標大踏步前進。

  (韋秀觀 李曉璇)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自治區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提供)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