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萬年桂陶文化的探尋者陳向進:不遺餘力挖掘甑皮岩史前陶文化
中新網  2019-11-28 11:42:35

  摘要提示:他不是考古人,他是一位路橋建設者。他是陶器從無到有中間産物“陶雛器”的命名者,也是廣西陶器起源技術“雙料混煉”的首提者,他開展的史前文化與當代經濟融合工作有望突破“史前文化社會關注度不高”的瓶頸。他就是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廣西遠長公路橋梁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向進。

  中新網廣西新聞11月27日電 題:萬年桂陶文化的探尋者陳向進:不遺餘力挖掘甑皮岩史前陶文化

  作者 趙琳露

  他不是考古人,他是一位路橋建設者。他是陶器從無到有中間産物“陶雛器”的命名者,也是廣西陶器起源技術“雙料混煉”的首提者,他開展的史前文化與當代經濟融合工作有望突破“史前文化社會關注度不高”的瓶頸。他就是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廣西遠長公路橋梁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向進。

  從一位路橋人,到萬年桂陶文化的探尋者,陳向進不僅與萬年桂陶結下了淵源,也與甑皮岩結下了不解之緣。近年來他一直在專注從事甑皮岩陶文化研究,並在挖掘與傳播萬年桂陶文化的路上不遺餘力。他明確提出陶器起源經歷過一個陶器雛形的發展階段,他的研究成果獲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桂林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院等國家級、省級、市級考古專業研究機構聯合出具考古研究成果綜合意見書,他的考古研究成果載入中國博物館協會史前遺址博物館專業委員會組織編寫的《中國史前遺址博物館》叢書向社會普及。

  初識萬年桂陶  踏上挖掘傳播萬年桂陶文化之路

  陳向進從事交通行業工作已有三十年,正是近三十年的土木工程生涯,孕育了他與泥土一份特殊的情懷。

  2012年9月,陳向進在參加廣西首屆陶瓷價格評估執業資格考證培訓的學習中,獲知桂林是我國唯一擁有三處萬年古陶遺址的城市。在感受到震撼的同時,陳向進開始自己挖掘萬年桂陶文化的歷程,並一步一步的走向甑皮岩。

  桂林的甑皮岩、廟岩、大岩遺址先後發現了距今萬年以上的陶器,桂林因此成為我國唯一擁有三處萬年古陶遺址的城市,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洞穴遺址最豐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在取得註冊陶瓷價格評估執業資格後,2013年4月,陳向進來到桂林實地考察。“我直觀感受到厚厚螺殼堆積的視覺衝擊,感受到萬年前桂林先民在這片甲天下的土地上所留下厚重的文化內涵,仿佛看到萬年前桂林先民正在用陶器燒煮螺螄,日出覓食,日落而歸的場景。” 陳向進表示,這個場景透過厚厚的螺殼堆積穿越萬年的歷程到了當代,凝練為深厚的桂林文化底蘊。

  至此,陳向進踏上了挖掘傳播萬年桂陶文化之路,成為坭興陶藝大師鄧敦偉的入室弟子,學習坭興陶製作技術;參加中國地質大學陶瓷藝術設計專業本科學歷學習,獲得陶瓷藝術設計專業大學本科畢業證書;到全國各地學習中華陶文化、考察各地史前陶器文化遺址、參觀考察各地博物館……

  提出“雙料混煉”與“陶雛器”  考古研究獲新突破

  2001年,甑皮岩遺址再次發掘時出土了一件特殊的陶器殘片,復原後為素面夾砂陶釜,這是第一期文化遺存唯一的一件陶器,這件陶器沒有經過250℃以上溫度燒制過,是我國陶器考古首次發現陶器起源過程的考古標本。

  2001年至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桂林甑皮岩遺址博物館、桂林市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院對甑皮岩第一期陶器進行專題研究,開展了多次考古實驗。2014年4月,陳向進接過了接力棒,在向廣西博物館原館長蔣廷瑜、廣西博物館研究員彭書琳學習考古理論的同時,收集閱讀大量考古理論書籍及廣西陶器考古文獻,運用土木工程的知識與蔣廷瑜、彭書琳等考古工作者一起進一步研究甑皮岩第一期陶器“甑皮岩首期陶”。

  “2016年2月至6月,我與甑皮岩博物館的考古專家共同形成甑皮岩首期陶是陶器從無到有起源階段中間産物的共識,認為在陶器産生前經歷過一個陶器雛形的發展過程,認為‘雙料混煉’是甑皮岩首期陶的主要技術工藝,甑皮岩首期陶既是特殊的陶器,也是特殊的泥塑器,是陶器的雛形。大家共同商議將甑皮岩首期陶命名為‘陶雛器’,這個稱謂必須可以同時包含特殊陶器、特殊泥塑器、陶器雛形這三個基本的特點。”陳向進介紹説道。

  2016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桂林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院等“五方單位”共同出具《關於“陶雛器”研究成果的綜合意見》,一致認定:甑皮岩首期陶屬於甑皮岩先民使用雙料混煉技術製作成的陶雛器;甑皮岩首期陶作為中國乃至世界罕見的陶雛器,是特殊的泥塑器,也是特殊的陶器,是陶器的雛形,對研究陶器起源具有重大意義。

  廣西博物館原館長蔣廷瑜介紹,甑皮岩發現的陶雛器應該是陶器從無到有起源階段的中間産物,甑皮岩第一期陶器是運用雙料混煉工藝製作的陶器雛形遺存,是一項發明創造,蘊藏著萬年前桂林先民非凡的智慧。

  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珍介紹,甑皮岩首期陶屬於夾砂陶,考古工作者多年以來都是從材料組成、表現特徵等方面分析甑皮岩夾砂陶,陳向進從製作技術的視角提出“雙料混煉”,擴展了考古人的思維,“雙料混煉”是考古學與土木工程學科結合的成果。桂林甑皮岩遺址博物館館長周海表示,“雙料混煉”是陶器起源研究的一個新認識、新發現。

  “萬年智慧聖地”落戶桂林  探索史前文化與當代經濟發展融合路徑

  陶雛器的出現,揭示了人類從燒烤食物向燒煮食物發展的需求,觸及了甑皮岩陶器起源的脈搏,它最終促成陶器的産生。桂林其他遺址中發現的陶器與甑皮岩陶雛器和雙料混煉技術有著明顯的傳承關係,充分證明了桂林是中國陶器起源地之一。同時,甑皮岩先民發明的雙料混煉陶雛器是萬年桂陶的祖先,是甑皮岩先民智慧的體現和結晶,甑皮岩因此被考古界譽為“萬年智慧聖地”。2017年6月,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局等單位考古界人士聯合為甑皮岩“萬年智慧聖地”進行了揭牌。

  陳向進指出,甑皮岩獲得“萬年智慧聖地”美譽,為桂林增添了一個厚重的歷史文化名片,為桂林璀璨的史前文化獲得當代社會關注構建了基礎,由此有望突破史前文化社會關注度不高的瓶頸,甑皮岩史前考古成果也有望成為桂林社會經濟發展強勁的推動力。

  從2012年至今,陳向進積極開展萬年桂陶文化傳播工作,組織了“萬年桂陶萬里行”活動,建設陽朔萬年桂陶展示基地,組織“中丹萬年桂陶考察組”考察;同時利用各種不同的場合積極向社會各界介紹甑皮岩陶文化,吸引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前往甑皮岩考察萬年桂陶文化。

  今年8月,民盟中央經濟委員會赴桂林開展專題調研考察,陳向進與調研組一行人深入桂林多地實地考察,旨在為桂林史前文化與當代經濟結合把脈,探尋桂林史前文化助推當代經濟發展路徑及模式。11月,第七屆“中國公共考古•桂林論壇”期間,陳向進作了主題為《路橋人與甑皮岩——公共考古助推桂林社會經濟發展》的報告。

  陳向進坦言,這些年他所作的萬年桂陶文化挖掘與傳播工作,既不是人們所説的“跨界”,也不是傳統意義的“轉型”,而是社會力量與公共考古結合的一個實踐與探索。他認為,考古工作是可以走出神秘象牙塔的,考古工作完全可以為當代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目前,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有“桂林山水家園”基本陳列、“智慧女神”廣場、陽朔甑皮岩文化展示基地,其中陽朔基地年均接待國內外觀眾達100萬人次。桂林甑皮岩遺址博物館館長周海表示,從陶文化的深入研究到“萬年智慧聖地”品牌的形成,實現了史前文化服務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新突破。《中國史前遺址博物館叢書•甑皮岩卷》介紹,被譽為“萬年智慧聖地”的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將為傳播中華先民智慧、激發民族自豪感、增強國民文化自信、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完)

編輯:駱秋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