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環保領域多個“全區率先”如何煉成

2019-02-12 08:55:44 | 來源:廣西日報 | 編輯:駱秋妤 | 責編:趙瀅溪

  他在基層環保戰線奮鬥32年,骨子裏滲透著“老黃牛”精神;他在廣西環保領域創造了多個“全區率先”,見證了30多年來首府及周邊市縣生態環保的變化——他是南寧市環境保護局應急辦副主任黃海保。

  春節前夕,記者採訪了這位環保衛士,聽他講述那些與祖國同奮進、與時代共成長的環保故事和新願景。

  從環保新兵到幹將

  上世紀80年代,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經濟的發展,脆弱的生態環境也面臨著威脅和考驗。

  1986年,剛從高校畢業不久的黃海保來到南寧市環保監測站工作,成為一名環保新兵。當時,放眼全區甚至全國,在環境空氣品質預報的研究及應用方面,尚是一塊全新領域。

  在隨後從事大氣環境監測工作的十多年裏,黃海保在無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組織開展“空氣品質週報”工作,攻關技術難題。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和團隊于1997年10月率先向公眾發佈“南寧市空氣品質週報”,為後期南寧市空氣品質日報、時報的工作奠定了基礎。

  黃海保不滿足於這點小成績。在環境監測、環境監察、環境應急等多個崗位摸爬滾打的32年裏,他不斷開拓創新——2000年在全區率先使用當場處罰的簡易程式處理案件和多媒體環境信訪信息分析工作;2001年在全區率先提出對學校高音喇叭擾民進行綜合整治;2013年在全區率先組織南寧與河池、崇左、貴港、百色、來賓、欽州等市環保局簽署跨流域水環境安全聯防聯控合作協議……他創新的眾多工作模式得到推廣。

  環境應急“救火隊員”

  如今,科學高效地預防和應對突發環境事件,守護一方居民的環境安全和身心健康,已成為我國生態環保等部門的一個工作重點。對此,作為“救火隊員”的基層一線環境應急工作人員感觸頗深。

  “每天的電話太多,幹部群眾遇到環保問題就打電話。”黃海保説。他告訴記者,為了保證隨時接到環境應急電話,他和應急辦的同事要做到電話“四不離”(上班不離身、下班不離線、開會不離手、睡覺不離耳),因為“環境應急工作不能等,必須第一時間到達現場”。

  黃海保應急處置60多起環境事件,沒有一起因處置不當引發次生災害。同時,他還組織編制了涉及南寧市突發環境事件、重污染天氣、重大涉環保項目建設群體事件等方面的應急預案,為快速響應科學處置突發環境事件奠定了基礎;組織開展汛期江河水環境預警監測、環境隱患專項排查和整治、危險化學品專項摸底普查、社會輿情和群體事件甄別等源頭防範工作。近5年,南寧市沒有發生較大以上突發環境事件。

  而處理因環境問題引發社會矛盾、社會輿情的群體環境事件,比與單純處理突發環境污染事件艱難複雜得多。近兩年,黃海保組織市級環境應急團隊,成功處置了賓陽等縣因某企業排污引發的突發群體事件,使企業、周邊居民雙方的利益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化解了矛盾,平息了輿情。

  對此,他深有體會地説:“此類事件靠單一的對環境違法行為一罰了事,是不能化解此類矛盾、平息此類社會輿情的,這不僅需要科學技術作支承,更需要耐心和睿智。”

  不忘初心練“鐵軍”

  近年來,廣西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山清水秀生態美”成為廣西金字招牌,祖國南疆的生態安全屏障作用日益突出。對首府南寧市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變化,基層環保人感觸頗深。

  黃海保記得,那考河原本是南寧市一條泛著黑臭水體的小河溝。2015年,南寧市被列為國家首批16個“海綿城市”試點城市之一。那考河生態綜合治理項目在投入11.9億元、歷時近兩年的建設後,如今已形成“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親”的城市生態畫卷。

  “現在環境品質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産品’,環境品質標準越來越高,群眾的環保意識也越來越強。作為環保人,我們應該不忘初心,將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努力的方向。”黃海保説。

  展望未來,他説自己的新願望即是在退休之前能儘快、盡力做好“傳幫帶”工作,讓更多的環保新兵迅速成長為新時代“環保鐵軍”,續寫傳奇。

  ■記者手記

  約黃海保採訪,頗費一番週折。因為他實在是太忙了——廣西2019年春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已經打響,他組織協調南寧市環保、建委、城管等部門組成的大氣污染防控聯合督查工作組,分頭對各城區、開發區落實污染天氣預警應急措施進行巡查和督促整改;為確保市民過一個平安祥和的春節,他和同事們加班加點,開展節前環境隱患排查和整治。

  黃海保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在廣西,還有很多像他這樣的基層環保衛士,在春節期間默默堅守在崗位上,監測和分析大氣、水、土壤等方面的實時數據,預防和應對可能發生的突發環境事件。綠水青山鐫刻著他們的奉獻,藍天白雲見證著他們的忠誠。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