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樟木鎮沙村的甘蔗地裏,打捆機所到之處“吐”出成捆蔗葉。
攏草機將滿地雜亂的甘蔗枝葉堆成長壟。
本報記者 唐正芳 通訊員 李 卓 鄧福生 文/圖
3月15日,貴港市覃塘區樟木鎮沙村廣袤的甘蔗地裏,兩台機械設備正在奔馳:攏草機歡快駛過,原先還是雜亂無章的滿地甘蔗枝葉,頓時被堆成一長壟;隨後駛過的打捆機,將甘蔗枝葉吞進“肚子”裏,2分鐘後尾部一翹,一個1米多高、250公斤重的巨型圓筒從後廂滾了出來……
這正是覃塘區政府和理昂生態能源公司開展的秸稈(甘蔗葉)打捆收集行動的一個場景。它正改變著種蔗已有40多年曆史的當地村民的觀念:原來這些讓人煩惱的廢物還能變廢為寶。據悉,該區5萬多戶農戶將從當地正在推廣的秸稈綜合利用方式受益。
A 變“地裏燒”為“爐裏燒”
“太稀奇了。”站在一旁的甘蔗種植大戶潘澤宣讚嘆道。他種有1000多畝甘蔗,往年甘蔗收割後,枝條和葉都是用火來燒掉。“每次燃燒時都濃煙滾滾。今年政府組織企業來回收甘蔗葉,效率非常高,也很環保,為我們解決了大難題,每噸蔗葉政府還補貼80元。”
覃塘區副區長江孫裕説:“這項行動旨在為貴港市秸稈(甘蔗葉)綜合利用提供示範,將甘蔗枝葉從‘在地裏燒’轉為‘在爐裏燒’——還清新的空氣給大自然。”現場觀摩的數十位種蔗大戶不同程度感受到甘蔗葉統一回收帶來的好處。
近年來,為防治秸稈亂燒濫棄帶來的大氣和水土環境污染,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的政策。但由於農作物秸稈存在不易收集、容易腐爛變質、不易充分燃燒等缺陷,導致秸稈綜合利用成本長期居高不下,農民收集的積極性和企業綜合利用的積極性難以充分發揮,秸稈禁燒的成效也大打折扣。
貴港市農業農村局副調研員譚國存介紹,該市是廣西甘蔗種植大市,糖料蔗種植面積30多萬畝,每到這個時候,收割後的甘蔗地裏堆積著大量廢棄的枝葉,蔗農要麼將其就地焚燒、要麼任其腐爛,這種處理方式對大氣和水土都造成了嚴重污染,更不利於産業鏈形成良性循環。“理昂公司將這些蔗葉收集起來將其發電,變‘地裏燒’到‘爐裏燒’,這是環保項目下的新能源‘金蛋’,可惠農增收。”
B 秸稈綜合利用讓農戶受益
潘澤宣從2008年開始種植甘蔗,目前已種植了1000多畝,按2畝甘蔗地産1噸甘蔗葉計算,每年有500噸甘蔗葉需要消納。近年秸稈禁燒後,每年産生的甘蔗葉如何處理成為困擾他的難題。
潘澤宣説,他想購買該設備進行甘蔗葉收集。首先,秸稈打捆機械撿拾比較乾淨,不耽誤下一季甘蔗種植;其次,秸稈打捆效率比較高,達10畝/小時,是人工打捆的10-15倍;更重要的是,操控比較簡單,很容易上手。“通過這種機械收集,可將地裏的廢棄甘蔗葉打捆賣到理昂電廠變廢為寶,再不用為秸稈難處理犯愁。”他説。
同樣,家住樟木鎮樟木盧村的陸順清種植甘蔗已超過30年。他從過去種植幾百畝蔗地擴展到現在的1500畝,每年賣蔗有430多萬元的收入。以往他將甘蔗葉付之一炬,雖然“痛快”,但經常擔心火苗燒到人或別人的財産。隨著近年環保政策趨嚴,他實在找不到合適的處理方式,只能將甘蔗葉鋪展在蔗地裏漚肥。“如果甘蔗葉長期不處理,農機就無法翻耕土地,這個過程太長了,實在等不起。今天的現場觀摩會,讓我找到了全新的辦法。”他告訴記者,現在才知道,甘蔗葉不是無用的廢物,而是能賺錢的資源。
覃塘區農村農業局副局長覃偉敏介紹,該區是甘蔗種植大區,種植面積達20萬畝,涉及5萬多戶農戶,種植面積和産量均佔貴港市總數的60%以上。政府通過探索秸桿處理的新模式,引導專業公司集中回收、焚燒發電,不僅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還能減少大氣污染、增加蔗農收入,設法解決蔗農處理蔗葉的難題。
C 打造循環利用的示範樣本
如何解決農作物秸稈(甘蔗葉)不可收、不可用、不可循環、不可獲利的難題?理昂生態能源公司副總經理唐超奇介紹,近年來,該公司通過扶持秸稈收集經紀人,組織技術攻關研製農作物秸稈收集、翻曬、粉碎機械,並採用直燃發電技術,摸索出一套將廢棄甘蔗葉“變廢為寶”的工藝流程,使之成為一種可再生、可獲利的資源,為在扶綏、象州、環江、合浦等地的項目提供了示範樣本。
在實現甘蔗葉可回收方面,該公司針對甘蔗葉資源分散、不易收集的難題,到各大農作物主産區分片扶持秸稈收集經紀人,形成了“農戶+收儲經紀人+公司”的秸稈産業化利用新格局;組織技術攻關,經過多次的試驗和改進,製造了農作物秸稈收集機械,實現了甘蔗葉就地收割、打捆、裝卸、運輸的全程機械化,提高了農民參與秸稈綜合利用的積極性。
在實現甘蔗葉收購獲利方面,該公司通過與農戶簽訂甘蔗葉收集協議,允許打捆公司設備下地作業,對甘蔗葉收集打包後送到理昂公司,每噸可獲300元的補貼。目前,該公司扶持的秸稈(甘蔗葉)收集大戶收儲足跡遍及貴港各個鄉鎮,年收儲量已接近3萬噸,直接為當地農民增收780多萬元。
在實現甘蔗葉可利用方面,針對廢棄物水分較高、存儲難的特點,該公司研發了秸稈翻曬機械,使秸稈入爐前的水分率由50%降低到20%;試驗開發出秸稈粉碎機械,解決秸稈不易充分燃燒的難題;通過集中燃燒並裝備除塵及脫硫脫硝等設備,實現超低排放,促進大氣污染的防治。
“經過技術攻關和科學管理,理昂電廠可將破碎摻配後的甘蔗葉在生物質電站鍋爐直接燃燒發出電能,實現了變廢為寶,也為秸稈的資源化利用找到了一條可行方案。”唐超奇説。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