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潘 登
如果只把梧州當作廣西“東大門”,已很難理解它的嬗變之路……從曾經因水而興的繁華商埠到因水漸衰,再到近年來全面“東融”奮起直追,70年風雨兼程,見證了梧州350萬兒女的努力。
如今,梧州引進的外來投資項目中,有60%以上來自粵港澳地區;每天往來粵港澳大灣區方向的高鐵多達70對;人工寶石産量佔全球總産量70%;松脂、蜂蜜製品産量居亞洲第一;船舶出口量居廣西第一;雙錢龜苓膏、冰泉大豆固體飲料、田七牙膏等數十種知名品牌蜚聲海內外……
一系列數據和成績,生動反映著梧州海納百川的胸襟、力爭上游的實踐。
通起來,建設東融樞紐門戶
每次到長洲水利樞紐,站在大壩遠眺滾滾東流的西江水,89歲的張具瞻都會心潮澎湃。
60多年前一個春日,他站在西江邊望江興嘆:如果在江上修建一座水利樞紐,可以防洪、疏航和發電,可謂一舉三得,該有多好!如今,他曾經的憧憬變成了現實。
梧州三江匯流,緊連粵港澳地區,背靠大西南消費市場,上個世紀很長一段時期,都是廣西主要工業城市。但是由於以前交通多以水運為主,“地無寸鐵”,技術創新能力也不強、産品老化單一……上世紀後期,當市場經濟的浪潮洶湧而來,部分企業的發展一度變得舉步維艱。
本世紀初開始,立體化交通的打造和巨變,梧州再一次迎來了重振雄風的機會。
2007年,長洲水利樞紐工程發電;2008年,梧州至南寧高速公路全線貫通,2009年,洛湛鐵路建成運營;2014年,梧州南站高鐵線路開通;2019年,梧州西江機場迎來首航……梧州相繼開通了8條高速公路、2條鐵路,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6000公里,鐵路通車里程達到242公里,高鐵動車實現公交化運行;港口吞吐能力達到5700多萬噸,2018年長洲船閘過貨量突破億噸大關,成為西江黃金水道上的首座“億噸船閘”;梧州西江機場的建成進一步夯實梧州市國內區域性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地位。
交通一通暢,走活一盤棋。去年7月,梧州市全面實施“東融”戰略,主動接軌、務實合作,全方位、高起點、寬領域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積極承接産業轉移升級,大力吸引人才、資本、技術和産業,努力把梧州打造成為廣西“東融”的樞紐門戶城市。
引過來,拓寬轉移升級之路
走進梧州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江南片區,道路兩旁的一桿桿智慧路燈十分耀眼。
“這些都是我們公司自主生産,可以通過光能和風能的互補實現綠色照明效果。”梧州豐冠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唐志介紹,該公司實現一季度銷售2600萬元,達到自治區工業企業上規標準,當前企業訂單充足,力爭今年完成産值2億多元。
這是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中“東融”引進企業的成功案例。作為兩廣“聯姻”的結晶,該試驗區正成為吸引粵港澳産業轉移的“磁場”,2018年吸引了350多家企業落戶。其中,從珠三角等地區引進優質企業100多家,如比亞迪、中興、國光等行業龍頭科技型企業。去年試驗區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産值68.5億元,同比增長9.2%。
近年來,梧州搶抓國家西部大開發、珠江-西江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等重大機遇,致力打造國家級承接産業轉移示範區和國家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與粵港澳地區形成更緊密的産業分工協作關係。
自2013年到2018年,梧州累計承接商貿物流、再生資源、電子信息、節能環保、陶瓷建材等東部産業轉移項目1928個,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883.4億元,其中有六成以上的引資項目來自粵港澳地區。
梧州發揮廣西“東大門”的優勢,努力實現在項目引進、優化環境和産業升級等方面的“加速跑”,實現經濟的高品質發展。
融進去,共享大灣區發展紅利
2018年,自治區工信委公佈了25家首批廣西智慧工廠示範企業名單,梧州市廣西梧州新華電池股份有限公司名列其中。迄今已耕耘80多年的“新華牌”電池,已經順利由乾電池向鋰電池轉型,成為我區貴港、廣東等新能源汽車企業的“搶手貨”。
新華電池的“科技革命”,是梧州全面東融帶來的積極成果之一。隨著現代立體交通新格局的形成,從粵港澳地區引進的先進觀念、管理和發展模式的對接,讓梧州産業充滿新活力,更讓許多“老字號”産品重新煥發生機。
全面東融,正將梧州與大灣區城市緊密聯結起來。2011年以來,梧州市先後與廣州、佛山、肇慶等城市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搭建市長聯席會議平臺,共商粵桂合作項目和事項,並連續成功舉辦了11屆西江經濟發展論壇,為珠江-西江流域沿線城市深化交流、探討合作搭建了重要平臺。截至2018年,共商定“廣佛肇梧一體化”建設重點合作項目和事項220項,總投資2000多億元。
梧州市市長李傑雲稱,將重點在“六融”方面發力,更好地共享和承接大灣區發展帶來的紅利:一是“理念融”,加快實現先進思想觀念對接、先進管理模式對接、高效工作機制對接;二是“交通融”,以粵桂交通互聯互通為重點,全面構建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網絡;三是“産業融”,加快各類平臺和承接載體建設,主動參與大灣區産業分工協作;四是“生態融”,加強與大灣區西江流域城市的生態合作;五是“人才融”,在重點城市設立跨省人才引進工作站,培養和發掘、引進優質人才;六是“治理融”,全面強化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務實合作,在産業、環境、資源、社會事務等多方面建立合作。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