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風勁滿帆 蓄勢遠航

2019-05-14 17:16:33 | 來源:廣西日報 | 編輯:駱秋妤 | 責編:趙瀅溪

風勁滿帆 蓄勢遠航

天高海闊的香港維多利亞港。 本報記者 鄧 華/攝

  本報記者 駱萬麗 譚卓雯

  開欄語 5月14-17日,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將率廣西代表團赴香港、澳門,開展“2019廣西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走進港澳”系列活動。在港澳期間,廣西代表團將與港澳政商界知名人士共商桂港桂澳合作商機,積極推介廣西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資源、區位等優勢,共同開創桂港桂澳攜手發展的美好未來。從今日起,本報“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欄目開設“2019廣西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走進港澳”子欄目,陸續刊發本報特派記者發回來的報道。廣西雲客戶端同步開設專欄推出融媒體報道。敬請關注。

  5月,香港維多利亞港,天高海闊,四週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直插雲端,氣宇不凡。矗立於海面之上的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遠遠望去猶如一隻展翅的巨鳥,翱翔于山海之間。

  香港,被譽為全球最自由開放、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以及最具發展活力的地區之一。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以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實施,香港正在新的坐標中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尋找發展新優勢。

  與香港山水聯動、相互依存的廣西,如今正全力“東融”,以更加開放的思路,融入大灣區發展,接受大灣區輻射,承接大灣區産業,對接大灣區市場。

  一個是中國與世界的“超級聯繫人”,一個是“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兩地在新的發展大潮中正譜寫合作發展新的樂章。

  駛入合作發展快車道

  從南寧乘坐高鐵抵達深圳北,4個小時;再從深圳北無縫轉接香港西九龍,不到20分鐘。僅僅4個多小時,便可以時空轉換,從綠意盎然的八桂大地,踏入繁華現代的動感之城。

  廣西與香港的“緣分”,始於地域相近、人文相通。在邕江放一隻紙船,可以直漂到維多利亞港,從空中飛行一個半小時便可抵達香江,這是對廣西與香港山水相連的最直觀表述。如今,隨著高鐵時代的來臨,桂港兩地合作也如同馳騁的列車,駛入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快車道。

  香港中環,國際聞名的金融商業中心。有著40年曆史的全球紡織製衣跨國企業——溢達集團總部就坐落於此。隔著全透明的玻璃墻,充滿著中式山水意境的辦公室外,香港的現代與繁華映入眼簾。

  500多公里之外的桂林九美橋,溢達投入20億元打造的生態工業園“十如項目”掩映在青山綠水中。隨著紡織工藝中心和成衣工藝中心的相繼投入使用,這座提倡與資源和諧發展、打造工業4.0版本的示範園正一步步從構想變成現實。

  “‘十如項目’絕非僅僅是建立一個生産車間,而是要以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引領著紡織業界創新發展的模式。”溢達集團副董事長楊敏賢表示,香港在科研、設計、銷售方面都有優勢,然而缺少廣闊市場需求和完備産業鏈。廣西在産業、市場以及資源結構等方面的互補性,恰恰為企業的轉型提供了很好的空間。

  16年前,港資企業中電集團帶著對廣西發展潛力的認可和期許,選擇在防城港落子,先後投資100億元建設防城港電廠。這是除了大亞灣核電和陽江核電以外,中電集團在國內投資最大的旗艦項目。

  談及16年來企業與當地發展的關係,中電控股有限公司中國區總裁陳紹雄用“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來形容彼此的合作共贏。“16年來,廣西的快速發展給予了中電更廣闊的市場,另一方面,防城港電廠的建設不僅拓寬了當地能源供應渠道,同時也帶來了更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在廣西電力市場改革中,中電參股廣西電力交易中心成為創始股東,擔任廣西電力市場管理委員會委員,充分發揮豐富國際經驗和資源,助力廣西電力體制改革。

  2016年,廣西成為繼廣東之後實施CEPA先行先試的省區,在建築設計服務等10多個服務業領域享受比內地其他省區更加開放的政策。廣西一躍成為內地對港澳開放合作的前沿,桂港兩地走得越來越近,手牽得越來越緊。

  經貿成為桂港合作“領頭羊”。據統計,截至今年3月底,香港累計在廣西投資設立企業達6906家,合同外資額28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89.8億美元,規模居廣西利用外資之首;香港已成為廣西第二大貿易夥伴、廣西最重要的入境旅遊客源市場。

  越來越多的香港企業帶著資本和先進的管理理念、發展模式“走進來”。而廣西企業也在以香港為跳板“借船出海”。截至今年2月底,廣西備案或核準在香港投資企業及機構累計126家,協議投資總額累計18.32億美元。

  在你來我往中,兩地人文交流結下深厚情緣。目前,廣西主要高校均與香港建立了教育合作關係,雙方在南寧合作共建的桂港現代職業教育中心成為廣西最大的服務香港青少年創業實踐交流平臺。

  攜手共拓“朋友圈”

  香港,葵涌-青衣港池,世界上最繁忙的碼頭之一。每天4萬多個集裝箱從這裡週轉,寒暑交替,晝夜不息。

  廣西,北部灣畔,海天一色,千帆競發。欽州港碼頭,從重慶團結村疾馳而來的貨運班列,在這裡完成海陸接力,再經航運送達新加坡港、香港港等國際航運中心。

  西部陸海新通道,以海鐵聯運方式,破解了西部地區“物流困局”,讓“一帶”與“一路”真正成功牽手。香港是國際航運中心、貿易中心,已與大約80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海運貨物來往。同處“一帶一路”關鍵節點的香港與廣西同頻共振、攜手同行。

  2018年,廣西北部灣港務集團與香港南洋國際物流集團有限公司、香港永豐船務有限公司合作,開行北部灣港-香港班輪,並加密航線形成“天天班”。截至今年2月,北部灣港-香港班輪累計開行378班往返,累計發運超10萬標箱。

  “北部灣港逐漸增長的貨運量,配合現有往來廣西和香港的‘天天班’班輪,加上香港作為國際航運中心和物流樞紐港,擁有頻繁的班輪航線來往全球400多個地點,兩地可以編織成一個更緊密的港口物流網絡。”香港國際經貿合作協會副主席、協豐供應鏈集團創始人潘家穰表示。

  2005年,在很多投資人紛紛選擇進軍歐美市場之時,從全球供應鏈管理專業碩士畢業的香港人潘家穰卻把夢開始的地方選擇在了廣西。

  “廣西是連接內地與東盟的核心經濟區域,多年來廣西對東盟貿易額每年以近30%的速度快速增長。”東盟市場的快速崛起以及廣西的特殊區位讓目光獨到的潘家穰敏銳感覺到其中隱含的商機和潛力。如今,協豐供應鏈集團與廣西北部灣投資集團“聯姻”,組建的廣西北投寶迪紅供應鏈有限責任公司,正致力於打造欽州保稅港區國際物流業的龍頭。“未來公司將以廣西作為服務的核心區,打造連接中國與東盟,涵蓋採購、物流、配售、零售等環節為一體的全球供應鏈體系。”

  “對於香港商界來説,廣西的最大吸引力早已不是密集的勞動力,相對低廉的土地、生産力成本這些初級生産要素優勢。”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廣西聯絡處副主任周德智表示,廣西是“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作為距離港澳最近的西部省份,廣西是香港企業開拓東盟國家和西部地區市場的最佳“跳板”。如今,桂港兩地攜手共拓“朋友圈”,共享中國與東盟開放合作新商機的願望越來越強烈。

  在南寧,一年一度的中國-東盟博覽會上,許多香港客商嗅著商機而來。已有15年曆史的東博會已形成中國和東盟及區域外國家交流合作的“南寧渠道”。

  在香港,香港廣西社團總會目前已經吸引了逾10萬會員,規模不斷擴大。除了社團自身的努力外,廣西的發展潛力也在産生集聚效應。“北部灣經濟區逐漸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一極,對於急需尋找發展機遇和發展腹地的香港中小企業來説,他們渴望通過社團的牽線搭橋,以廣西為平臺進軍東南亞市場。”香港廣西總商會會長吳家榮表示。

  把握髮展新機遇

  今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入全面開展落實的重要階段。

  在巨大的發展機遇和新的發展浪潮面前,廣西與香港如何優勢互補、攜手同行?

  連日來,深入香港企業、商會進行採訪,廣西的區位優勢不斷被提及,香港與廣西的合作前景為香港工商界人士所普遍看好。

  “廣西是全國唯一與粵港澳大灣區有省界接壤的省區,也是唯一與粵港澳大灣區有陸地、江河、海上3種通道相連的省區,具有全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優越地理位置。”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表示。

  香港貿易發展局多年來與廣西保持著緊密合作與聯繫。一直關注廣西發展的華南首席代表吳文慧認為,“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一脈相承。在大灣區時代,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商貿平臺的優勢將會更加突出。“香港貿發局有50多年推廣香港外貿的經驗,與全球商界和政府建立了緊密的聯繫,廣西企業可以利用貿發局的全球經貿網絡,了解和尋找主要海外市場的最新商機。”

  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在巨大的機遇面前,廣西“東融”的步伐不斷加快、更為務實。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廣西要搭上搭好大灣區發展的快車,抓好交通基礎設施連通,産業承接合作,智力人才的交流引進三方面的工作至關重要。

  今年3月,香江之畔,廣西科技代表團走進香港舉行了一場“春天的約會”:舉辦專題推介會、專題座談會、拜訪政府部門、訪問高校、考察園區,與香港企業與機構洽談……這是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後,全國首個赴大灣區開展科技創新合作專題對接的活動。

  科技創新能力是香港多年保持發展活力的關鍵因素所在。如今,圍繞大健康、大數據、大物流、新製造等重點産業領域,廣西正在與大灣區高端創新資源進行深入對接。

  為了更好地服務香港企業,廣西還將在粵桂特別合作試驗區裏建立一個專門面向港資的香港産業園,打造雙方合作發展新的平臺。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