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因地制宜特色種植 激活産業發展動力

2019-05-28 10:13:37 | 來源:南寧日報 | 編輯:駱秋妤 | 責編:趙瀅溪

  因地制宜特色種植 激活産業發展動力 ——馬山縣金釵鎮龍印村脫貧攻堅側記

因地制宜特色種植 激活産業發展動力

  溫金華(前)與養殖戶查看土雞長勢。 本報記者楊盛 攝

因地制宜特色種植 激活産業發展動力

  扶貧車間讓貧困戶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南寧日報記者楊盛 攝

  “到車間上班,步行10分鐘就能到,在家門口做工,顧家和掙錢兩不誤,脫貧沒問題”“我入股了合作社,基地代養100隻雞,能獲得收益分紅,對脫貧更有信心了”……

  走進馬山縣金釵鎮龍印村,只見村道整潔衛生,田間地頭、扶貧車間、養殖基地處處是忙碌的身影,村民們的笑容和話語裏充滿了希望。近年來,在村“兩委”和第一書記的帶領下,龍印村興建了生態種養綜合示範園,開設了扶貧車間,因地制宜發展種桑養蠶、土雞養殖、果蔬種植、肉牛養殖等産業,一個個生態種養基地正成為村民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貧困戶領到了工資,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實現“零”的突破。作為深度貧困村的龍印村,如今正在開始華麗蛻變。

  “駐村不僅要人駐,更要心駐,要對黨和群眾負責”

  “作為第一書記,駐村不僅要人駐,更要心駐,要對黨和群眾負責。”從駐村第一天起,第一書記溫金華便許下諾言,他明白,貧困村要趕上新時代發展步伐,就要讓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不斷往農民中間沉、往農村實際沉。

  2017年10月,龍印村成立了新一屆村“兩委”班子,通過新時代講習所的流動課堂,黨支部和第一書記將黨的好政策送到各山屯片區,讓沉悶的山區活躍起來,讓思想封閉落後的群眾開闊起來。“村民需要什麼,我們就送什麼。”溫金華説,利用新時代講習所,村裏圍繞鄉村振興、種養技術等方面開展培訓,“講”出新動能、“習”出新作為。

  要想讓村民脫貧致富,就要因地制宜發展扶貧産業,這是貧困村脫貧的基礎,也是底氣的來源。“我們要把黨員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走在群眾前面,要把黨支部的作用發揮出來,成為群眾的戰鬥堡壘。”龍印村黨支部書記蒙江國説。

  為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拓寬群眾增收渠道,溫金華和村“兩委”在經過深入調研、集體討論基礎上,形成了《龍印村發展産業扶貧實施方案》等,並經村民代表大會通過,確定了種桑養蠶、辣椒種植、肉牛養殖、土雞養殖、香豬養殖、扶貧車間等産業發展項目規劃、合作發展模式,形成了規劃到村、産業到戶的增收體系。

  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龍印村還採取繡花式、滴灌式的扶貧方法,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準扶貧之路,積極策劃開展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的活動,為村裏帶來歡樂、提振信心。龍印小學裏,愛心企業和單位給孩子們帶來了圖書,並帶他們走出深山感受世界;在層巒疊嶂的山坳裏,村幹部和黨員們清理嚴重的道路塌方,為村民出行護航;為了讓村民喝上放心水,村“兩委”班子協調配合相關部門做好打井工作……

  “在家門口就業,有穩定收入,脫貧步伐就能加快”

  “從家裏出發到車間也就10分鐘。我現在還是實習期,每月工資有1800元,等轉為熟練工以後,月工資還能更多,脫貧沒有問題。而且我在家門口務工,可以掙錢顧家兩頭兼顧。”5月21日,記者來到龍印村扶貧車間採訪,正在縫紉機上忙碌的龍印村板江屯貧困戶班會興對這份工作信心滿滿。

  為了解決貧困戶的就業問題,龍印村引導返鄉創業帶頭人在村裏開設扶貧車間,讓貧困戶就近、就地就業,於是,由返鄉人員蒙宏規開設的皮具加工扶貧車間應運而生,主要從事錢包等皮具來料加工,成品運至廣東進行包裝出口。班會興便是在該扶貧車間內務工的一員。

  女工藍鳳飛則是今年元旦才從廣東回到村裏,正式成為扶貧車間的員工。有著十幾年皮具加工經驗的她很快就熟悉了工作,“我現在每月工資有3500元,和在廣東打工一樣,但還是回來比較好,因為可以同時照顧家裏。”藍鳳飛説。

  “貧困戶家庭只要有一人在車間上班,在家門口就業,有穩定收入,脫貧步伐就能加快。”溫金華説,扶貧車間多是皮具加工、玩具編織、小電器組裝等勞動密集型産業,門檻低,能夠吸引大量村民就近就業。目前,車間有30人上班,其中貧困戶11人。

  “發展生態種養産業,讓村民的錢袋子持續鼓起來”

  走進龍印村生態種養綜合示範園養雞基地,1萬羽“龍印山雞”正在自由覓食。“自從發展土雞養殖,以前丟荒的山地變身為養殖基地,不僅增加了村民家庭收入,還增加了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破解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難題。”這是蒙江國的真切感受。

  在2018年以前,龍印村的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積累少、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嚴重制約著村裏的發展。

  如何破解難題?該村積極探索“公司+村民合作社+專業合作社+農戶”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新模式,大力發展種養産業,村級集體經濟得到跨越式發展,2018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實現零的突破,全年收入13.32萬元,今年有望收入30萬元以上。

  溫金華告訴記者,龍印村村民素有種養傳統,但過去以散養為主,沒有技術支撐,村民的收益甚微。“這裡山路險峻,耕地零散,是脫貧攻堅工作中最難啃的‘硬骨頭’。”惡劣的生存環境同時也是良好的生態環境,龍印村的村民在村“兩委”和溫金華的帶領下,從8個屯85戶農戶手中流轉整合了260多畝荒坡土地,建設龍印村生態種養綜合示範園,努力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2018年,經過5個多月的劈山拓地,示範園內成功建起了一個佔地1000余平方米的養雞場棚,發展林下養殖,引進企業負責提供雞苗培育、養殖技術、品質監控、銷售保障等,通過基地代養、農戶自養、家庭聯養、基地招工等方式推進扶貧産業全覆蓋,已吸引135戶貧困戶出資共27萬元入股參與養殖。

  今年1月,第一批“龍印山雞”出欄飛入城裏,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增收達10萬元。貧困戶韋雅靜對未來充滿信心,“我一方面種桑養蠶,另一方面入股養雞分紅,村裏還聘請我當護林員,今年脫貧肯定沒問題。”

  除了“龍印山雞”,龍印村規劃推廣的野山椒種植、肉牛養殖、百香果種植等産業發展如火如荼,成為村民脫貧致富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利器”。

  “今年全村預計脫貧101戶312人,貧困發生率將降至3%以內。我們將下足繡花功夫,在一針一線中抓落實,同時大力發展生態種養産業,讓村民的錢袋子持續鼓起來。”溫金華説。(記者 楊 盛)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