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中宣部“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採訪活動聚焦廣西

2019-07-09 08:55:05 | 來源:廣西日報 | 編輯:駱秋妤 | 責編:趙瀅溪

  本報記者 李 耿

  一山一石一豐碑,一草一木一忠魂。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征以來最壯烈的一戰,是關係中央紅軍生死存亡的一戰。無數烈士用年輕的生命,為長征鋪墊了勝利前進的通途。

  7月1日至7日,由中宣部組織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記者再走長征路”主題採訪活動進入廣西,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在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桂林市及其相關縣黨委政府和宣傳部門大力支持下,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中央媒體及區市媒體共12家130余名記者組成的採訪團積極踐行提高“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求,從桂林興安出發,分為兩組分別到全州、灌陽和龍勝、資源採訪,探訪湘江戰役中紅軍烈士英勇事跡,時刻提醒不忘中國共産黨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在這裡 見證一腔英雄氣

  7月的湘江,綠水悠悠,青山倒映,兩岸村莊雞犬相聞,安靜祥和。很難想像85年前,紅軍戰士於此在腥風血雨中殺出一條生路,突破“口袋陣”,打開一片新天地。85年後,採訪團記者沿著先輩的足跡,再次踏上這條路,親身感受湘江戰役的艱苦卓絕和紅軍將士的沖天豪氣。

  湘江界首渡口的“紅軍堂”,紅三軍團的指揮所曾在此指揮渡江和作戰。採訪團記者與閩西籍紅軍後代一起,將鮮花和烈士家鄉的米酒灑入湘江,回望歷史,緬懷英雄。

  湘江戰役的硝煙雖已散去85年,可依然震撼著後人的心靈。湘江戰役期間,鳳凰嘴渡口是紅軍最後一個能夠涉渡過江的渡口。紅軍在敵人飛機的轟炸掃射下涉水過河,身後的敵人緊追不捨,在槍林彈雨中,一個個戰士犧牲在半途。“江裏面全是犧牲的紅軍,江邊樹上草叢到處是遺骸。”村民蔣仕發從小就多次聽爺爺説過這一場景,講起來雙目泛紅。採訪團成員們圍在他身邊,認真傾聽,心潮澎湃。

  新圩、腳山鋪、光華鋪、文塘、洪水箐、酒海井……走過這一個個凝聚著血與火的戰場遺址,傾聽著親歷者、當地村民和文史專家講述陳樹湘、程翠林、易蕩平以及眾多無名烈士的事跡,採訪團每個成員的內心無不深深震撼。“再走長征路,不僅僅是一次大型主題採訪,更是對每一位記者感知歷史、精神洗禮、錘鍊品質的主題教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許大為説。

  從興安、全州再一路來到灌陽的7天行程,讓中國青年報記者胡寧對湘江戰役有了全新的認識:“這一役,挑戰的是一支部隊戰鬥力和意志力的極限。紅軍將士超乎常人的表現令我動容和心痛。很多次,在寫報道時我自己紅了眼眶。

  我心痛於年紀輕輕就葬身湘江畔的將士,心痛於幾十載之後我們卻連很多人的名字都不知道,心痛於他們北上杳無音訊之後那些翹首以盼的家人。這些痛心背後,是這段歷史蘊藏著的巨大能量,他們的勇敢、堅定、奉獻,亦是我們通往未來的力量。”

  在這裡 感悟一種力量

  革命理想高於天,再高的山都會被紅軍踏在腳下,而支撐他們的,就是信仰的力量。

  老山界,這一“長征中所過的第一座難走的山”,見證了紅軍一往無前的堅定。採訪團冒雨登山,追尋紅色足跡。崎嶇的山路讓採訪團成員體驗到了當年紅軍翻山的不易,道路又濕又滑,無處下腳。有的路寬不到30釐米,旁邊就是深不見底的懸崖,有的要爬上很陡峭的山坡。終於到了雷公岩,嚮導告訴大家,這一次只走了十分之一的路程,選的還是最好走的一條道路。

  “只有親自用腳步丈量,我們才能想像當年的紅軍在衣衫襤褸、饑寒交迫的條件下,經歷的是怎樣的艱難。”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楊宸琇説:“紅軍翻越了這座大山,也翻越了此後遇到的所有艱難險阻。靠的是什麼?我覺得是堅定的信仰。找到這份信仰,就找到了再走長征路的意義所在。”

  如果信仰是一份需要一生去面對的考驗,那千千萬萬在湘江犧牲的紅軍先烈就用堅定的信仰、用寶貴的生命寫下了這份答卷。

  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在失去渡過湘江的機會後,率部折返湘南打遊擊,傷重被俘,斷腸明志,實現了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的誓言;紅二師五團政委易蕩平,以一文弱書生投身革命,以蕩平天下不平為己任,最終在腳山鋪阻擊戰中身負重傷,壯烈自盡;紅軍數十傷員在石塘天坑群面臨搜捕寧死不屈,縱身躍下垂直落差近百米的懸崖……

  這份信仰讓敵人膽怯,令後人動容。

  “陳樹湘對革命理想的堅定信念,讓我對長征這兩個字有了更加具象、更加生動、更加深入的理解。”光明日報記者張青説。

  中國青年報記者王林感慨地説:“從江西到陜北,長征路上犧牲那麼多紅軍,如果沒有堅定的信仰,無法在前有攔截後有追兵的情況下,完成偉大的萬里長征。”

  在這裡 踐行一顆初心

  長征永遠在路上!每一代人有自己一代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採訪活動啟動以來,中央及我區各級媒體邊採邊播,全面、系統地報道了紅軍在湘江戰役中艱苦卓絕的鬥爭歷程和感人事跡,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刊發系列新聞和專版報道;新華社全程採訪,連續發佈通稿報道;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多次進行直播,刊播稿件39條,其中“新聞聯播”兩次播出相關報道。截至7月8日,各級媒體已刊播各類重點新聞報道近350篇,引發了熱烈反響。

  同樣,紅軍先烈的英勇事跡,引發了採訪團記者的巨大共鳴。

  7月1日,在建黨98週年之際,採訪團來到興安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一起回望湘江戰役的壯麗與偉大,上一堂意義非凡的特殊黨課,在紀念碑前重溫入黨誓詞,聆聽《假如今天你還在》歌曲, 內心充滿敬意與震撼。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在光明日報記者金振蓉看來,作為新聞工作者,她和所有同行們肩負著沉甸甸的責任,“要用腳去走、用筆去寫,去尋找這個時代的英雄。”

  作為一名90後記者,廣西日報記者張安然説:“這不僅是一次回顧歷史的穿越,更是勇於勝利、勇於突破、勇於犧牲的偉大長征精神對我們精神世界的洗禮。”

  “革命先烈雖然已經遠去,但紅軍長征精神永存,長征永遠在路上。”人民日報記者薛貴峰表示,緬懷革命先烈,就是要追尋初心、堅守恒心、激發信心,讓革命歷史照進現實,讓長征精神永遠傳承下去。尤其我們新聞工作者,就要用雙腳踏尋革命先輩的足跡,用自己的鏡頭和筆觸描繪新中國的壯美畫卷,激勵全國人民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