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廣西淩雲縣新型農民農成根:帶領群眾致富的“領路人”

2019-07-11 15:52:35 |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編輯:駱秋妤 | 責編:趙瀅溪

  國際在線廣西頻道消息(林潔琪 通訊員 牙宏威 黃文婕):一張飽經風霜的臉龐,一雙粗糙的手掌,一身樸素的衣裳,給人勤勞樸素、憨厚老實的最初印象,他憑著頑強的意志,依靠勤勞的雙手演繹著“自力更生、産業脫困”的真實故事。他就是廣西百色市淩雲縣沙裏瑤族鄉弄塘村弄黃屯的養蠶大戶——農成根。

  今年41歲的農成根是一名共産黨員,作為“養蠶能手”成為了沙裏瑤族鄉弄塘村養殖合作社黨支部書記。近年來,農成根以勤勞、節儉、奮鬥和甘於奉獻的精神帶領周邊的群眾走出了一條種桑養蠶的致富路,成為帶領群眾致富的“領路人”。

廣西淩雲縣新型農民農成根:帶領群眾致富的“領路人”

農成根在摘桑葉 供圖 淩雲縣委宣傳部

  十六歲,他毅然挑起生活重擔

  天有不測風雲,1994年,農成根的二哥突然病逝,而大哥天生是聾啞人,只能讓十六歲的農成根扛起養家糊口的重擔,稚氣未脫的他一夜之間成為家裏的頂梁柱。農成根一家僅靠幾分薄田維持生計,儘管拼盡全力,生活依然過得捉襟見肘。

  1998年,農成根成家後,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一年靠種兩畝薄田都不能解決溫飽問題。無計可施之下,農成根與妻子到廣東務工,工資勉強維持生活。有了孩子後,農成根夫妻倆選擇回到百色市周邊務工,方便照顧家人,但收入仍然微薄。

  回想起那段艱難的日子,農成根淚光閃爍,他説:“這段最艱苦的時間裏,一家老小的開支全靠我在外務工來補貼,連飯都不夠吃,油鹽下鍋都困難。”兩個孩子上學要花錢,家中老人又需要照顧,導致家裏生活日趨窘迫,令農成根分身乏術、進退兩難。同時,農成根夫妻倆也想方設法地擺脫這令人窒息的困境。

  困境中,他勤學技能鋪就致富路

  2017年初,在鄉政府和村兩委的大力推廣及引領下,農成根決定學習種桑養蠶,他説:“以前種過地、當過小工,但都掙不到錢,每年看著包谷稈子一節比一節高,日子卻不見好,心都快涼了,部分土地也丟荒了。現在,政府提供免費桑苗和技術支持,還幫助建蠶房,農戶幾乎不需要投入資金,只需投入勞力就有收益,還方便照顧老人和小孩,豈不兩全其美?”

  在養蠶嘗試初期,農成根由於技術不過硬,經驗不足,養到五齡蠶的第五天,蠶蟲就死了三分之二!眼看著滿滿的收成打水漂,農成根一籌莫展。但農成根沒有氣餒,帶著疑問虛心向技術員求教,時常到淩雲周邊養蠶的地方尋經問道,學習他人成功的經驗,還跟著鄉政府和村兩委組織的蠶農隊伍到其他鄉鎮實地觀察和技術培訓。

廣西淩雲縣新型農民農成根:帶領群眾致富的“領路人”

農成根的蠶房 供圖 淩雲縣委宣傳部

  農成根在養蠶的實踐中學以致用,勤於反思,積累了豐富的養蠶技術和經驗,終於養出了品質好、産量高的桑蠶繭。2018年,農成根成功養蠶4批,每批4張,每張可賣2000多元,收入了3萬餘元,一躍成為了村裏屈指可數的養蠶大戶。

  “現在得心應手了,養蠶規模在不斷擴大,現種有70畝桑,我們夫妻倆忙得連飯都吃不上,到五齡蠶還要請工人幫忙才行呢。”農成根笑著説。

 領路,他用真情踐行初心

  “只有帶領群眾致富,才會被群眾惦記;只有被群眾惦記,才會得到更多的財富。”這是中共黨員搞好幹群關係的硬道理。農成根依靠過硬的技術和辛勤的汗水養蠶致富,心裏仍惦記著還沒脫貧的鄉親。

  農成根用“養蠶掙錢看效益,實現效益看技術”的成功經驗,帶領村民們參加各種桑蠶培訓會,不斷更新桑蠶技術知識。蠶農請他到家裏傳授經驗,他不論多忙都會隨叫隨到。防病一號、漂白粉、石灰、脫皮素……農成根一遍又一遍細緻入微地為蠶農講解蠶藥的使用方法,手把手教學,把所學的技術和幾年積累的養蠶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蠶農。

廣西淩雲縣新型農民農成根:帶領群眾致富的“領路人”

農成根在管理桑園 供圖 淩雲縣委宣傳部

  在農成根的帶動下,目前弄塘村已有56戶農民從事種桑養蠶業,全村有桑園680畝,其中有15戶貧困戶在2018年種上了桑苗、養起了蠶,村民們從蠶桑産業嘗到了甜頭,栽桑建園熱情空前高漲,蠶桑産業已成為弄塘村增收致富的支柱産業。

  帶富,他是“五最”新型農民

  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農成根用實際行動,為村民做好表率。農成根的大哥因為身有殘疾,不便照顧孩子,農成根主動幫忙照料。除了料理好自己的小家,農成根還樂善好施,主動幫助有困難的街坊鄰居,在當地有著樂於助人的口碑。

  2018年,淩雲縣黨委政府引導和勉勵廣大群眾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爭當最愛國、最守法、最勤勞、最誠信、最友善“五最”新型農民。在“五最”新型農民評比中,農成根得到鄉親的一致肯定,榮獲“五最”新型農民稱號。

廣西淩雲縣新型農民農成根:帶領群眾致富的“領路人”

農成根榮獲縣級“五最”新型農民 供圖 淩雲縣委宣傳部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