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龍舟島。(宜州區委宣傳部提供)
宜州懷遠鎮古街。
本報記者 吳麗萍 通訊員 李志雄 趙倩男
■編者按:
“桂花開放香飄遠,壯家山歌代代傳,三姐撒下山歌種,如今唱了幾千年”。作為“歌仙”劉三姐的故鄉,宜州的山歌文化延綿不絕、歷久彌新。近年來,宜州以“雙創雙促”為抓手,發揚劉三姐文化,大力唱響“三姐故里·歌海宜州”旅遊品牌,推動全域旅遊快速發展。
宜州先後榮獲“中國最佳生態休閒旅遊名城”“中國最佳養生度假旅遊城市”“最具魅力節慶城市”“中國最美文化生態旅遊名市”“廣西特色旅遊名縣”等榮譽稱號,全區産業融合不斷深化、旅遊規模不斷壯大、經濟社會效益不斷凸顯。據統計,今年上半年該縣共接待國內外遊客375.1萬人次,同比增長36.4%,實現旅遊總消費56.59億元,同比增長33.9%。
1 一座會唱歌的城市
“唱山歌喲,這邊唱來那邊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灘險彎又多。”每次走進三姐故里,徜徉在美麗的山水風光中,傾聽婉轉悠揚的三姐歌謠,感受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總讓人感嘆:宜州,真是一座會唱歌的城市!”
“劉三姐”是壯族重要的文化符號,是聞名遐邇的“廣西名片”,早在2006年,劉三姐歌謠文化就被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近年來,宜州大力挖掘和傳承劉三姐文化,全力打造“劉三姐文化旅遊名城”,劉三姐品牌越打越響。
以景觀呈現三姐文化符號。宜州城鎮建設可謂處處彰顯劉三姐文化特色:在劉三姐大道、劉三姐廣場、江濱路等城市中心景觀,融入劉三姐文化元素;在主要交通要道、廣場、公園等處,雕刻劉三姐塑像;在各大廣場、旅遊碼頭等處,雕刻劉三姐山歌、劉三姐傳説;在宜山老街、唐街食府、絲綢街等特色街區,嵌入劉三姐文化符號。同時,在鄉村景觀建設中挖掘、突出劉三姐文化,馬山塘村先後被評為廣西特色旅遊名村、廣西特色景觀旅遊名村,合寨村獲評為廣西特色文化名村,劉三姐鎮被評為全國特色景觀名鎮。
以場館傳播三姐文化。對宜州博物館實施升級改造,突出劉三姐文化特色,新增劉三姐文化主題館,通過採用靜態展示、動態體驗、親身參與等多種形式,為觀眾提供全方位的劉三姐文化體驗。同時,啟動劉三姐文化博物園、劉三姐影視城等項目建設,打造“文化+旅遊”項目;建立懷遠民間工藝傳習基地,開發劉三姐系列旅遊工藝品,進一步完善劉三姐文化旅遊産品的內容、豐富劉三姐文化內涵。
以基地傳承三姐歌謠文化。宜州積極開展“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成立劉三姐歌謠文化傳承中心,每年對劉三姐歌謠的概況、傳承譜係等進行田野調查,目前收集、整理百姓山歌、瑤族山歌、創世古歌等22個山歌腔調400多首。因地制宜建立劉三姐歌謠文化生態保護村,在村裏成立劉三姐歌謠山歌隊,有條件的村屯還建立劉三姐歌謠傳習館,延聘老歌手開展傳幫帶。同時舉辦全區“人人唱山歌大賽”活動,廣泛開展“山歌進校園、進課堂、進景區等活動。
以節慶打響三姐文化品牌。宜州每年舉辦“劉三姐文化旅遊節”、懷遠古鎮中秋賞月民俗巡遊和壯族“三月三”歌圩節等特色旅遊節慶活動。經過多年培育,“劉三姐文化旅遊節”已經成為展示宜州文化旅遊形象的亮麗名片,成為國內有影響力的文化旅遊節慶品牌。“劉三姐故里”成為廣西民族風情6大旅遊品牌之一。
2 一條最美麗的河流
三姐故里有一條蜿蜒清澈的河,碧水、翠竹、怪洞、奇峰爭相輝映,美不勝收,享有“峰巒崢嶸奇特,江流碧綠如畫”盛譽,這條河叫下枧河。下枧河的美,不僅源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得益於當地人對於生態環境的保護。
“愛水護水新觀念,保護國家水資源。生態和諧環境美,創建宜州好家園。”近年來,宜州創造性地運用山歌傳唱來宣傳愛水、親水和護水的理念。在每個鄉鎮開展保護水資源山歌比賽,全面宣傳河長制工作,加強政策解讀,引導群眾共同參與河湖保護工作。在當地中小學校開展“水素養教育”山歌比賽,讓愛江護河理念進入課堂,讓中小學生從小養成愛江護河的良好習慣。
宜州還多管齊下,織牢河流保護“安全網”。對非法採砂、非法捕撈、違章建築、網箱養魚等行為進行嚴厲整治,有效遏制涉河違法行為。加大投入力度,實施河流流域自然生態修復工程。聘請社會監督員,對河長制工作進行監督,接受群眾投訴和建議。不斷完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實行雨污分流。出臺保潔制度,各單位對所負責的河道進行垃圾清理,建立垃圾統一收集、運輸、處理的轉運機制。
生態好了,風景更美。通過努力,下枧河水質達到國家規定的Ⅲ類水質標準。在2017年水利部宣教中心和中國水利報共同舉辦的首屆“尋找最美家鄉河”大型主題活動中,下枧河高票當選“最美家鄉河”,成為廣西唯一當選的河流。
風景美了,旅遊更旺。宜州抓住下枧河被評為“最美家鄉河”契機,全力推進景區建設。通過提升改造,把下枧河建成宜州形象的窗口和旅遊産業的龍頭,進一步打響下枧河旅遊帶和劉三姐文化旅遊品牌。依託下枧河流域獨特的旅遊資源優勢,目前宜州已創建國家4A級景區4家,國家3A級景區2家。
“當前,我們在持續深入做好下枧河生態保護的同時,緊緊圍繞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以‘河流’為主線、以‘全域旅遊’為主題,全面推動宜州旅遊健康可持續發展。”宜州區政府相關負責人説。
3 一片充滿希望的田野
盛夏時節,記者從城裏驅車來到宜州區祥貝鄉古文村,生態農業觀光園停車場裏早已停滿了來自各地的車輛。石山環繞的村莊裏,一邊是迎風怒放的花海,一邊是碩果纍纍的果園,遊客們或賞花,或摘果,怡然自得,好一幅“田園之樂”畫卷。
“以前村裏主要種植玉米,經濟來源少,收入微薄,村裏發展旅遊後,我們通過種植桑果,收入翻了好幾倍,生活越來越好了!”村民覃永忠喜笑顏開。古文村,從自治區“十三五”整村推進貧困村,到遠近聞名的鄉村旅遊示範村,經歷了“三部曲”。
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作為典型的大石山區,古文村全村人均土地不到1畝,農業發展先天不足。定點幫扶單位經過調研,發現該村山環水繞,田園風光優美,民俗風情濃郁,旅遊資源豐富,便形成了“農業+旅遊”的發展思路。隨後,邀請旅遊規劃設計專業單位編制了《古文鄉村旅遊扶貧示範區開發建設規劃》,將古文村定位為“休閒觀光養生度假”示範村,通過重點發展鄉村旅遊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加大投入,夯實基礎。定點幫扶單位狠抓鄉村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先後爭取到“扶貧資金”“一事一議項目資金”“旅遊發展資金”等各級各類資金共1800多萬元,實施交通基礎設施、景區風貌改造、旅遊公共服務“三大工程”,夯實了古文村鄉村旅遊發展基礎。
積極探索,創新模式。在上級部門的引導下,古文村先後成立2個旅遊合作社,還分別成立黨支部,積極探索“黨組織+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的旅遊扶貧模式,通過土地流轉、農民土地入股、貧困戶資本入股合作社等形式,發動村民加盟旅遊合作社,促進鄉村旅遊業發展。“通過參與合作社,村民可以得到四重收入:通過出租土地獲得地租收益、通過就近務工獲得勞務收入、通過售賣農副産品獲得銷售收入、通過門票股金分紅獲得資本收入,人均收入超過5000元。”古文村黨支書覃昌忠介紹説。
古文村的變化是整個宜州鄉村旅遊發展的縮影。近年來,宜州市將休閒農業作為全域旅遊發展的重要突破口,通過抓好現代特色農業示範區、休閒農業示範區、鄉村旅遊示範點建設,著眼于産業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産品變商品,結合開展各類葡萄節、瓜果節、龍舟賽和旅遊美食節等活動,積極探索“合作社+農戶+基地+公司”“配套産業+鄉村旅遊+農戶”等旅遊扶貧新模式,打響縣域休閒旅遊産業品牌,培育了脫貧致富新動能。
據悉,目前宜州有廣西四星級鄉村旅遊區6家,農家樂74家。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廣西生態旅遊示範區、廣西特色旅遊名村、廣西特色文化名村各1家。通過推動旅遊與其他産業融合發展,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參與到旅遊發展中,實現脫貧致富。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路甲16號 郵遞區號:100040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891032 舉報郵箱:jubao@cri.com.cn 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監督電話:010-68891834 監督郵箱:jiancha@cri.cn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2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 11040202120016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5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版權所有©199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