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廣西東蘭:退耕還林20年 美了生態富了群眾

2019-08-20 11:37:56 | 來源:人民網 | 編輯:駱秋妤 | 責編:趙瀅溪

  進入8月,廣西河池市東蘭縣隘洞鎮切傲屯的陸仕權一家,正忙著打理30畝板栗林,為一個月後的採摘做準備。

  “我們這裡出産的板栗,果實飽滿,果皮紅褐色、鮮艷油亮,果肉軟糯、甜美芳香。”雖然天氣炎熱,陸仕權正在板栗林裏樂呵呵地割除雜草。“最多時,一年賣板栗可以得2萬多塊錢。”陸仕權説,“板栗林下好乘涼”,板栗是家裏收入的重要來源。

  在板栗林這棵“大樹”下“乘涼”的不止陸仕權一家。目前,“中國板栗之鄉”、廣西最大的板栗交易集散地東蘭縣,有板栗林32.5萬畝。

  “其中的23萬餘畝,是實施退耕還林政策後種下的。”東蘭縣林業局副局長牙韓龍介紹,“退耕還林,農民除了可以享受國家補助,還從林産業、林下養殖中獲利。可以説,退耕還林為農民特別是貧困群眾搭建了一所‘綠色銀行’。”

廣西東蘭:退耕還林20年 美了生態富了群眾

  東蘭縣生態美了,青山綠了,村莊靚了

  1999年,四川、陜西、甘肅3省率先開展了退耕還林試點,由此揭開了我國退耕還林的序幕。2001年起,東蘭縣成為國家第一批退耕還林試點縣,實施第一輪退耕還林項目,完成退耕還林39.2萬畝;2014年,國家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後,該縣又完成退耕還林6.4萬畝。

  退耕還林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將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計劃、有步驟地停止耕種,並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因地制宜地植樹造林,恢復森林植被。

  山多地少、土地貧瘠、生態環境脆弱,是東蘭縣群眾致貧的重要原因。大規模的退耕還林,改善了東蘭縣的生態環境,培育出板栗、核桃和林下養殖烏雞、黑山豬等支柱産業,為貧困群眾增收脫貧致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第一輪退耕還林中,東蘭縣從實際出發,在土坡地區以生態林、經濟林兼顧的板栗、核桃、喜樹等作為主要造林樹種,讓退耕農戶在糧食補助期滿後有穩定的經濟收入。

  在新一輪退耕還林中,東蘭縣按“先退後調”的辦法,額外自籌6150萬元,扶持群眾在石山區耕地上種植核桃6.4萬畝。目前,早熟核桃品種已開花結果。

  陸仕權曾當過村民小組長和村幹部,是東蘭縣實施退耕還林的見證者之一。他説,切傲屯以前大多是荒坡,群眾生活很苦。上世紀70年代,隘洞鎮開展“造田造地”運動,在切傲屯周邊的荒坡開發出500多畝的梯田梯地。“然而,新開的田地太貧瘠,種不成玉米和水稻,只能種木薯和黃豆,收成也很少。”

  退耕還林政策實施後,陸仕權將自己的7畝承包地種上板栗樹,並陸續開荒種植,成了當地的板栗種植大戶和帶頭人。在他的帶動下,該屯200多畝梯田梯地都種上板栗樹。陸仕權感嘆:“退耕還林政策真是好,國家有了好生態,農民有了‘搖錢樹’。”

  據統計,2000年底東蘭縣的森林覆蓋率只有62%,退耕還林以來提高到了82.76%;石山灌木平均蓋度由22%上升到35%。

廣西東蘭:退耕還林20年 美了生態富了群眾

  東蘭縣綠水青山、藍天白雲的生態家園隨處可見

  實施退耕還林以來,東蘭縣累計獲得國家補助5.76億元,涉及4.9萬退耕農戶22.5萬人,戶均獲得補助1.17萬元。去年,東蘭縣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補助1920.8萬元,惠及8143戶3.12萬人。

  林産業的發展也明顯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截至2018年年底,東蘭縣有各類林業專業合作社、公司27家,發展林下經濟面積84.58萬畝,年産值6.51億元,惠及林農3.04萬戶。目前,該縣大部分板栗林進入盛果期,年産量約2萬噸,産值1.2億元。

  退耕還林還極大地解放了農村勞動力,去年該縣退耕農戶外出務工的勞動力有3.8萬人。

  實施退耕還林促進林下養殖業風生水起,也讓群眾發家致富的路子多了起來。

  在隘洞鎮牛角坡,當地農民用1000畝板栗林入股,和經濟能人一起在板栗林下養殖東蘭烏雞。除了賣板栗得錢外,大家在合作社裏務工、分紅都有收入。

  “東蘭烏雞,毛烏、皮烏、肉烏,甚至骨頭也是烏的,肉質特別鮮嫩,肉用、藥用等營養價值都非常高,2014年5月獲得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認證。”東蘭縣水産畜牧局局長韋禮延頗為東蘭烏雞感到自豪,“東蘭烏雞採用生態放養(林下放養)的方式,以螞蟻、蚯蚓及雜草為主食,五穀雜糧為輔食,是真正的綠色環保食品。”

廣西東蘭:退耕還林20年 美了生態富了群眾

  東蘭縣養殖戶在板栗林下養殖東蘭烏雞

  依託大面積的板栗林等林地,東蘭縣實施“互聯網+烏雞養殖”項目,截至今年上半年已建成688個養殖場,累計投放雞苗172.78萬羽,出欄115.08萬羽,帶動2.06萬戶貧困戶7.45萬人參與,貧困戶養殖收入771.8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97萬元。

  退耕還林也讓一些群眾有了穩定而光榮的工作——護林員。

  每週二、週四和週六,東蘭縣隘洞鎮恒江屯的護林員劉明周,都會騎著摩托車去巡山。他兩個孩子在上大學,去年動態調整時成為貧困戶。在精準扶貧的幫扶中,縣裏給他安排了護林員的工作。

  “我現在一年有1萬元工資,解了孩子讀書花錢的燃眉之急。”劉明周深信,未來家裏的生活肯定越來越好。

  隨著退耕還林的形勢發展,今年東蘭縣又安排了1014名貧困群眾擔任護林員,惠及貧困人口4023人,實現年人均增收2361元。

  目前,東蘭縣共有4023名貧困群眾當上了護林員,每年工資總收入950萬元。(完)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