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南疆國門”的廣西崇左市,成立於2003年,是廣西最年輕的地級市。
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新聞辦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崇左市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新聞發佈會,介紹該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建市以來,250萬崇左幹部群眾拼搏奮鬥,崇左市經濟實現GDP百億元到千億元、農業主導到工業主導、邊陲“末梢”成開放前沿的突破,緊跟新時代的發展步伐。
2003年建市之初,崇左市地區生産總值僅104.22億元,財政收入僅13億元,人均地區生産總值只有4587元。2018年,崇左全市地區生産總值1016.49億元,比建市之初增長了9.8倍;財政收入57.58億元,比建市之初增長了4.4倍;人均地區生産總值48564元,比建市之初增長了10.6倍。
在三次産業結構方面,崇左市由2003年的39.31:23.96:36.73,優化調整為2018年的18.6:44.3:37.1,使該地區的經濟産業結構實現了從農業主導到工業主導的轉變。
建市之初,崇左除制糖工業一枝獨秀外,尚無其他支柱産業。圍繞“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産業發展思路,崇左市把産業作為發展的重中之重,打好産業轉型升級攻堅戰,推動産業佈局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初具規模,各具特色。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從建市之初的52.4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1085.65億元,翻了4.4番,突破1000億元大關。
目前,崇左市銅錳稀土新材料、食品、泛家居、建材四大産業集群框架初步拉開,銅業無中生有,稀土産業不斷發展壯大,混合産糖年産量約佔廣西的三分之一、全國的五分之一,擁有全世界最長的錳産業鏈和最豐富的錳係産品線,被譽為“中國糖都”“中國錳都”“中國紅木之都”。崇左市的現代農業也創新發展,“雙高”糖料蔗基地建設面積全廣西第一;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被列為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今日的崇左,産業已從糖業這一單一産業變成了多點開花、多元支撐的良好局面。
靠邊吃邊,機會無限。作為邊境城市,崇左市充分發揮“邊”的優勢,做足“邊”的文章,掀起了一輪又一輪對外開放熱潮。一批國家級開放合作平臺有效搭建,北部灣經濟區、珠江—西江經濟帶、左右江革命老區“三大國家戰略”覆蓋崇左市全境,憑祥綜合保稅區外貿進出口總額在全國10個沿邊綜合保稅區中排名第1位,憑祥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步入快車道。
崇左友誼關口岸車流滾滾
來到崇左市邊城憑祥,車流滾滾,商旅不絕,憑祥已經成為中國連接東盟的重要口岸。崇左市的對外貿易領先廣西平均水準,2018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額223.6億美元(人民幣1475.69億元),和2003年2.62億美元相比,翻了6.4番,連續10年位居廣西第一位;邊境小額貿易佔廣西比重近八成、全國比重近三成,是全國排得上名號的邊貿大市。
崇左市的“通道經濟”加快向“口岸經濟”發展,規模以上口岸加工企業從無到有。從前,由於加工貿易規模小、層次低、落地加工率低,憑祥的産業附加值不高;如今,一個集水果貿易、加工、休閒旅遊為一體的水果小鎮,已經拔地而起,這裡的東盟熱帶水果進出口總量佔到全國的一半,眾多加工企業紛紛進駐。截至2018年,崇左市規模以上口岸加工企業累計發展到73家,實現産值110.2億元。
今日的崇左,已經從邊陲“末梢”,發展成為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
路,是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建市之初,崇左市沒有一條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基礎設施非常落後。如今,崇左市作為一座獨具特色的山水園林城市在祖國南疆拔地而起,城鎮化率由2003年的19.1%提高到2018年的40.5%;道路交通網絡逐步完善,全市公路總里程從2671.7公里增加到目前的7339公里,公路密度從每百平方公里15.4公里增加到每百平方公里42.4公里。南寧至友誼關、崇左至欽州、崇左至靖西高速公路先後建成通車,南寧至崇左城際鐵路將於2021年建成通車。
道路聯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題中要義。
2018年11月26日8時40分,X9102次貨運班列在廣西憑祥火車站旁邊的國鐵憑祥口岸物流中心完成貨檢、鳴笛啟程,這標誌著該鐵路口岸物流中心正式開通啟用,成為廣西首個口岸性質的鐵路物流中心,也是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開通的首個陸運鐵路口岸物流中心,為推動中國與東盟互聯互通深入發展,更好服務於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提供了堅實的交通基礎保障。
滿載貨物的進出口貨車在友誼關口岸排隊通關
今年2月,一列滿載火龍果、龍眼等東南亞水果的冷鏈集裝箱班列緩緩駛出崇左市的憑祥口岸物流中心,開往上海閔行。該班列可根據不同貨物的保溫需要調節適合的溫度(零下20度至15度之間),在整個運輸過程中持續提供製冷保溫;採用鐵路現代化信息管理系統,安裝了GPS定位系統,可實現遠程實時監控。這是該口岸物流中心啟用以來發出的首趟冷鏈集裝箱班列,也是廣西憑祥與上海間首次開行冷鏈集裝箱班列,為發揮鐵路口岸跨境物流運輸功能、推進東盟和長江三角地區貿易暢通起到積極促進作用。
此外,左江航道成為廣西唯一的內河國際航運通道,崇左市“通邊達海”“邊海互動”的交通格局基本構成。口岸基礎設施不斷加強,4個邊境縣實現一類口岸全覆蓋。今日的崇左,發展基礎日益夯實,發展後勁更加充足。
制度是發展的保障,體制創新是推進發展的“軟實力”。
針對制約發展中的體制機制障礙,崇左市大膽推進改革創新,一批重大改革率先推進、走在前列。在廣西率先實施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兩單合一”工作,全市依申請行政權力事項和公共服務事項“最多跑一次”佔比達到97.3%;率先開展中越人民幣現鈔跨境調運業務,跨境人民幣結算量穩居廣西第一。“小塊並大塊”土地流轉模式開創了“全國先河”;深化沿邊開發開放體制機制改革,友誼關口岸在全國邊境口岸率先實現週末、節假日正常通關和全信息化智慧通關。
2018年,在廣西全區世界銀行優化營商環境10項核心指標總體排名中,崇左市位居第二位。今日的崇左,發展活力四射,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力顯著增強。
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建市以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崇左大地得到生動踐行。據統計,崇左全市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每年均在96%以上,轄區內大部分河流斷面水質為二類以上。
白頭葉猴是中國特有的靈長類動物 黃嵩和/攝
白頭葉猴屬於中國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屬極危狀態,也是全球25種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之一,被公認為地球上最珍稀的猴類,目前僅分佈于崇左市的江州區、扶綏縣、龍州縣和寧明縣境內約200平方公里的喀斯特山區。崇左境內的白頭葉猴由上世紀80年代的300多只增加到現在的1200多只,擁有數十處野外棲息地。
崇左市還建成了國家級生態鄉鎮2個,轄區7個縣(市、區)中有4個被評為“中國長壽之鄉”,總量位列廣西第二位,先後榮獲“中國最佳綠色生態城市”“國家珍貴樹種培育示範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白頭葉猴之鄉”等稱號。
今日的崇左,山青水綠,空氣優良,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群眾幸福生活的增長點。
沒有文化內涵的美景是沒有靈魂的。
建市之初,崇左旅遊開發水準低,美景養在深閨無人識。經過大力推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加快建設邊關風情旅遊帶,成為廣西四大旅遊目的地之一。
“岩畫上畫的主要是人物形象,可以分為正面和側面兩種姿勢。最奇特的,是幾乎所有的人物形象都是兩手屈肘上舉、兩腿半蹲的,像青蛙的造型。”寧明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朱秋平如數家珍地介紹花山岩畫上的每一個人物、動物、器具。“放眼世界的各種岩畫、壁畫,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表達方式,可能與壯族先民崇拜的青蛙圖騰有關。”
花山岩畫
朱秋平,從鄉村教師到花山岩畫的專家,他堅持了27年,向世界解讀花山岩畫上的“無字天書”,被稱為“花山岩畫的百科全書”。在研究、保護花山岩畫,為花山岩畫申遺的過程中,朱秋平兩次險些丟了性命,三次胃出血,多次暈倒在崗位上。
2006年的一天,為及時發現花山岩畫病害的具體方位,朱秋平爬上25米高的腳手架,沒想到驚動了在腳手架上方築窩的大黃蜂。頃刻間,黑壓壓的蜂群向他撲來,他被黃蜂蜇了43處。醫生説,好在是黃蜂,換作馬蜂,命就沒了!
兩年前,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現場見證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朱秋平悄悄舉起袖口擦拭被淚水朦朧的雙眼。
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實現了廣西世界文化遺産零的突破,填補了中國岩畫類世界遺産的空白。
此外,崇左市的德天跨國瀑布成功創建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首個跨境旅遊合作區——中越德天—板約瀑布跨境旅遊合作區建設有序推進。2018年,崇左市累計接待遊客3655.48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消費354.74億元,分別比2003年增長了19.5倍、60.1倍,榮膺2018年度《魅力中國城》“十佳魅力城市”榜首。
水量暴漲的德天瀑布變“黃金瀑布” 楊虎旺/攝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十六年來,隨著崇左市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錢袋子越來越鼓,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4年的6208元增加到2018年的30916元,翻了2.3番;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03年的1927元增加到2018年的12000元,翻了2.6番。
崇左市大新縣貧困戶免費參加“粵菜師傅”培訓
崇左市的脫貧攻堅成效顯著,農村貧困人口大幅減少,特別是2016年以來累計減貧28.13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底的18.16%降到2018年底的3.35%;4個貧困縣已成功脫貧摘帽3個,龍州縣成功打響廣西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脫貧摘帽第一炮。崇左市的教育事業跨越發展,是廣西第三個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部通過國家級評估的設區市;文化、醫療、就業等社會事業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紮實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深入開展,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全市群眾安全感穩居廣西前列,連續4屆榮獲“建設平安廣西活動先進市”稱號。
今日的崇左,邊疆安寧,民族團結,社會生態不斷鞏固發展。(完)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石景山路乙18號院萬達廣場A座15層 郵遞區號:100040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7401009 舉報郵箱:jubao@cri.com.cn 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監督電話:010-67401111 監督郵箱:jiancha@cri.cn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2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187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5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版權所有©199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