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試驗站幫我們老撾發展現代農業”

2019-09-17 13:23:36 | 來源:廣西日報 | 編輯:駱秋妤 | 責編:趙瀅溪

“試驗站幫我們老撾發展現代農業”

  老撾萬象塞塔尼縣金花村的農民在自己搭建的簡易大棚裏種菜。

  本報記者 簡文湘 文/圖

  編者按

  2013年9月,中國領導人和老撾領導人在會見時表示,雙方要拓展綠色農業等新興領域合作。為落實兩國領導人會談的共識和有關建議,中國農業部與老撾農林部同意以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與老撾佔巴塞省農林廳在巴松市合作共建的“中-老合作農業試驗基地”為基礎,由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和老撾國家農林研究院分別代表兩國在老撾萬象共建“中國-老撾合作農作物優良品種試驗站”,在原“中-老合作農業試驗基地”設立試驗站“巴松分站”,並在廣西農業廳的支持下,在此基礎上建設“中國(廣西)-老撾農作物優良品種試驗站”。近日,記者來到位於老撾萬象塞塔尼縣潘通村的中國(廣西)-老撾農作物優良品種試驗站總部核心基地,及當地的種植示範點深入採訪,看看試驗站的建設給老撾人民帶來了什麼。

  “試驗站推廣中國農業科技新成果”

  近日,記者走進中國(廣西)-老撾農作物優良品種試驗站總部核心基地的火龍果種植區,只見一排排火龍果樹猶如士兵般整齊地排列著,碧綠的枝條裡長著大小不一的、紅的、綠的果實,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煞是好看。

  “這是紅心火龍果,是試驗站2015年引進的新品種。”試驗站技術人員呂峰介紹,紅心火龍果甜度高,深受市民喜愛。每到火龍果成熟季節,附近的商販就蜂擁而至,到試驗站購買果實再轉手批發或零售。“試驗站門前的小路上,水果攤排成上百米的長龍,一個小販每天可以賣出100公斤果!”呂峰説。

  試驗站引進的紅心火龍果容易種植、害蟲少、出果多,零售價較高,經推廣後,不但當地的農民來購買種苗,還帶動了3家中國企業到老撾投資連片種植火龍果。

  在呂峰的帶領下,記者又來到大棚種植區。鑽進大棚,悶熱無比,但一個個長勢喜人的哈密瓜讓記者眼前一亮。“我們引進的哈密瓜種植採用無土有機栽培模式和水肥一體化管理,在老撾歷史上創造了‘四個第一’。”呂峰説,即第一次使用廣西品種在老撾生産出哈密瓜;第一個使用廣西簡易大棚避雨栽培技術;第一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建造種植大棚;第一個運用有機農産品生産技術生産出供應老撾的産品,得到老撾高層官員的高度讚賞,並請廣西幫助推廣到老撾更多的省份去。

  “試驗站在老撾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推廣了很多中國農業科技新成果。”中老項目聯絡人、老撾籍百名東盟傑出青年科學家之一潘達龍告訴記者,至今試驗站共引進試種廣西及中國農作物品種165個,並從中試驗篩選出適合老撾種植推廣的農作物優良品種48個,帶動了老撾現代農業的發展。

  “種植大棚蔬菜讓我家過上好日子”

  在萬象塞塔尼縣金花村,儘管烈日當空,仍見三三兩兩的村民在簡易大棚裏忙碌著。“這些地以前都是丟荒的,村民見種植大棚蔬菜賺錢,就自發地開墾荒地,搭建簡易大棚種植蔬菜。”呂峰介紹。

  老撾因雨季長、蟲害多,傳統的蔬菜種植收成並不好,導致蔬菜價格較高,而利用大棚技術來種植蔬菜則可以解決這些問題。2016年,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和廣西外資扶貧項目管理中心委託試驗站合作開展中老合作社區減貧示範項目建設,試驗站選擇金花村作為大棚蔬菜種植推廣基地,在這裡建起5個大棚無償給村民使用,沒想到卻無人認領。最後,村支書坎馬帶頭,發動村幹部每人認領一個大棚,按照試驗站技術人員教的方法來種植蔬菜。蔬菜有收成後,大家驚奇地發現,同樣的種植面積,傳統蔬菜種植每月賣菜收入折合人民幣約450元,而在大棚裏種植蔬菜每月收入可達1000元人民幣!這下村民們坐不住了,爭相申請認領大棚,試驗站再次建起的8個大棚被村裏的貧困戶一搶而空。

  村民威爾康告訴記者,她以前在家種植水稻,丈夫外出打工,全家年收入折合人民幣5000多元。後來她認領了一個大棚,在試驗站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學會大棚蔬菜種植技術,一個季度光種菜收入就有一萬多元人民幣。現在丈夫回來和她一起種植蔬菜,家裏建起了新房子。“種植大棚蔬菜讓我家過上好日子。”威爾康由衷地説。

  在金花村,不少村民像威爾康一樣靠種植蔬菜脫貧致富,金花村也由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山村變成萬象小有名氣的蔬菜種植基地。下午4時,記者看到一輛輛小貨車陸續開進金花村。“每天下午都有小貨車來我們村收購蔬菜運到萬象各大超市。”村長蘇黎館自豪地説。

  今年,金花村被列為東亞減貧示範合作技術援助項目(老撾部分)示範點,廣西外資扶貧項目管理中心委託試驗站再新建10個大棚無償給村裏的貧困戶使用,幫助更多人脫貧致富。

  試種成功的農作物優良品種需要建立示範基地,讓當地農民看到實際收益,才能更好地進行推廣。據統計,目前試驗站已在老撾萬象、佔巴塞、沙耶武裏等多個省市示範推廣水稻、玉米、瓜菜和果樹等農作物,總面積2833公頃,均起到了較好的示範作用,其中雜交玉米單産比當地品種增産18.33%。

  “在這裡我學到了新技術”

  萬象塞塔尼縣金花村村民維歐以前缺乏農業種植技術,種植的水稻産量低,只能維持生計。後來,他到試驗站開辦的培訓班裏學習,用試驗站推薦的種子及學到的技術種植有機水稻和蔬菜,種植的水稻畝産量比以前提高了50多公斤,種植的蔬菜産量和收益也比以前大大提高,生活越過越好。

  “今年我們舉辦了兩期技術培訓班,每期培訓50人左右,參加人員主要是老撾農業科研單位技術員、老撾農業高校師生和農民種植戶等。”試驗站技術人員陳玖忠介紹。不少培訓班學員表示,參加培訓讓他們見識了新作物品種,學到了以前沒學過的種植技術。“每次收到舉辦培訓的通知,參加過的學員都説要第一時間來報名參加。”陳玖忠説。

  為了提高老撾人民的現代農業技術水準,試驗站積極在核心基地、示範基地開展農作物優良品種與配套栽培技術培訓,至今共舉辦培訓班25期,培訓當地技術人員1113人次,另安排7期131人次到中國培訓,同時接納老撾高校230名畢業生到試驗站實習並提供培訓指導,推薦11名老撾農業技術員到廣西大學公費留學。

  潘達龍就是由試驗站推薦到中國公費留學的一員。他在廣西大學就讀作物栽培與耕作專業並取得碩士學位。“我很感謝中國政府讓我有機會到中國留學,提升我的專業知識水準,讓我畢業回到老撾後更好地投身科研事業,為老撾農業發展出一份力。”潘達龍説。

  “中國(廣西)-老撾農作物優良品種試驗站目前已成為兩國間農業合作的典範。”老撾領導人高度評價試驗站。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