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龐革平 李 縱
核心閱讀
“石頭縫裏不出苗,熬幹汗水吃不飽”,廣西部分地區生存環境較為惡劣,只能依靠易地扶貧搬遷改善群眾生活。
由於種種原因,有的群眾不願搬怎麼辦?搬得出能穩住、能致富嗎?廣西出臺相關政策,由幹部給村民講道理、做工作,讓老鄉主動接受易地搬遷;佈局好學校、醫院等相關配套設施,幫助村民搬得出、穩得住;各地還結合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産業,給搬遷的老鄉提供就業機會。
高大的住宅樓房整齊矗立,寬敞的水泥巷道貫通小區;在小區休閒廣場,孩子們嬉笑打鬧,老人們悠閒地曬太陽、下象棋……近日,記者走進地處廣西田林縣樂裏鎮百花寨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景美人和的場景。
廣西有的地方“石頭縫裏不出苗,熬幹汗水吃不飽”。改變這部分生存環境惡劣的群眾生活,易地扶貧搬遷是出路。可是故土難離,不願搬怎麼辦?搬出去能住得好嗎?這些都是壓在易地搬遷貧困戶心頭的大石頭。為讓石頭落地,廣西出政策、強基建、配産業,採取有力措施確保易地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聊家常講政策
確保搬得出
“做夢也沒想到,像我這樣祖祖輩輩住在大石山區的貧困戶還能住進這樣寬敞明亮的樓房。”在百花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田林縣浪平鎮弄陀村的村民譚剛團説。
譚剛團以前居住在大石山區,常年乾旱缺水,生活條件惡劣,住的是木瓦結構的房子,雨天漏水,冬天漏風,一家四口生活十分艱辛。
“針對田林縣部分地方自然條件惡劣,難以持續發展的境況,縣委縣政府多次開會討論,確定扶貧搬遷安置點16個,要搬遷近萬人。”田林縣委書記彭斌説,“但搬遷戶的工作難做:有人離不了根,不搬;有人不信天上掉餡餅,不搬;還有人覺得搬出去沒意義,不搬。”
為了“搬得出”,廣西出臺《關於加強貧困地區整屯(自然村)搬遷工作的意見》等文件,印發相關縣級領導幹部專項考核辦法,增添了貧困地區搬遷的底氣。“那段時間,有的幹部整月都住在村裏,晚上9點還在村民家裏聊家常講政策做工作。”彭斌説。
倒排工期,明確完成各項目標任務的時間節點,努力終有成果。現在,田林縣共完成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16個,建設安置房1932套,總投資4.65億元,搬遷入住建檔立卡貧困戶9679人,完成搬遷任務的100%,讓群眾徹底挪出了“窮窩窩”,住上了“金窩窩”。
“自搬遷到安置點之後,我平時到縣城打零工,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此外,因為安置房一樓人流較多,我家開起了小賣部,月純收入2000元左右。”譚剛團笑著説。
2016年—2019年,廣西全區共計劃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1萬人。在各地的大力推進下,到2019年6月底廣西累計搬遷貧困人口70.0893萬,實際入住69.9016萬人。
建設施搞配套
實現穩得住
“搬得出”只是第一步,要讓搬遷出來的居民“穩得住”,還要佈局好配套設施,解決後顧之憂。
“搬到新家我就進了新學校,比原來的學校好很多,還可以學習電腦和美術。”全家搬到田東縣平馬鎮東環路東側平洪安置點的黃妃説。她媽媽沒想到女兒能這麼順利地進入城裏的學校:“一直都擔心女兒的上學問題,這下徹底安心了。”
新修的大樓、嶄新的桌椅,十二年一貫制的濱江學校位於安置點旁,有效保障了平洪安置點306名隨遷子女的就近入學。“學校修在安置點旁,就是為了讓搬遷過來的居民‘穩得住’,更是為了‘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濱江學校校長莫月光説。
同時,興業縣大力實施“菜籃子工程”,在搬遷移民安置小區附近租用耕地400畝建設“老鄉田園”,每戶搬遷戶免費安排1分地種植蔬菜,讓搬遷群眾吃上自己種植的蔬菜。為方便移民,還專門開通了移民安置小區至“老鄉田園”的公交車讓其免費乘坐。目前,興業縣已有1259戶移民認領了土地,種上了蔬菜,過上了幸福的城中田園生活。
貴港市覃塘區移民安置小區則推出“健康室”“紅色書屋”“四點半課堂”等一系列服務,創建服務型社區管理,成立理事會、黨支部,建立黨群服務中心,深受搬遷移民歡迎。今年以來,該區按照“搬遷到哪,支部就建到哪;移民在哪,黨的組織就覆蓋到哪”的要求,將“黨支部建在小區、黨小組建在樓棟”,實現黨組織全覆蓋。
為實現“穩得住”,廣西制定了《關於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基層組織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指導建立安置點黨組織和自治組織,完善安置點工會、婦聯等配套組織建設。目前,廣西全區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設立黨組織332個,406個安置點配套有小學,389個安置點配套有幼兒園,258個安置點有農貿市場,370個安置點配套有醫院、衛生站。
做引導促就業
真正能致富
近日,在博白縣人民公園,一場大型的就業扶貧暨易地扶貧搬遷專場招聘會順利舉辦。招聘會上共有190多家企業,招聘崗位涉及財會、銷售、電子商務、新媒體等多個領域,共提供1.1萬多個工作崗位。
37歲的馮海麗在“扶貧車間”裏忙活著,熟練地使用電動縫紉機縫製衣服。她是博白縣易地扶貧搬遷城東安置點第一批就業安置的貧困戶之一。她説:“我現在有房住,每個月還能獲得2500元左右的收入,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近年來,博白縣推行“企業+扶貧車間+農戶”的扶貧模式,加大資金扶持力度、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做好引導管理等服務工作,全面推進“扶貧車間”建設。目前,博白全縣經過認定的“扶貧車間”已有20個,計劃再申報17個,有效激發了貧困戶脫貧的內生動力。
這樣的幸福正在廣西多地上演。德保縣結合當地特有的矮馬文化,在安置點內建設扶貧車間,生産矮馬系列主題玩具,解決搬遷戶的收入問題。扶貧車間負責人鄭森貴説,扶貧車間每月可帶動貧困戶增收1500元以上。
在平果縣,2018年10月底,2300多戶貧困戶正式告別祖輩深居的大山。“我們充分利用社區商鋪資源,二樓出租給企業用作扶貧車間,一樓則優先面向搬遷戶,以每平方米最低10元的價格招租。搬遷戶可以開小超市、賣早餐等,早日實現家門口創業就業。”平果縣人社局副局長潘忠介紹。
邏沙鄉結合安置點的區位優勢、氣候環境和市場需求,在安置點附近的仁龍村小灣屯流轉了250畝土地規劃建設桑園。該産業園覆蓋該鄉集鎮安置小區99戶447人,按照人均0.5畝桑園劃分給安置貧困戶,實現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産業全覆蓋。
“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留得住、能就業、有收入,日子越過越好。”自治區水庫和扶貧易地安置中心主任韋朝永表示,在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廣西水庫和扶貧易地安置中心堅決打好易地扶貧搬遷這場硬仗,確保易地扶貧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人民日報》(2019年10月09日13版)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路甲16號 郵遞區號:100040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891032 舉報郵箱:jubao@cri.com.cn 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監督電話:010-68891834 監督郵箱:jiancha@cri.cn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2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 11040202120016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5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版權所有©199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