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廣西:天等不等天 扶貧有車間

2019-11-20 09:34:59 | 來源:人民網 | 編輯:駱秋妤 | 責編:趙瀅溪

  廣西天等縣地處廣西西南部,總人口45.4萬,有壯、漢、瑤、苗、侗等民族,其中壯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8.9%。

  在當地壯語中,“天等”是“石頭聳立的地方”的意思。天等縣是典型的大石山區,山多地少,自然條件惡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

  “天等不等天,苦幹不苦熬。”這是天等縣用來激勵全縣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標語。言行如一,面對貧困,天等縣人民“不等天”,扶貧車間就是當地人民苦幹實幹的脫貧攻堅好戰術。

廣西:天等不等天 扶貧有車間

  天等縣龍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扶貧車間 彭遠賀/攝

  好措施入心入戶 掙錢顧家兩不誤

  “噠噠噠……”上盤、剪線、踩踏板,馬達帶動縫盤將布料縫合……在天等縣龍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服裝生産車間裏,來自東平鎮江龍村文雅屯的貧困搬遷戶女工黃如妙熟練地操作著毛織縫盤機器。“每天在家門口就有班上,工作時間靈活,還方便照顧小孩。”言語間,黃如妙顯得踏實又從容。“我們的工作是計件算工資的,上班時間比較自由,家裏有事報告一聲就可以回去顧家了。”

  不一會,安置點的內部道路上,駛入幾輛校車。呼啦啦、嘰嘰喳喳……小孩子們放學了,興衝衝地下車、找家長……安置點裏一下子變得活潑起來。黃如妙的兒子在天等縣思源實驗學校讀二年級,小傢夥下了校車直奔媽媽的車間,興奮地跟媽媽説著今天在學校裏的事……

廣西:天等不等天 扶貧有車間

  孩子們放學了,就到車間裏找媽媽。 彭遠賀/攝

  “孩子上學、放學基本不用我操心的,因為有校車接送,家門口和學校之間是直達的。”黃如妙説,以前在廣東東莞打工很多年,還帶孩子去那邊上學,但是始終覺得不踏實。“去年10月,易地扶貧搬遷的房子收房了,還配套學校和接送學生的校車,我們就在縣城安了家。”

  “老家那邊就是個窮山溝溝,很破的木房子,下雨天不停漏水,説起來都不好意思啊!”黃如妙覺得,以前的窘境真是不堪回首。“現在就翻天覆地了,住的是三房一廳,氣派的洋樓。”如今,早上黃如妙走出家門來到建在安置點樓下的扶貧車間上班,孩子則在小區搭校車去上學,全新的生活方式讓一家人感到“幸福生活比蜜甜”。

廣西:天等不等天 扶貧有車間

  校車把孩子們送回安置點 彭遠賀/攝

  返鄉創業建車間 脫貧路上共前進

  天等縣的扶貧車間,既有招商招進來的,也有本地致富能手返鄉創辦的。

  天等縣是勞務輸出大省,每年有13萬多人外出務工。這些外出務工人員在務工過程中學到了技術,也積累了資本。針對這一縣情,該縣因勢利導,積極出臺相關政策,把扶持返鄉創業與脫貧攻堅優惠政策結合起來,著力推進扶貧車間建設,為返鄉創業的有志人士提供創業平臺。

  得益於相關政策的落地,該縣不少外出務工人員從打工型向創業型轉變,從“離巢拼搏”到“歸巢回鄉”,陸續回到故土創業,成為天等脫貧攻堅的重要力量。

  “政府在資金、徵地等方面給我很大的支持,相信我們的扶貧車間會越辦越好!”在天等縣都康鄉多信村多倫屯,楷誠皮具手袋加工廠的老闆——返鄉創業的原外出務工人員農才達信心滿滿地説。

  今年60歲出頭的農才達,1993年就外出廣東務工。多年的打工生涯,讓農才達積累了豐富的手套生産加工經驗和一定的資金。2018年,在天等縣返鄉創業就業政策的吸引下,農才達毅然選擇回到家鄉創業。

  農才達創辦的手袋加工廠,被認定為扶貧車間,主要加工包包、手袋等。該扶貧車間除了讓多信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受益以外,也吸納周邊村屯群眾到車間裏來就業,讓很多村民實現了就業、種地、照顧家庭“三不誤”。

  今年42歲的閉金菊,是多信村多倫屯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由於患病她常年服藥,家裏還有兩個小孩上學。這些年,她只能在家養豬和家禽來支撐一家人的日常開支,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自從農才達在村裏創建扶貧車間後,她就成了“上班族”,工作主要是檢測手袋拉鏈的品質,一個月能增收2000元左右,極大地緩解了家庭的經濟壓力。“像我這樣出去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了,現在能夠在家門口就業,照顧家庭,我是很滿意的。”閉金菊説。

  天等縣遍地開花的扶貧車間,不僅讓貧困戶受益,也惠及了一般群眾。

廣西:天等不等天 扶貧有車間

  肖明燕的女兒幫助媽媽在皮具上貼標簽 彭遠賀/攝

  在天等縣城生活的肖明燕,是縣城一家皮具廠(扶貧車間)的工人。“我們老家也是農村的,為了照顧孩子讀書來縣城生活,就在縣裏找個工作咯!”肖明燕説,以前在村裏務農沒什麼收入,如今就在生活的地方就可以進廠有穩定收入,又可以照顧上小學的兩個孩子,家裏生活過得越來越有希望了。

  “我們皮具廠目前一共有100多名工人,其中20多個貧困戶。”皮具廠文員黃愛花説,廠裏工人每個月工資在2000元至3000元之間。“來這裡的工人多是為了方便照顧家裏,正常情況下,一個月2000元那樣是沒問題的。”

  好措施促返鄉創業 扶貧車間有了創業城

  為了吸引更多的外出務工創業人員返鄉創業,天等縣大力實施返鄉創業工程,出臺了《天等縣返鄉創業優惠政策暫行辦法》,千方百計的啟動民資,鼓勵有意返鄉創業人員積極投資現代農業示範工程項目、發展規模養殖業、農産品加工業。

  天等縣人民政府辦公室主任潘華勇介紹,依託本縣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等優勢,天等縣採用“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貿則貿、宜遊則遊、宜工則工”的多元化發展模式,推動扶貧車間小區化,使得易地扶貧搬遷的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打造村頭扶貧車間示範帶,逐漸形成了“縣城一都康一上映一把荷、縣城一馱堪一進結一進遠、縣城一天等鎮一龍茗一福新”共3條村頭扶貧車間示範帶,把就業崗位送到田間地頭。

  此外,該縣還出臺了《關於推進就業“扶貧車間”發展的實施方案》,在全縣範圍內強力推進“扶貧車間”建設,對返鄉創業致富能人利用鄉鎮、村集體閒置集體土地、舊學校、舊村委辦公樓、閒置公有房屋、倉庫等創辦的廠房式“扶貧車間”,提供廠房建設經費補助、租金減免、稅收減免、小額信貸、免費技能培訓等優惠政策,鼓勵返鄉創業致富能人在貧困村設立車間或加工點。

  政策出臺,兌現政策有切實可行的有效遵循,政策導向作用得到發揮。天等縣的扶貧車間發展從自發走向自覺、從分散走向集約、從小作坊走向大園區,由單打獨鬥的星星之火,逐漸形成了聚合發展的燎原之勢。

廣西:天等不等天 扶貧有車間

  天等縣返鄉創業園(天等縣工業園區管委會供圖)

  天等縣順勢而為,規劃建設了佔地1335畝的返鄉創業園,投入資金3億元完善基礎設施,目前已建成標準廠房16棟共7.1萬平方米,引進28家企業入駐園區發展,已建成投産企業23家,提供就業崗位3000多個。

  截至目前,天等縣共創建扶貧車間308家,其中已通過認定107家,帶動就業人數約1.03萬人,5686個貧困戶勞動力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人均年增收1.5萬元以上,安排留守婦女就業8671人,減少留守老人兒童18630人。

  天等扶貧車間孕育在“走南闖北天等人”的文化積澱之中,植根于“天等不等天,苦幹不苦熬”的精神沃土之上,滋生在産業轉移大潮之下,涵養于外出創業人員長期積累的技術、資金、信息、人脈以及創業秉性和特質之中,助力貧困山區走出了一條以就近就地就業為原則、以特色産業為支撐、以扶貧車間為載體的脫貧新路子,形成“就業一人、脫貧一戶、帶富一方”的扶貧格局。(完)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