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千村萬寨換新顏

2019-12-03 09:42:23 | 來源:廣西日報 | 編輯:駱秋妤 | 責編:趙瀅溪

  本報重點報道組

  左江、右江兩條姊妹河,從這裡穿青山,越盆地,向著大海奔騰而去!

  這是光榮的河,英雄的江!90年前,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發動和領導了百色起義,創建了左右江革命根據地。

  由於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弱,左右江革命老區一直是廣西生存環境最惡劣、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的地區。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老區人民憑藉艱苦卓絕的拼搏精神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勇氣,戰天鬥地,改造自然,使老區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山鄉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惡劣環境困老區

  左右江革命老區腹地,東蘭。

  採訪車穿越一山又一山。山底,幾座用石塊砌成的瓦屋坐落其間,四週石頭遍佈,看不到平整的耕地,看不見水源。

  這裡是武篆鎮弄竹村弄良屯。弄良屯周圍全是陡峭的石山,只有從上往下看,才能發現一塊塊大的像張床、小的如個碗的石縫地。51歲的村民羅明雄説,這些“碗一塊、瓢一塊”的石窩地,還是老祖宗當年從亂石嶙峋的山坡上用鋼釬撬石造地整出來的,“只能種少許玉米,再也沒有別的收成了。”

  左右江革命老區大部分是石山區域。那裏層巒疊嶂,峰石林立,大山連大山,深谷接深谷。

  道路不通。在淩雲縣伶站瑤族鄉浩坤村,村民以前出行不僅要在石縫裏攀爬,而且還要過獨木天橋。這樣的路,耕牛進不去,群眾只能從外面買小牛犢背進山,等養大了,再用來耕地,而在那裏養大的牛也永遠在山裏出不來了。淩雲縣下甲鎮坪山村被稱為懸崖村,開門是懸崖,背後為峭壁。

  漫長的歲月裏,這裡的村民在1000多米高的山崖上,一輩又一輩人在同一地方攀上爬下,可就是踩不出一條像樣的大路來。

  嚴重缺水。“旱季時,很多山區群眾吃水要到十幾公里外去背,早上天沒亮就出門,晚上天黑才回,如果不留神,半路摔一跤,把水給倒了,只能坐在地上哭。”羅明雄説,“那是滴水貴如油啊!”

  在武篆鎮工作了20多年的鎮幹部韋忠華記憶深刻。他説,以前幹部下鄉,要自己帶水。為了接天上的雨水,一些山區群眾的屋檐下都有一根根竹子做成的水槽,把雨水引進屋旁的小池裏。

  戰天鬥地開山門

  淩雲縣弄福公路像一條巨龍,向著高處滿山纏繞,看不到盡頭。

  這是一條堪稱人間奇跡的道路,連通淩雲縣下甲鎮彩架、弄福、坪山村以及沙裏瑤族鄉閣樓、弄塘村。

  道路沒修通前,村民出行要在懸崖峭壁上攀爬。1987年,飽受無路之苦的村民扛著紅旗上陣,決心把公路修進山裏去。因山勢險峻,大夥兒在百敢崖的絕壁處苦戰數月,不幸一段路基下落,三位村民瞬間墜下山崖,屍骨難覓。此地即被稱為“鬼門關”,公路建設也被迫停工。

  1998年9月,鄉村公路建設大會戰拉開帷幕,淩雲人決定再闖“鬼門關”,重修弄福路。當地幹部群眾硬是一鎬一鋤在海拔300米到1200米的大石山上鑿開了11處絕壁,打通了3個隧道,開挖土石方46.6萬立方米,修了12個回頭彎。

  如今,弄福公路作為廣西鄉村公路建設大會戰的經典之作,已成為淩雲縣的旅遊景點,還被確定為“艱苦創業教育基地”。

  天等縣馱堪鄉道念村立屯,這個莽莽群山環抱的壯族村寨,雨季易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村民花了將近9年的時間,靠自己的手打通了一座山,挖鑿了一個長460米,高、寬平均2米的排洪隧洞……

  這樣的“現代愚公”,在老區的村村寨寨並不少見。他們帶領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譜寫了一曲曲改造窮山惡水的凱歌。

  改革開放以來,左右江革命老區開展了公路建設大會戰、興邊富民行動、東巴鳳大會戰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尤其是2015年國務院批復《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規劃》之後,老區的交通設施發生了巨大變化,南友高速公路、南百高速公路、南寧至河池高速公路、崇左至靖西高速公路、河池至百色高速公路、南寧至百色城際鐵路相繼建成。基本實現鄉鄉通瀝青(水泥)路、村村通水泥路。

  一條條寬闊平坦的大路,穿梭于崇山峻嶺中,打開了曾經緊鎖的山門。

  人民生活大變樣

  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東蘭縣武篆鎮弄竹村弄良屯的羅明雄已經搬出了“不具備人類生存基本條件”的山寨。

  2017年10月,他所在的弄良屯整村遷至10多公里開外的易地扶貧安置點。安置點交通便利,一棟棟黃白相間的樓房整齊排列,路燈、綠化帶、休閒健身設施一應俱全。羅明雄家是一棟120平方米的兩層樓房,屋內窗明几淨,各種電器設備齊全。

  報道組走進安置點,發現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安上了太陽能發電板,配上了衛星電視,通了4G網絡。這種脫胎換骨的生活,是群眾以前做夢都沒想到的。

  行走在老區蜿蜒曲折的環山公路上,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洋樓,矗立於山水之間,村民昔日“六柱三梁破茅房,幾根竹片搭張床,三塊石頭壘個灶,拉條野藤曬衣裳”“屋外面下大雨,屋內下小雨”的窘境早已一去不復返。

  過去,老區近半數群眾嚴重缺水。如今,人畜飲水工程分佈在千村萬寨,一股股甘甜潔凈的自來水,已流入萬千百姓家,一盞盞電燈,照亮山寨群眾新生活,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建了起來,數百萬人走出了“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石漠化山區。

  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貧瘠走向富裕,老區人民正為開創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而接力奮鬥。

  (本報記者 張冠年/執筆)

  (相關專題報道詳見第五版)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