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天等縣天牛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工作人員在清理牛欄(11月27日攝)。 (記者 崔博文 攝)
新華社南寧12月2日電(記者胡正航)南國冬季,天氣漸涼,廣西崇左市天等縣馱堪鄉大山中雲霧繚繞。在山腳下的犇犇養殖專業合作社,南嶺村村委會副主任勞紹般剛送走一位前來挑選肉牛的商人。
2014年,勞紹般試著養了五六頭肉牛,掙了4萬多元。“沒想到這麼賺錢,這一下讓我嘗到了養牛的甜頭,身邊的村民羨慕不已。”勞紹般説。
勞紹般的家鄉天等縣地處大石山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當地一直有飼養耕牛的習慣。“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大家一起富起來?”作為一名共産黨員,勞紹般一直想發揮自己養牛的優勢。2016年,他發起成立了馱堪鄉犇犇養殖專業合作社,吸納黃克鋒等12戶貧困戶以小額扶持信貸資金購牛加入,免費提供養殖場供大家養牛,並教授選牛、育牛、防疫等方面的經驗技巧。
勞紹般説,通過合作社的模式提供擔保,貧困戶的小額貸款容易得到審批,利用這些資金購買4—5頭雜交肉牛,平均每頭每年可以獲利4000元左右,“再加上教會大家購買相關保險,牛生病、死亡有保險公司賠付,基本不會賠錢。”
脫貧戶黃克鋒如今已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致富帶頭人。他“出師”後,按照合作社模式在自家空地上建設起肉牛養殖小區,帶動黃克雄、黃恩會兩戶貧困戶進行養殖,實現了從“單打式”向“融合式”養殖的轉變。
養殖小區的建立,不僅讓貧困戶有了養牛脫貧的底氣,生態化的集中養殖模式也為鄉村治理探索了新思路。記者來到群山環抱的天牛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這裡飼養有兩百餘頭肉牛,卻嗅不到牛糞的難聞氣味。
馱堪鄉副鄉長黃爾明説,以前大家把牛分散養在自己家中,不論是牛圈還是村裏的路面,牛糞遍佈臭氣熏天。“現在我們在村子外邊選址,把牛集中起來,再使用發酵過的牧草、玉米等植物餵養,排出的牛糞氣味低、呈沙土狀,一年鏟兩次就行,還能當作肥料,村裏的環境變好了不少。”
目前,有46戶貧困戶以入股的方式把牛寄養在天牛種養殖專業合作社,3年內每戶每年可分紅1040元。黃爾明説:“我們掌握了青貯玉米整株使用的科學餵養技術,村民們改種青貯玉米後每畝收入1300元,比以前種植普通玉米每畝提高600元,一年還能多收一次,且省去了剝、曬等勞動成本,大家的脫貧積極性一下子調動起來。”
天等縣充分依託資源優勢,把養牛業作為脫貧的重點産業來抓,積極引進肉牛龍頭企業,大力培育養殖小區,重點扶持養殖大戶,帶動貧困戶參與養牛。如今,馱堪鄉的養牛業,已從“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勢”,在天等縣形成良種化、規模化、生態化、多樣化的成熟産業。
天牛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還是天等縣肉牛養殖黨群致富孵化培訓基地,目前已經舉辦了4次培訓,邀請各鄉鎮的養牛能人、縣農業局的專家等傳授經驗。黃爾明形象地將前來培訓的村民、幹部稱為“火種”——他們經過培訓掌握了技術,回到各自村屯因地制宜發展肉牛養殖。
天等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19年上半年,天等縣建成牛養殖小區(場)73個,其中54個分佈在18個貧困村,規模達50頭以上的養牛小區有15個,100頭以上的養牛小區有6個。
“今天我養牛,明天牛養我。”在這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貧困山區,肉牛養殖産業紅紅火火,貧困戶正在脫貧致富的路上奮力奔跑。(完)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