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要聞

長期困擾“甜蜜事業”的機收難題迎刃破解 來了!甘蔗産業全程機械化

2019-12-11 11:06:43 | 來源:廣西日報 | 編輯:駱秋妤 | 責編:趙瀅溪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切段式”收穫機把整根甘蔗切成幾段,動作快效率高,邊收邊吐進鬥箱。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機收的切段蔗直接在地頭裝進週轉箱,拖車頭自動鉤拉上去運往糖廠。

  本報記者 蘇超光 通訊員 李建茂 黃文蓮 文/圖

  又到一年一度新榨季。行走在八桂蔗海放眼四望,發現少了許多彎腰勞作的砍蔗工,取而代之的是來回穿梭的“大鐵牛”。

  最讓人耳目一新的是,崇左市江州區首次批量投放60台“整桿式”甘蔗收穫機,成規模大面積地實現甘蔗整桿機收。一根根呼呼呼噴吐而出的甘蔗,被乾乾淨淨地除葉去泥。這樣一台“大鐵牛”,勝過七八十個壯勞力,而收穫成本卻降低了1/3。這批“整桿式”鐵牛在這個榨季非常搶手,每一台的日程都被預約得滿滿噹噹。

  同屬崇左市的扶綏縣,馳騁蔗海多年的“切段式”收穫機增加了新夥伴——一種類似集裝箱的無蓋週轉箱。機收的切段蔗直接在地頭裝進週轉箱,拖車頭自動鉤拉上去運往糖廠。

  現場觀看機械收蔗,業內人士心潮澎湃:長期困擾“甜蜜事業”的機收難題破解了,甘蔗耕、種、管、收、運全程機械化時代到來了!

  A 機收破題 雙雄合璧

  砍收是甘蔗種植過程最艱辛的勞作,人工費佔了全部種蔗成本的一半。這個榨季剛開始,砍蔗人工費就漲到每噸或每工日150元,且一工難求。以往,由於找不足季節工,有些糖蔗要拖到春末夏初才砍收。甘蔗砍收機械化,成了非破不可的小瓶頸、大難題。

  早前幾個榨季,“切段式”甘蔗收穫機已在八桂蔗地大展身手。“切段式”收穫機作業時,把整根甘蔗切成幾段,動作快效率高,邊收邊吐進鬥箱,省去了裝車環節。區內外、國內外多個廠家的同類機械,都在各個蔗區打擂競技、爭奇鬥艷。

  經過多家企業多年定向研發、反復試驗、不斷改進,最近,相對成熟的一款“整桿式”甘蔗收穫機初步定型批量投用。整桿機收的糖料蔗極其接近人工砍收的品質,含雜率低,可在一週內從容入榨。

  無論“整桿式”還是“切段式”,機械收穫甘蔗都是貼土甚至入土切割,留下的宿根來年土下低位萌芽,成莖率更高,分蘗更好,抗倒伏能力更強,有助於提高産量。

  “切段式”甘蔗收穫機投放多年,搶先形成分區作戰格局。“整桿式”甘蔗收穫機千呼萬喚,這個榨季終於在江州區“成軍”出征。今後,“切段式”“整桿式”將各顯神通,兩大機械“軍團”相互取長補短,在實戰中改進,改進後再實戰,不斷融合完善,一步步實現雙雄合璧。

  B  耕運先行 種管緊跟

  農業生産中,“鐵牛”代替牛馬,是從耕地和運輸開始的。廣西甘蔗最先實現機械化的部分,也是耕和運。

  廣西專家與本土企業合作、自主研發並在區內外成功應用的粉壟深耕深松機,在甘蔗耕作中也顯身露手,有效提高産量。

  在種植和管理這兩個環節,廣西糖料蔗同樣快步走向機械化,業界認為目前機械作業比例已雙雙超過50%。在武鳴、扶綏、江州等縣區的糖料蔗基地,多功能甘蔗種植機一次駛過,開行、擺種、復土、施肥、澆水、蓋膜、壓膜和鋪設灌溉水管等多道工序全部完成。

  配合農機使用,推進農機農藝融合,適應機械全程作業,許多蔗區積極改進種植模式。有不同規格的大小行種植模式,有加寬到1.2米以上的等行距種植模式,還有進一步整倍加大甘蔗行距,並套種土豆、花生等農作物新模式。

  套種生長期較短的作物也採用機械種植,成熟時同樣利用機械采收,順便給已經長大的高分蘗密植蔗培一次富肥土。全程機械化科學配套種植新模式,使甘蔗在保持原有産量的同時,增加了一造套種作物的經濟收益。

  水肥一體化的灌溉管網,使蔗田管理變得十分輕鬆。坐在家裏按按手機,就能給成千上萬畝甘蔗補水施肥。

  無人機治蟲除草已經智慧化。通過北斗系統定位導航,自己飛出去自己飛回來,一機頂百人。無人機精準完美執行設定任務,用藥量減少1/3,藥瓶100%集中回收,環境污染大大減輕。服務收費無人機5元/畝,而人工噴藥30元/畝也難找人。

  今年11月中旬,在南寧舉辦的2019中國-東盟農業機械展暨中國甘蔗機械化博覽會上,一大批國內外農機企業攜樣機精彩亮相,甘蔗耕、種、管、收、運各環節機械應有盡有,每個環節都有多個品牌多個品種。同時研發製造甘蔗生産全過程、全系列機械的廠家,不在少數。

  C 專業服務 各方受益

  扶綏縣渠黎鎮有個雷達現代農業專業合作聯社,下轄7個甘蔗種植合作社和1個農機服務合作社。農機服務合作社把之前各自為戰的農機“單兵”“散兵”組合在一起,變成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的“軍團”,不僅使聯社1.2萬畝自營蔗地實現全程機械化生産,還為周邊3萬多畝甘蔗提供機械服務。

  據介紹,這個聯社每天收穫500噸甘蔗,如果採用人工,需要500-600人。現在全部機收,每天投入15個人力就夠了。幾年實踐表明,全程機械化讓畝均生産成本降低500元以上,並促進甘蔗畝産持續提高。

  效率高、成本降、産量增,使得農機手和合作社雙雙增加收入,蔗農節約了開支,糖廠穩定了原料來源,方方面面全都受益。聯社負責人表示,甘蔗産業全程機械化時代已經來了,希望高學歷的年輕人回歸農業,用機械化帶動産業化,推動鄉村振興。

  “整桿式”甘蔗收穫機在崇左市江州區橫空出世,給農村和農民送來了脫貧攻堅的大禮和利器。為了讓蔗農買得起價格不菲的收穫機,當地黨委政府利用扶貧資金、農機補貼及少量配套資金,給3個深度貧困村各購置了1台,給17個貧困村聯合購置了6台。同時,利用村級産業扶持資金和銀行貸款,再幫助數十個非貧困村各購置1台。首批人無我有的“整桿式”甘蔗收穫機,一下線就成為江州區村集體的特有資産和可靠財源。

  江州區政府出資組建崇左市瑞農農業機械有限責任公司,承擔起類似農機服務合作社的職能,將購機、用機、管機等事務全部包攬了下來。

  在江州區蔗糖循環經濟産業園,佔地1000畝的現代農機研發中心初具規模,整機組裝生産線已經運轉。投資者是省外一家重工科技公司,主要製造“整桿式”甘蔗收穫機。其項目産能正逐年擴大,産品還計劃向東南亞出口。

  農機購置有補貼,農機作業也有補貼,然而後者兌付情況很不理想,原因是核實面積需要耗費大量人力,且易産生爭議。現在,依託北斗衛星定位,農機作業實現了遠程實時監控和數據自動記錄。

  在武鳴香山糖廠一個大辦公室裏,一套智慧新平臺剛剛安裝使用。墻上大螢幕上,數十台甘蔗收穫機各自位置和作業情況一目了然,每時每天的作業軌跡和完成面積連續生成,直觀、精確而完整。農機管理中心和農機合作社皆大歡喜,因為農機作業補貼從此能夠完全順利兌現了。

  全程機械化方興未艾,“智慧化+大數據”同時融入,廣西甘蔗産業迎來了歷史性轉機。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