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廣西組織開展二〇二〇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 弘揚歷史文化 展示遺産成果
廣西日報  2020-06-19 10:03:11

  原標題:我區組織開展二〇二〇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

  弘揚歷史文化 展示遺産成果

廣西組織開展二〇二〇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 弘揚歷史文化 展示遺産成果

  巴馬非遺民俗表演。 本報記者 廖慶淩/攝

廣西組織開展二〇二〇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 弘揚歷史文化 展示遺産成果

  直播帶貨成為“非遺購物節”活動的亮點。 本報記者 廖慶淩/攝

廣西組織開展二〇二〇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 弘揚歷史文化 展示遺産成果

  瑤族服飾製作。 本報記者 吳麗萍/攝

廣西組織開展二〇二〇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 弘揚歷史文化 展示遺産成果

  南寧市頂獅山遺址博物館開展歷史文化進校園活動。

廣西組織開展二〇二〇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 弘揚歷史文化 展示遺産成果

  剪紙藝術。 本報記者 吳麗萍/攝

廣西組織開展二〇二〇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 弘揚歷史文化 展示遺産成果

  楊氏太極拳展演。麥 月/攝

廣西組織開展二〇二〇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 弘揚歷史文化 展示遺産成果

  “桂風絲路”音樂會異域風情濃郁。

廣西組織開展二〇二〇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 弘揚歷史文化 展示遺産成果

  新鮮出爐的坭興陶作品。羅繼梅/攝

  廣西日報記者 吳麗萍 通訊員 李志雄 冼家傑

  編者按

  歷史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歷史的血脈。

  廣西歷史悠久,是人類和中華文明的起源地之一。80萬年前的百色石器手斧留下了古人類繁衍生息的印記,桂林甑皮岩、邕寧頂螄山遺址見證了八桂大地的滄海桑田……瑰麗多姿的文化遺産,讓壯美廣西有了厚重的積澱、靈動的氣韻和永久的鄉愁。

  6月13日是第15個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圍繞“文物賦彩全面小康”主題,我區在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期間,積極謀劃、統籌協調,組織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活動,讓群眾進一步了解我區文化遺産保護的豐碩成果,了解廣西歷史文化,厚植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

  1 加大文遺保護宣傳

  文化遺産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保護好文化遺産,就是保護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保護中華文化的根與魂。

  “為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産,我區各地積極開展文遺保護宣傳活動,成效良好。”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桂林市舉辦文化遺産創意産品集市、石刻彩色拓片製作體驗活動、文化遺産成果展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主題展等九大活動,全市17個縣(市、區)和市直文博單位集中開展各類文物保護利用宣傳教育、參與體驗活動30余場次,預計參與人數60萬人次以上。

  南寧市頂螄山遺址博物館走進邕寧區永樂小學,為200多名學生開展“保護自然文化遺産 頂螄歷史文化進校園”為主題的科普課程,由博物館講解員擔任授課教師,結合頂螄山萬年螺殼等文物,以互動問答的方式,讓學生了解頂螄山遺址的主要文物及頂螄山先民的生活方式等歷史文化知識。

  崇左市寧明縣組織小學生到花山岩畫景區,開展“小小講解員·帶你遊花山”活動。

  “岩壁上那些由紅色線條勾勒出的人物圖像,刀劍、銅鼓、鳥獸、舟船等元素,反映了駱越先民征戰、農耕、祭祀、娛樂、宗教等場景。”擔當講解員的寧明縣城中鎮第四小學學生李芊藝説,這次講解活動讓她更深入了解花山岩畫的歷史,也增強了文化遺産的保護意識。

  梧州市博物館走進梧州市振興小學,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梧州市博物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踐活動”,活動以介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梧州六堡茶製作技藝為重點,普及非遺知識,受到師生們歡迎。

  來賓市博物館利用LED顯示屏,滾動播放非遺項目展示及文物法規相關知識;忻城縣博物館開展壯錦成品展示、織錦技藝展示等活動,積極引導公眾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産保護傳承,3000多人參加活動。

  百色市田東縣博物館開授文物課堂,以“歷史名城-橫山寨”和“探秘古人類生活智慧之門”為題,向學生們講述田東縣史前文明知識和宋代橫山寨文化。博物館工作人員帶領學生朗讀文物保護宣言,以此激發學生對文化遺産保護的熱情。

  2  線上推廣人氣聚集

  疫情期間,全區各地探索線上傳播新方式,擴大受眾,網上互動熱烈,人氣旺盛。

  自治區博物館推出“文物賦彩 創意生活”直播、“館長説寶”微視頻、微博互動答題等線上活動。近兩個小時的直播,觀看人數246萬人次,創下自治區博物館直播觀看量新高;“館長説寶”微視頻在學習強國等多個平臺上線,吸引無數觀眾。“能聽到館長説文物背後的故事,很驚喜。”市民林先生説。

  南寧市頂螄山遺址博物館第一期線上展覽《蚌説》正式展出,展覽以蚌器為專題,共展出7件貝丘遺址出土的蚌器文物。

  廣西自然博物館在微信公眾號上發佈《植物偵探/廣西植物“猜猜看”》科普競猜活動,挑選出廣西具有代表性的8種特色植物、壯族醫藥植物、特有植物、珍稀瀕危植物,讓觀眾參與競猜。

  廣西民族博物館在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和絲綢之路周活動期間,開展、參與“絲路百館百物”及“遺産點亮絲路”——直播接力活動,與國內上百家博物館聯動,以直播、短視頻互動等形式,在各大網絡平臺播出文化遺産保護成果,受到網友高度關注。

  欽州市舉辦首屆“非遺購物節”活動,通過直播帶貨的方式,為網友推介坭興陶作品以及靈山竹編純手工果籃、小江瓷及神蜉酒等欽州特色非遺産品。從6月13日12時至14日21時,直播間累計觀看人數43.28萬人次。欽州市領導攜手國字號坭興陶大師,為網友推介新鮮出爐的坭興陶“窯寶”,通過網絡直播,推出1000個坭興陶手工杯、1000把大師手工壺進行秒殺,將活動推向高潮。在企業直播專場,140多家坭興陶企業紛紛推出爆款産品,預計參與售賣的坭興陶有2萬多件,花器、茶盤、茶杯、茶壺等産品大受歡迎。“我在線上購買了十幾件心儀的坭興陶産品,很開心。”南寧市民李女士説。

  北海市舉辦首屆“非遺直播購物節”活動,讓群眾免費試吃南康水籺、沙蟹汁、合浦大月餅、白沙蓋籺等傳統食品,現場開闢直播專場,線上同步熱賣,銷量喜人。

  貴港市組織群眾參觀遊覽18家文物保護單位,開啟線上直播,吸引在線觀看人數4.7萬人次。

  賀州市八步區通過微信公眾號,線上推送賀州市中國傳統村落板塊中的文物保護單位,向觀眾呈現近年來八步區傳統村落的特色風采以及文物保護成果,吸引眾多觀眾瀏覽轉發。

  3  文化遺産走近民眾

  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期間,各類文化遺産展示、展演活動精彩紛呈,民眾近距離和文物對話,近距離欣賞非遺魅力,共享我區文化遺産保護成果。

  在桂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體驗館落成典禮上,桂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中心還舉辦了“多彩印記 禮遇非遺”主題展,展示瑤族服飾、桂林雕版彩色套印、桂林圓竹剖絲團扇製作技藝等非物質文化代表性項目。

  作為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廣西主場城市活動暨首屆廣西非遺購物節活動的重要內容,在巴馬青少年活動中心舉辦的“雲遊非遺·攝影展”,用200幅(組)優秀作品,展示了廣西在非物質文化和自然遺産申報與保護傳承方面取得的成果。

  南寧市博物館組織了《榫卯的魅力》《高山行雲——伍載陽國畫精品展》兩大臨時展覽,為觀眾奉獻了一場充滿科技含量、藝術魅力與文化內涵的大餐。《榫卯的魅力》通過“七千年前的發明、古代建築的智慧、中式傢具的靈魂、形形色色的榫卯、現代榫卯的演變”5個主題,讓觀眾感受古代科技“榫卯的魅力”。參觀的同時,觀眾還可以動手進行榫卯結構的拼接體驗,感受古人的精巧構思。

  北海老街推出民間曲藝《老楊公·海島盛開文明花》、關聖大刀刀法、楊氏太極拳等非遺項目展演。極富現實意義的抗疫作品《文明公筷文明城》及結合時事創編的粵曲《爭創美麗文明城》贏得熱烈掌聲。

  在欽江古龍窯舉辦的2020年欽州市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暨“非遺購物節”活動、第五屆千年坭興陶古龍窯火祭儀式,以傳統方式再現坭興陶土與火淬煉的非遺技藝。火祭儀式中,入窯燒制的坭興陶作品首次突破1萬件,其中大師級作品上百件,讓不少坭興陶“粉絲”驚嘆不已。

  崇左市壯族博物館舉辦特展《手鏟溯源》——左江流域漢代以前考古成果展,共展出2019年左江流域考古調查與試掘項目收藏的近400件石器、蚌器和骨器以及大量標本,為觀眾呈現“考古第二現場”,參觀者絡繹不絕。

  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期間,“南寧米粉製作技藝”等傳承基地揭牌。據了解,南寧米粉製作技藝于2019年被列入南寧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在基地,遊客不僅可以了解廣西米粉文化的起源、演變、發展,還可以動手體驗古代制粉過程,感受米粉製作的樂趣。“真是米粉的世界,一天三餐‘嗦粉’都不膩,太有意思了。”東北遊客古先生對米粉唸唸不忘。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提供)

編輯: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