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廣西主場城市活動暨首屆廣西非遺購物節河池活動在巴馬瑤族自治縣壽鄉廣場舉辦。圖為演員正在展示巴馬非遺民俗“添糧補壽”。 本報記者 廖慶淩 通訊員 馮敏桂/攝
文化遺産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作出近百次重要指示批示,為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指明瞭前進方向,擘畫了發展藍圖。
6月13日,由國家文物局和自治區政府主辦的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産日主場城市活動開幕式在桂林靖江王城舉行,桂林主會場和北京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會場通過連線直播方式共同啟動。
桂林是中國發現史前文化遺址點最豐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此次活動的舉辦,廣西向世界展示了瑰麗多姿的文化和自然遺産,也展示了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和文化遺産大區的廣西,努力把文化和自然遺産保護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中,全力推動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延續城市文脈、助力鄉村振興、促進老區發展、豐富百姓生活作出的積極貢獻。
挖掘保護
歷史遺址重煥生機
“磅薄奔流的長江、輝煌壯麗的長城、神秘雄偉的莫高窟、壯麗巍峨的靖江王府、蜿蜒秀麗的漓江……”開幕式上播放的宣傳片裏,我國燦若星辰的文化遺産,充分展現了文物賦彩文化自信、文物賦彩人文城市、文物賦彩鄉村振興、文物賦彩美好生活的成果,讓人感受到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的震撼碰撞。
此次活動的舉辦,桂林靖江王城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靖江王城始建於1372年,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王城內外沉積了桂林歷史文化與山水文化的精華,有靖江王府、東西巷、獨秀峰等著名人文自然景觀。行走在靖江王府裏,聳立的高墻,雄偉的建築,幽靜中恍惚依稀可見昔日的繁華。“‘閱盡王城知桂林’!真是名不虛傳。”參會嘉賓們嘖嘖稱歎。
“為了讓靖江王城重煥生機,我市對11座王陵開展考古清理髮掘和環境整治,全部拆除倚墻而建的違章建築,讓古城墻顯露出來。”據市政府相關人士介紹,通過改造提升“老桂林街巷標本”東西巷歷史文化街區,復原唐代逍遙樓勝景,靖江王府周邊區域從城市建設的痛點難點變成亮點,再現千年古城繁華盛景,成為城市新地標。
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文脈,保護好古建就是保存歷史。
在當天的開幕式上,公佈了“尋找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推介名單,桂林市全州縣全州鎮鄧家埠村村民唐以金榮獲“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稱號。
已經76歲的唐以金,多年來一直為文物保護不遺餘力地努力著。2009年,永歲鄉沙子灣和好鋪村的一組古民居建築由於鐵路擴建需要將被拆除,該建築群代表了桂北地區傳統建築特點,一旦拆除損失嚴重。於是,唐以金從村民手中買回古民居建築,並請工匠按文物部門的技術標准將古建築群整體搬遷。這次獲評為“最美文物安全守護人”,他激動地説:“這項榮譽既是獎勵也是鞭策,今後我會一如既往地將文物保護和傳承事業繼續下去。”
在6月13日下午舉辦的“文物賦彩全面小康”主題論壇上,與會專家聚焦文物保護利用賦能添彩經濟社會發展,分享經驗做法,交流工作思路。
“必須保護好和利用好文化遺産的遺跡和遺物,努力深挖文化遺産的文化內涵和中國精神,讓文化遺産充分發揮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成為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有力支撐。”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説。
建設傳承
文化遺産魅力綻放
“多謝了,多謝四方眾鄉親,我家沒有好茶飯啊,只有山歌敬親人……”6月13日,桂林非物質文化遺産體驗館舉行落成典禮,身著民族盛裝的壯家兒女用婉轉動聽的山歌歡迎參會的嘉賓朋友。
“桂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産體驗館總投資7000萬元左右,是全國百家非遺館之一,體驗館將以桂劇、彩調、廣西文場等地方戲曲、曲藝為展陳體驗核心,融匯全國各類優秀非遺資源,致力打造成為廣西乃至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和地方戲曲、曲藝藝術傳播的標杆。”桂林市戲劇創作研究中心、桂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中心主任張樹萍説。
剪紙是中國國粹之一,是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
在體驗館裏,桂林七星中心校四年級學生秦浩軒拿著自己的剪紙作品“糧倉”向嘉賓展示。“‘糧倉’蘊含了生活富裕的意義,我希望通過剪紙藝術,反映我們美好的生活。”秦浩軒説。
“我校從2015年將剪紙引入校園,開設剪紙特色課程,希望通過剪紙藝術,喚起學生對民間剪紙藝術的熱愛和地方歷史文化的了解。”據桂林市七星中心校美術教師胡明亮介紹,2018年,桂林市七星中心校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第二批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剪紙項目)。
廣西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之一,山山水水都有故事,溝溝壑壑都是歷史。
廣西不僅擁有讓世界為之矚目的左江花山岩畫、桂林興安靈渠、合浦漢墓群等曠世奇觀,還擁有穿越烽火硝煙的百色起義、湘江戰役、崑崙關戰役等革命遺址,以及活色生香的山歌、打榔、戲曲、刺繡等地方非遺,被譽為“世界銅鼓之鄉”“百節之鄉”“天下民歌眷戀的地方”。
近年來,我區在文化遺産保護、投入方面的支持不斷加大,力度空前。
“2018年起,我區啟動實施特色博物館建設工程,基本形成了主體多元、特色鮮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館體系,少數民族聚居的設區市和12個民族自治縣都建立了博物館,全區博物館數量達252家。全區各類博物館每年接待觀眾近2000萬人次。”自治區文旅廳負責人介紹説。
經過開發建設,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實現了中國岩畫類世界文化遺産、廣西世界文化遺産兩個“零”的突破;壯族霜降節作為中國二十四節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又實現了廣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零”的突破。
文旅融合
共促經濟繁榮發展
文化和自然遺産日活動期間,全國文物系統將舉辦4600余項相關活動。廣大遊客或走進博物館,近距離和文物對話,或線上觀看和參與互動,熱度高漲。
6月13日,由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視聽新媒體中心聯合推出的《文物賦彩全面小康——文物“潮”我看》大型融媒體活動在央視頻直播,長達4小時的視頻,集中展現了廣西靈渠、浙江良渚古城、北京中軸線、甘肅省博物館、敦煌研究院、中國絲綢博物館等遺産風貌和傳承樣態,讓觀眾直觀感受文物的多彩魅力。
《如果國寶會説話》第三季也于6月13日開播,故宮洛神賦圖、敦煌飛天等來自18家博物館25件國寶,以每集5分鐘短視頻的方式與觀眾見面,讓觀眾大飽眼福。
活動期間,我區各地緊緊圍繞“文物賦彩全面小康”主題,在文化和自然遺産日前後舉辦近百項線下線上活動。
6月12日,由廣西群眾藝術館承辦的廣西“文化和自然遺産日”雲遊非遺·攝影展在巴馬青少年活動中心舉行,通過“非遺+旅遊”“非遺+扶貧”“非遺進校園”等實踐案例,展示廣西在非物質文化和自然遺産申報及保護傳承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吸引不少遊客駐足觀看。
“我第一次了解到琺瑯彩百花紋五孔尊、青花纏枝蓮紋菱口盤、翔鷺紋銅鼓、西漢羊角鈕銅鐘這些文物背後的故事,感受到沉甸甸的歷史文化。”6月13日,廣西博物館專家在直播間和觀眾暢聊博物館文創産品背後的文化故事,讓喜歡文物的南寧市民張先生驚嘆不已。
廣西民族博物館舉行的“桂風絲路音樂會”亦讓觀眾耳目一新。印尼民歌《哎呦媽媽》、器樂重奏馬來西亞歌曲《南海姑娘》、馬骨胡獨奏越南歌曲《浮萍》……表演者將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巧妙結合,讓觀眾領略到獨具特色的東南亞風情。
走近文物、品味文化,文化遺産已成為旅遊業發展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近年來,廣西各級文物部門積極盤活用好國有文物資源,依託文物資源形成了一大批旅遊新業態、新模式,文旅融合的路子越走越寬,文化遺産助力旅遊業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自治區文旅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桂林市通過大力推進文物資源與景觀資源、旅遊資源相結合,獲批桂林喀斯特、資源八角寨、興安靈渠、龍脊梯田四大世界遺産,漓江、樂滿地、獨秀峰·王城、兩江四湖·象鼻山獲評為國家5A級景區,形成了湘江紅色、靈渠古道等8條全域旅遊精品線路,桂林博物館、桂海碑林博物館、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靖江王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景區人氣高漲。
“實踐證明,文旅融合發展既帶動文物保護利用,也産生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去年,桂林全市接待遊客1.38億人次,旅遊總消費達1874億元。”桂林市政府相關人士介紹。(廣西日報記者 吳麗萍)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