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巴馬:傳承民俗文化 開發非遺項目
廣西日報巴馬訊 (記者/吳麗萍 通訊員/孟萍)巴馬瑤族自治縣是“世界長壽之鄉”,被譽為“上天遺落在人間的一片凈土”。巴馬有絢麗多姿的民俗文化,多年來,巴馬科學開展非遺保護和開發工作,打造了一批非遺精品,以非遺保護成果助力脫貧攻堅成效明顯。
“瑤族祝著節”是廣西瑤族傳統節日,又稱瑤年,主要流傳于廣西巴馬、都安、大化、馬山、南丹、東蘭等縣的瑤族聚居區,至今已延續上千年。
為了保護和傳承祝著節,巴馬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推進建設巴馬瑤族自治縣瑤族祝著節文化生態保護區、註冊巴馬布努瑤祝著節文化品牌商標等。
多年來,巴馬對全縣壯族、漢族、瑤族等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收集挖掘和整理,截至目前,已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産檔案九大類378個項目,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73項。
在挖掘整理的基礎上,巴馬打造了一批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精品:收集整理布努瑤人生三部曲《背帶歌》《長壽歌》《天堂歌》,其中《背帶歌》榮獲自治區文藝最高獎銅鼓獎、全國優秀圖書獎二等獎、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整理製作布努瑤的創世歌、歷史歌、酒歌、立房歌、祝壽歌、情歌、盤歌;創作瑤劇《格魯花》《努》《撞》《蒙央》《補糧》《裸浴》等一大批優秀傳統舞蹈節目和一批深得群眾喜愛的民族文藝小品,瑤劇《格魯花》是中國第一部瑤劇,它的出現填補了中國瑤劇歷史的空白。
巴馬還先後建設了東山鄉中心小學“瑤族文化傳承教育體驗基地”、巴馬鎮盤陽村廷舊屯卜夥故事傳承基地、坡利屯山歌傳承基地、那桃鄉民安村山歌傳承基地、東山鄉文錢村(瑤族)農民射弩基地、東山鄉銅鼓文化傳承基地,這些基地在非遺傳承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縣城文化廣場、那桃鄉民安敢泵、巴馬鎮盤陽坡利、龍洪坡豐、鳳凰那蒙村等5個地方被授予“廣西歌圩”稱號;文錢成為廣西射弩的發源地,文錢農民射弩隊多次參加區內外比賽,文錢村所在的東山鄉也被命名為“射弩之鄉”。
巴馬每年撥出專項經費舉辦全縣性的“春節”、瑤族“祝著節”、壯族“三月三”歌節、瑤族“盤王節”等民族節慶文化活動;連續舉辦6屆“巴馬國際長壽文化旅遊節”;結合全縣旅遊開發,打造“夢·巴馬”水上實景演出、“仁壽山莊”民族風情表演、“梁藝薰”民族風情表演等3個民族風情表演項目,宣傳和保護了民族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