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 映 通訊員 蒙志獻
要有序推進易地搬遷扶貧,讓搬遷群眾搬得出、留得下、能致富,真正融入新的生活環境。
——習近平
政策性強、涉及面廣、標準要求高,易地扶貧搬遷被視為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
廣西集“老、少、邊、山、庫”于一體,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也是易地扶貧搬遷的大省區,“十三五”搬遷任務為71萬人,難度可想而知。
再難啃的骨頭也要啃下。2017年以來,我區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批示精神,各級黨委政府、廣大扶貧幹部和群眾艱苦奮鬥,齊心協力,舉全區之力,創新性開展工作,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將群眾從“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地方遷出,以“一戶一策”加大後續扶持,確保群眾“可發展”,有力夯實脫貧根基。
截至2019年11月底,全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住房全部建設完成,精準核實搬遷對象16萬多戶71萬人。其中,503個集中安置點安置貧困戶15萬多戶,分散安置9002戶,搬遷入住率100%。全區“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建設和入住任務提前一年完成。
一包到底,助推搬遷貧困戶“挪窮窩”
九分石坡一分地,坡多地少人稀。位於中越邊境的百色市那坡縣,是廣西極度貧困縣,一些村屯甚至散落在深山老林間,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貧困生活。
如今,這裡建起上千座新樓房,一批批群眾搬進新家,第一次用上液化氣灶,並在家門口組建表演隊接待遊客……搬出大山後的生活翻天覆地。
為全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我區整合力量,組建了自治區水庫和扶貧易地安置中心,履行全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綜合管理職能;自治區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扶貧搬遷專責小組成員單位由30個增加到41個,實行部門聯動、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大家“共下一盤棋,同做一桌菜”,形成易地扶貧搬遷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
我區創造性地實行“八包”責任制,做到包建設進度、工程品質、資金監管、搬遷入住、後續産業發展、就業創業、穩定脫貧、考核驗收。
南丹縣包點領導採取“人盯安置點、人盯施工隊、人盯工程進度”,集中開展徵地拆遷、基礎建設、主體工程、配套設施、物資儲備五大攻堅戰。“千家瑤寨·萬戶瑤鄉”項目,僅用150天就完成了509棟2482套住房主體工程封頂。項目建設工期之短、搬遷人數之多、工程任務之重,堪稱廣西少有。
一包到底,“包”出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的換擋提速,廣西“八包”責任製成為全國先進工作典型,並在2018年召開的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上作典型發言。
集約安置,確保搬遷貧困戶“融得入”
敲開德保縣安置小區搬遷戶韋孟積家門,她那笑盈盈的臉,連同24平方米緊湊明亮的家,以及陽臺上串串鮮亮的香腸臘肉一起映入眼簾。
自打嫁到德保縣足榮鎮那亮村魯屯起,韋孟積就成了無房戶。為了能有個自己的家,她一直努力打拼。無奈獨子和丈夫因病先後撒手人寰,剩下一窮二白、幾近絕望的她。2016年,她被列為搬遷對象,一年多後搬進了縣城安置小區新房。
在各方幫扶關懷下,年近六旬的韋孟積振作起來,從廣州拿到飾品加工訂單,組織搬遷貧困戶一起加工,帶領大家致富。
像韋孟積這樣依託易地扶貧搬遷跳出“窮窩”、踏上“康莊道”的貧困戶,在我區成千上萬。
搬家容易搬“心”難。要實現“穩得住、能致富”,就要進一步加大後續扶持力度,完善教育、醫療等配套公共服務設施。
我區強化“一戶一策”“一戶一幫”“一戶一檔”後續扶持措施,各地因地制宜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尊重搬遷群眾意願,及時調整思路,採取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兩種方式,根據近園區、近城鎮、近公園、近景區、近土地等原則,科學佈局安置點。
據統計,全區易地扶貧搬遷“套房”式集約安置比例達95%左右,徹底改變過去“天地樓”式的集中安置,實現了有限土地資源的高效集約利用,破解了搬遷安置中的人多地少難題。
“集約”安置既利於供水供電、公路修建、教育醫療等配套設施的集中建設,也利於實現公共服務民眾共享、後續集中扶持與管理,提升新型城鎮化、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催化現代農業園區、家庭農場、農業大戶等經營模式,促進區域特色經濟穩定發展。
幫扶到位,確保搬遷貧困戶“可發展”
“做夢都沒想到,我們會分到這麼好的安置房,還有了一份體面的工作,3個孩子也能就近上學讀書。”
搬進靖西市老鄉家園一年多的李天貞,原本住在果樂鄉深山裏的弄桑屯,屯裏12戶壯族村民61.9%為貧困戶。2018年底,弄桑屯成為市拆舊試點,整屯搬進了地處靖西市黃金地段的萬人集中安置點,過上了城裏人的生活。
老鄉家園不但有扶貧車間,還配套了1000多畝、200-300家企業、1萬多個工作崗位的産業園,保證每戶搬遷貧困戶家庭至少有一人就業。靖西市綜合施策,實施“搬遷+”工程,真正讓貧困戶既“安居”又“樂業”。
像靖西一樣,我區各地大力發展易地扶貧搬遷後續配套扶持産業,創造了多個“易地扶貧+”的産業配套發展模式,如“企業(合作社)+園區+搬遷貧困戶”“政府+企業+搬遷貧困戶”“扶貧車間”、邊貿扶貧模式和粵桂扶貧協作勞務輸出等模式,(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探索形成了工廠式、居家式、種養式、貿易流通式、鄉村旅遊式等多種有效的就業扶貧車間模式,優先選擇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選址建設就業扶貧車間,打造就地就近轉移就業扶貧新模式。
截至2019年9月,全區累計認定就業扶貧車間2794家,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2.9萬人。對沒有勞動能力的搬遷貧困戶,全部納入社會保障兜底,做到應保盡保。在中心村安置和分散安置繼續從事農業生産的搬遷戶,逐戶落實産業扶持項目和資金。
日前,我區又出臺實施《關於進一步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的意見》,實行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中長期發展規劃,進一步強化安置點搬遷群眾的教育保障、醫療保障、社會保障、社區服務、産業扶持、培訓就業、文化服務、拆舊復墾、基層黨建、平安建設等“十大工程”,打造安置點便民利民“九個中心”服務工程。根據《意見》,到2020年底,實現全區搬遷群眾與安置地群眾同等享有便利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務,與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到2025年底,安置點配套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搬遷群眾在穩定脫貧的基礎上實現“能發展、可致富”,有效融入新環境,適應新生活。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路甲16號 郵遞區號:100040
中國互聯網舉報中心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8891032 舉報郵箱:jubao@cri.com.cn 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監督電話:010-68891834 監督郵箱:jiancha@cri.cn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0102002 京ICP證120531號 京ICP備05064898號 京公網安備 11040202120016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05
網站運營: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際在線版權所有©1997-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複製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