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    輿情智庫
南寧青秀區:讓民俗活動更具觀賞性和藝術性
2020-04-15 10:42:34來源:南寧晚報編輯:駱秋妤責編:張群

南寧青秀區:讓民俗活動更具觀賞性和藝術性

  往年斑山廟會上的巡遊活動(劉圩鎮黨委供圖)

南寧青秀區:讓民俗活動更具觀賞性和藝術性   

  精彩的舞春牛表演(南陽鎮黨委供圖)

南寧青秀區:讓民俗活動更具觀賞性和藝術性  

  往年軍山廟會中的傳統表演現場     (長塘鎮黨委供圖) 

  ■本報記者趙敏 通訊員余宴 彭志偉  

  舞春牛通過藝術表現形式展現出日常的農耕活動;軍山廟會、斑山廟會表演形式豐富多樣,深受群眾的喜愛。為了讓傳統民俗表演喜聞樂見接地氣,同時更具有觀賞性,近年來,青秀區加大力度扶持村屯、社區的文藝團隊,並給他們提供了專業性的指導。  

  舞春牛 將農耕生活表現得淋漓盡致   

  鬥春牛又叫舞春牛。青秀區南陽鎮舞春牛隊主要由本地群眾組成,每年舉辦具有濃厚民俗風情的祈福活動中,都少不了舞春牛的表演。

  表演過程中的“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編織而成,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鑽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跟著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表演時,一般有鑼鼓隊、舞蹈隊配合,形成春牛隊。據説,民間鬥了春牛,這一年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四季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隨著時代的發展,舞春牛已增添了新的內容,用來歌頌新社會、新生活,進而向廣大人民群眾展示南陽的鄉土文化風采。  

  南陽鎮舞春牛隊成立於1992年,隊員從最初的10人發展為現在的22人。南陽鎮文化體育和廣播影視站站長王少紅告訴記者,舞春牛是非常接地氣、吸引人的一種民俗表演活動,它跟農業生産、百姓生活息息相關,主要是將一系列日常的農耕活動以表演的形式展現出來,表演形式生動活潑、多種多樣、極富特色,讓群眾在開懷一笑的同時還能展現動物與人的和諧相處,因而深受當地和周邊群眾的喜歡,每當有舞春牛表演,各村的群眾都結對前來觀看。表演過程中老、中、青、少等各個年齡層次的人都能參與其中,所以群眾的參與度也很高。  

  目前,南陽鎮也在著手幫助表演隊伍申請扶持資金,下一步打算邀請專業人士對表演隊伍進行指導,包括如何提高表演的美感、豐富節目表演內容、提高舞春牛的藝術表現力等。  

  傳統廟會 展現當地民俗文化風情  

  軍山廟會和斑山廟會是流傳于青秀區長塘鎮、劉圩鎮、南陽鎮及附近一帶的民間廟會,歷史悠久。發展至今已有舞龍獅、山歌對唱、古裝戲、現代歌舞等眾多項目。  

  相傳,軍山廟會是南寧市青秀區長塘鎮軍山周圍群眾為紀念明末清初農民起義軍首領李亞而形成的一種民俗活動,距今已有300多年。據記載,李亞因清軍追剿而逃入軍山,並保護當地鄉民,周圍村莊因而得享安寧。故後人在山上設“李亞廟”紀念他,每年農曆四月初八是李亞的生日,遠近群眾數萬人登山祭拜。廟會期間,爆竹陣陣、鑼鼓喧天、龍獅翻騰、歌聲四起,熱鬧非凡;相關的民俗活動種類繁多,節目豐富多彩。據統計,每年廟會期間參與群眾達5萬人。2012年,軍山廟會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名錄。

  斑山廟會的故事則源自美麗的斑山傳説,起初是劉圩鎮人民為了感謝紀念傳説中的諫議造斑山故事,在斑山頂上進行求雨祈福。從宋朝至今,經過不斷地發展演變,斑山廟會已發展成為一項活動內容豐富、規模盛大的廟會,成為劉圩鎮及其周邊地區民俗文化活動的縮影。

  劉圩鎮宣傳委員黃琛介紹,在斑山系內有8處奇景,俗稱“斑山八景”(即榕樹、仙人掌、瀑布、虎額、鷂洞、羅家井、燕巢、石棺材),這經典八景自古以來吸引著各地遊客,許多文人墨客到此留下不少讚美詩篇,每年農曆正月初七、四月十五當地群眾都會自發來此地參加斑山廟會。參與人數最多時達數萬人,是壯漢多種文化形態的綜合體現,凝聚著文學、藝術等多種文化形態。  

  2013年,斑山廟會被列入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4年,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名錄。

  多措並舉 讓民俗活動更具觀賞性和藝術性  

  為了讓民俗表演活動更具觀賞性和藝術性,近年來,青秀區財政累計投入520萬元扶持了260支村屯、社區的業餘文藝團隊,特別是對活躍在農村地區傳統民俗團隊進行了針對性的幫扶。同時邀請專業人員對傳統民俗團隊進行專業指導,例如服裝、道具、表演形式和動作等。  

  青秀區有關負責人介紹,這些民俗活動都是群眾耳熟能詳、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活動,極具觀賞性和藝術性,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民眾基礎,近年來青秀區通過壯族三月三期間組織民俗文化巡遊活動以及民俗文化進商圈、進社區、進校園等活動平臺,讓民俗文化有人演、有人賞,不僅有利於民俗活動的傳承發展,也有利於轄區各傳統民俗團隊提高表演水準。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