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科技扶貧26載 毛南山鄉變了樣
2020-10-13 16:07:43來源:廣西廣播電視臺編輯:唐志強責編:趙瀅溪

  原標題:【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科技扶貧26載 毛南山鄉變了樣

  中國科學院1994年開始承擔國定貧困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幫扶工作。26年來,中科院調動全院力量打造一批科技扶貧項目,提升當地可持續發展"造血功能",助力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為我國西南生態脆弱區精準扶貧提供了技術支撐和模式樣板。

  金秋時節,走進環江思恩鎮三樂村肯福屯,道路兩旁的紅心香柚挂滿枝頭。毛南族小夥譚萬隆正在自家地裏忙活,剛成功賣掉了1500斤柚子的他,又接到了第二筆訂單。

  【同期聲 環江思恩鎮三樂村肯福屯村民譚萬隆:剛剛收了1990塊錢,現在準備摘的就是第二單,要4000斤,準備天黑之前要裝一車。】

  8畝柚子林,年增收近10萬元,譚萬隆感慨,生意找上門來的日子過得有奔頭。然而在24年前,小譚一家還住在地處大石山區的環江上南鄉,生産生活條件惡劣。1996年,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因地制宜提出環境移民和異地科技扶貧設想,在當地政府支持推動下選建了“肯福環江生態移民示範區”。當年9月,包括譚萬隆一家在內的上南、下南、龍岩等鄉鎮的97戶513名移民從大山遷出,搬進肯福示範區。

  【同期聲 環江思恩鎮三樂村肯福屯村民吳永所:在老家那地方交通不方便,種得一點東西全部挨肩挑出來賣,田也少,每年種糧食也不夠吃,我們個個也想出來。】

  為實現搬遷群眾“自我造血”,中科院扶貧團隊設計水果、甘蔗、畜禽、蔬菜四大生態産業,構建“科研單位+公司+示範基地+農戶”創新模式,組建科環扶貧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開展企業化科技扶貧。從土地開墾到種苗供應、技術培訓、農産品銷售等提供一條龍服務,20多年來,共引進新技術22項、新品種47個,培訓農民8400人次,讓曾經的石山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這一扶貧模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肯福模式”。

  【同期聲 環江思恩鎮三樂村肯福屯村民劉勝友:4月份賣菜,5月份就賣豆,6月份賣西瓜,8月份9月份就開始撿板栗,一年四季都有收入。】

  【同期聲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 環江縣委常委 副縣長曾馥平:老百姓發展內生動力非常強,我們肯福示範區移民當時(每人)年平均收入不足300元,到2019年人均收入達到14460元左右,這個是遠遠超過了全縣平均水準。】

  依託科技扶貧,環江大力推廣紅心香柚、砂糖桔等水果種植産業,總面積達14萬畝,帶動農戶1.1萬戶,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約2100戶,促進貧困戶年均增收3000元。

  針對未搬遷農戶,中科院扶貧團隊經過近20年研究,集成多項林下放養技術。截至今年8月底,重點構建了林果、林藥、林草、林農核心示範區5300畝;建立岩溶區禽畜倣野生林下放養示範區。“種草養牛”“種桑養蠶”等保護性發展模式成為環江産業名片。全縣發展林下種草18萬畝、養殖菜牛13.2萬頭,貧困戶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推廣的“次生林+山豆根”等林藥複合種植模式近10年種植面積1.1萬畝,直接帶動貧困戶590戶,戶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同期聲 環江下南鄉鄉長覃良傘:中科院過來進行技術指導建設牛棚,改善了人居環境,種植牧草初步形成了規模化,提高了收入,增強了群眾的信心。】

  26年來,中科院舉全院之力對環江大力實施科技幫扶,爭取科技支持項目30多項,累計投入幫扶資金3500多萬元,有力地帶動了當地生態環境建設和精準扶貧,也為西南生態脆弱區的精準扶貧提供了技術支撐和示範樣板。2019年底,環江已有6.59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今年5月,環江退出貧困縣序列,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

  【同期聲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浩:我們既把我們的論文寫在SCI論文上,同時又把我們的技術成果應用在這個扶貧大地上。】

  【同期聲 環江縣委書記黃榮彪:中科院定點幫扶環江20多年來走出一條環境改善、經濟發展、群眾增收的綠色發展之路,為毛南族實現整族脫貧貢獻了科技力量,我相信有總書記的深切關懷,有中科院的傾情幫助,我們毛南人民的生活會越過越紅火,環江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