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綠色氣質”

2017-10-19 17:26:37|來源:多彩貴州網|編輯:羅奇波|責編:陳夢楠

  (大生態)貴州“綠色氣質”

  貴州日報記者 鄧剛攝

  “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決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貴州代表團審議時,為貴州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明瞭方向。

  既要青山,也要金山;不負青山,方得金山。作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和扶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省份,貴州近年來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愛護“綠”、懂得“綠”、用好“綠”,用生態之美,謀趕超之策,造百姓之福。

  近年來,貴陽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南明河全流域治理為“牛鼻子”,以“一河、百山、千園”為主抓手,加快建設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城市,讓山水貴陽、人文貴陽更加精彩。

  愛護“綠”

  走進貴州仁懷市五馬鎮,兩岸青山映綠水,綠水處處繞人家,黛瓦白墻的黔北民居臨水而建,清凈優雅。

  誰曾想到,幾年前,這個位於茅臺酒廠上游的鄉鎮,卻存有278戶小造紙廠和11對煤礦,沿河兩岸居民的生活污水也直排入赤水河。

  “以前流經五馬鎮的五馬河,水體黑臭、垃圾橫流,當地生態環境一度惡化。”五馬鎮副鎮長馮金維説,仁懷市將五馬鎮定位為赤水河流域禁止發展區後,政府花費5000多萬元資金,取締了278戶小造紙廠,關閉重組了10對煤礦;興建及在建18座生活污水處理站,大大提高了鄉鎮生活污水的處理能力。

  如今,水質持續穩定在Ⅱ類標準的五馬河,成為了仁懷市境內保護最好的河流之一。村民羅國紅説,這幾年村民不僅不往河裏倒污水和丟垃圾,還成立了民間志願護河隊,100多名巡河隊員每天4個班組巡河。

  山是貴州的“底色”,但為了求生存,貴州不少山區群眾曾一度“開荒開到山尖尖,苞谷種到雲天邊”。喀斯特地貌環境下,水土流失帶來的石漠化問題也凸顯出來。

  為厚植作為“兩江”上游的生態優勢,貴州不斷植綠、培綠,推動生態貴州建設。

  “‘十三五’期間,貴州還將自加壓力投入上百億元資金,力爭把全省2212萬畝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和15至25度重要水源區全部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爭取到2020年,全省新增石漠化治理面積750萬畝以上,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0%。”貴州省林業廳副廳長向守都説。

  在培綠山川凈化水源的同時,貴州近年來還不斷加大對藍天、土壤的保護力度。

  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貴州火電、水泥企業累計投入111.63億元用於建設及改造煙氣治理工程,全省共淘汰落後産能3080萬噸,422家企業完成了強制性清潔生産審核任務;貴州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500萬千瓦,佔全省電力裝機的50%以上。

  “在‘涉重’行業污染防治方面,‘十二五’期間,貴州共淘汰涉重企業89家,削減重金屬排放1293公斤,治理歷史遺留重金屬廢渣579萬噸,恢復受污染土地1810畝,鉛鋅、汞等重金屬歷史遺留廢渣治理成效顯著。”貴州省環境保護廳廳長熊德威説。

  愛護“綠”的貴州,2016年還圍繞綠色産業發展、生態屏障構建、綠色城鎮建設等方面,發佈了大生態建設“十大工程包”,涉及投資額1561億元。“‘十大工程包’是貴州精準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拉長生態長板的重要舉措。”貴州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貴州還將不斷充實完善“工程包”,持續推動大生態環保項目建設。

  懂得“綠”

  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貴州,既用真金白銀建設“綠”,也用切實有效的制度創新保護“綠”。

  地處長江和珠江上游,貴州溝壑縱橫,河網密布。怎麼將成千上萬的河流、湖泊、水庫保護起來,檢驗著貴州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效。今年4月,《貴州省全面推行河長制總體工作方案》正式下發,貴州全面推行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制,境內1059條50平方公里及以上流域的河流、19000多座水庫山塘以及眾多叫不出名字的溪流有了“河長”、“湖長”、“溪長”。

  作為安順市平壩區羊昌鄉稻香村的村委會主任,今年52歲的周英祥有了新身份——“羊昌河稻香村段的村級河長”。“從上面高寨沙壩到下游新寨村高粱地,5800米的河段,都是我管的範圍,如果這段河流有任何污染,上級將直接問責我。”周英祥説,為避免河長制“空懸”,區政府按照人均10元的標準落實了河流保護經費,稻香村因此獲得了6萬元的河流管護經費。

  從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考核制度,到河長制首次納入地方性法規,再到河長制工作方案的細化出臺,貴州行穩致遠地走好生態文明治水路。

  開展對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是貴州加強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的重要一環。2016年,思南縣許家壩鎮黨委書記廖永生從該縣另一個鄉鎮調離時,縣裏相關部門就對其曾任職的鄉鎮自然資源資産“家底”進行了一次全面審計。

  經歷了這次自然資源審計“大考”之後,廖永生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心和敬畏心更強了,“通過自然資源審計,基層幹部對待自然資源更不敢亂作為、胡作為了,倒逼基層政府必須綠色發展”。

  針對長期以來生態環保領域存在的處罰成本低、打擊力量弱的情況,貴州省還創新體制,建立了公、檢、法、司配套的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司法體系。

  2017年3月,六盤水市鍾山區大灣鎮政府就收到了法院的一張“傳票”。起因是,六盤水市鍾山區檢察院提起公益訴訟,“狀告”大灣鎮政府在未經規劃等部門同意,亦未辦理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手續的情況下,將本鎮幸福村電廠渣場作為轄區垃圾堆場,對周邊大氣、水、土壤環境造成污染,嚴重危害周邊居民身體健康和環境衛生。

  今年6月,指定管轄法院黔西南州普安縣人民法院作出判決,認定大灣鎮政府在轄區擅自設置垃圾堆場的行為違法,並判令大灣鎮政府限期整改。

  數據顯示,自貴州全面開展公益訴訟試點工作以來,各試點基層檢察院依法提起153件公益訴訟案,已審結的92件案件中,檢察機關均勝訴。貴州省檢察機關起訴案件、法院審結數均列全國第一。其中,生態環境類案件超過45%。

  在開展公益訴訟過程中,貴州各級檢察院還監督和恢復保護耕地、林地等各類土地1150畝,督處整治和關停污染企業和養殖場383家。

  在司法護衛青山綠水的同時,貴州2014年以來還開展“鐵腕治污”環保行動,有效減少了環境污染存量,遏制了環境污染增量。僅今年上半年,貴州就共立案查處各類環境違法案件1800余件,下達處罰金額超2億元,一批涉事官員、企業老闆依法依規被追責。

  如今,從實行生態污染第三方治理,到烏江、赤水河、清水江等河流湖泊實行水污染防治生態補償;從全省25個縣(市)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建立産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到探索實施自然資源資産責任審計、率先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試點……貴州生態文明改革正在多層次、寬領域推開,生態文明、綠色發展正成為貴州的價值取向和行動方向。

  用好“綠”

  在綠色經濟發展的道路上,貴州的腳步越走越堅實,可分享的“綠色紅利”不斷積累,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

  “涼快,晚上睡覺不用吹空調。”已連續9年在貴州桐梓縣九壩鎮避暑消夏的重慶市民袁竹茹説。

  在這個夏天,當中國多個城市進入“燒烤”模式時,地處西南腹地的貴州省,憑藉夏天平均22攝氏度至26攝氏度的氣溫,吸引著大批像袁竹茹這樣的遊客到貴州來避暑旅遊。

  “來這裡避暑的遊客幾乎都是長住型,短則一個月,多則兩三個月。每人只需交費1000多元,就可以包吃包住一個月。”桐梓縣旅遊産業辦主任秦麗説,依靠涼爽氣候,今年6至7月,該縣吸引省外遊客429萬人次,直接帶動全縣2.24萬人就業,“避暑經濟”預計給全縣旅遊帶來50億元以上的收入。

  為吸引遊客來黔避暑,貴州省今年還打出了入黔避暑旅遊的組合拳:針對“全國新十大火爐城市”所在的10個省區市居民,7月18日至9月15日期間到貴州旅遊的,可享受門票五折、高速公路通行費打折等優惠政策。

  據貴州省旅遊部門統計,自該活動開展以來,僅今年7月1日至8月5日期間,貴州就共接待國內外遊客9461萬人次,同比增長42%,實現旅遊收入929億元,同比增長43%。其中,接待外省遊客4614萬人次,同比增長31.8%。

  向守都認為,貴州“涼資源”變為“熱産業”的背後,是多年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52%的森林覆蓋率、全省平均1100米的海拔高度和日益完善的交通體系,讓滿眼翠綠的貴州,成為全國人民避暑旅遊的“後花園”。

  好山、好水、好空氣,不僅帶動了貴州旅遊“井噴式”發展,也為貴州綠色農産品種植養殖提供了較好的發展條件。

  因當年紅軍“四渡赤水”經典戰役而聞名的赤水市,82%的森林覆蓋率不僅受到遊人青睞,也因發展“山上栽竹、石上種藥、林下養殖”的立體循環生態農業,近兩年已使2.1萬多貧困人口走出貧困。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在離赤水城區較為偏遠的兩河口鎮大榮村發現,“山頂種楠竹,山腰種獼猴桃,山下養魚”的立體農業格局,讓這個曾經邊遠貧困的村寨,蛻變成為赤水市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談起這些年村莊的脫貧致富歷程,大榮村村支書唐永富説:“我們村有258戶995名村民,以前窮在沒産業路、沒有致富産業。近年來,通過修通産業路賣竹原料,種植核桃、獼猴桃等經果林,發展高山冷水魚養殖等産業,村民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131元,富裕起來的村民還在縣城裏買了60多套商品房。”

  順利脫貧的大榮村貧困戶羅正林告訴記者,在政府幫助下,2014年他栽種了200株紅心獼猴桃,今年獼猴桃能夠挂果至少5000斤,收入預計在2.5萬元以上,有了這些年年都長的“金疙瘩”,他有信心脫貧不返貧。

  如今,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貴州正著力構建“東油西薯、南藥北茶、中部蔬菜、面上乾果牛羊”山地農業格局,幫助數十萬貧困群眾“換窮業”。僅2016年,貴州全年實施産業扶貧項目2萬個,73.4萬貧困人口從中受益成功脫貧。

  “一大批山地綠色農業正成為農民脫貧增收的利器。”貴州省扶貧辦副主任覃儒方説,今年貴州還將因地制宜實施2萬個以上的産業扶貧項目,力爭帶動60萬貧困群眾脫貧。(作者 胡星 李平 來源 瞭望 貴州日報)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