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脫貧綠貴州

2017-11-14 10:33:00|來源:多彩貴州網|編輯:羅奇波|責編:陳夢楠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0301764690_1e737d65

雷山魚醬借助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雷山魚醬就火了,不僅有許多遊客慕名而來,網上銷售也相當火爆。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0301764691_80ac3fc2

李雪李慶紅周靜攝 (貴景網發)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0301764694_99a1c91b

都勻毛尖作為中國十大名茶——都勻毛尖的主産區,都勻市毛尖鎮坪陽村因地制宜、順應自然“以茶帶旅”,名茶與勝景結合起來,為村民帶來滾滾財源。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0301764695_56abed61

盛華職院貴州盛華職業學院與北京唐人坊文化發展公司共同設立了民族文化傳承中心,傳承民族文化、促進就業的同時,幫助當地貧困學子走出大山,改寫命運。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00301764698_4654f540

寨沙侗寨

  編者按

  近年來,貴州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依靠生態發展經濟,不少貧困山區走出了一條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脫貧路子。來吧,請跟著記者的腳步,從惠水縣開始,到都勻市,至雷山縣,再抵達江口縣,見證這條生態脫貧之路造就的美麗光華。

  惠水

  教育扶貧改寫命運

  羅琳花現在有一份令同齡人羨慕的工作,北京唐人坊文化發展公司董事長秘書。

  可是四年前,來自農村的羅琳花收到貴州盛華職業學院的錄取通知書時,考慮到家裏的貧困,還一度猶豫要不要上這個學。

  但是,盛華職院針對貧困家庭的一系列政策,最終打消了羅琳花的顧慮——她可以享受學費全免和助學金,每月還可領到300元錢的生活補助。

  於是,羅琳花進入盛華職院民族文化傳承中心進行學習。三年求學期間,她充分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拿到了出售手工藝品的分成。

  一個貧困農家少女在盛華特色教育扶貧政策下,從深山走入城市,有了追求自己夢想的權利,有了書寫別樣人生的機會。

  貴州盛華職院位於惠水縣百鳥河數字小鎮,它是由htc董事長、台灣企業家王雪紅、陳文琦夫婦捐助興建的公益性慈善大學。

  目前,這個學校有2800名學生,近90%來自貴州農村。

  作為中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一個省份,貴州還有著非常重要的扶貧減貧任務,尚有493萬農村人口亟待脫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盛華職院探索了一條“教育+産業”的扶貧路子,試圖以教育改變貧困學生的人生,為他們的家庭帶來希望。

  目前,學校已形成一整套、成系統,覆蓋所有貧困生的教育扶貧體系,包括新生獎學金、獎優扶貧、勞動扶貧、特殊扶貧、誠信扶貧和志願者愛心幫扶等。

  比如,在針對盲人學生的特殊扶貧中,免收學費、書籍費、住宿費,每月發放400元生活費,每年提供1000元往返交通費。

  學校針對貧困縣赫章的學生有專門的扶助政策,已有60名赫章籍學生享受三年免繳學費,這項扶持還將持續兩年。

  學校還通過倡導誠信扶貧,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在誠信扶貧政策中,學生可以申請6000元幫扶資金,用以解決生活困難;畢業後,如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需連續10年將收入的3%捐贈回學校的幫扶基金,以愛心接力的形式繼續幫扶在校的貧困學生。

  另外,學校還支持有創業能力的貧困學生積極創業,免費提供門面和水電費用,讓他們零成本開始創業夢想。

  在教學實踐中,盛華職院還注意同國際接軌。2011年以來,來自歐美和香港的115名志願者到這裡教英語,他們每天不只是單純上課,還同學生一起運動、一起生活。

  目前,盛華職院的“項目驅動化”教學初見成效,培養的學生“畢業能就業,就業能上崗,上崗能頂崗,頂崗成骨幹。”

  都勻

  “以茶帶旅”招財進寶

  螺絲殼山邊的都勻市毛尖鎮坪陽村,是中國十大名茶——都勻毛尖的主産區。

  這裡風景秀麗,擁有瀑布群、溶洞群、珍稀動物、毛竹、海花草等特色景觀,天然資源豐富,卻因天氣多霧,不適合種糧食。

  但在距離都勻市區24公里外的螺絲殼山上,卻偏偏長出了聲名赫赫的都勻毛尖。

  因地制宜、順應自然環境使得毛尖鎮坪陽村的毛尖茶産業獲得了大發展。

  都勻毛尖遠銷海外,而曾經吃不起糧食的村莊變成了貴州最美茶鄉。

  48歲的張光輝是都勻市螺絲殼河頭茶葉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

  據介紹。該合作社成立於2008年,目前由146戶茶農組成。

  “剛成立合作社的時候,只有我拉著八戶茶農一起幹。”張光輝説,當時,合作社全部茶葉種植面積加起來只有300多畝。

  “從2004年開始,中央出臺了退耕還林的政策,在都勻,則是退耕還茶。”張光輝説,政府給每畝茶園補貼700元。

  在政策鼓勵和茶農的積極參與下,合作社的茶園面積增加到現在的5400畝。

  合作社成立後,籌資建立了正規的廠房,張光輝也多次到貴陽參加茶葉加工的培訓,自願加入合作社的茶農越來越多。

  現在,毛尖鎮成為都勻現代高效茶葉産業示範區核心區,現有茶園面積10萬餘畝,可採茶園5.5萬畝,茶葉産量1250噸,茶企業16家、農民茶葉專業合作社23家,茶産業已經成為毛尖鎮的經濟支柱産業。

  毛尖鎮素有“天然氧吧”之稱,不僅有廣闊的茶園,還有優美的自然景觀。現有的自然景點有彌勒山、打奶河峽谷、天落水瀑布、平江瀑布、金鐘仆地、山皇廟、梁傘石等。

  目前,除了傳統的茶産業,毛尖鎮坪陽村還開始打造生態茶葉旅遊線路。

  都勻市已拿出專項資金2000萬元,聘請專業策劃團隊打造“雲端茶海”茶旅一體化度假景區,將毛尖鎮坪陽村小環線建成茶鄉生態旅遊、茶文化休閒度假中心,開發高山滑草、滑翔、茶主體公園等項目。

  近幾年,每年自發到螺絲殼觀光旅遊的人數達4萬餘人次,螺絲殼景區已成為都勻市民近郊旅遊的首選目的地。

  在綠色發展思路的指引下,近年來毛尖鎮以茶帶旅、茶旅結合,力將毛尖鎮打造成“毛尖茶+旅遊”的生態發展型鄉鎮。

  雷山

  “互聯網+”富了苗家

  當了多年貧困戶的楊志成,去年終於摘了“貧困戶”的帽子,他家有12畝茶園,去年收入5萬元.

  今年春天,他家的茶葉也已基本採完。在雷山縣成祥鄉雀鳥村,去年與楊志成一起銷號“貧困戶”的共有7戶村民。

  雷山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2013年被列為全省13個幫促發展困難縣。

  處於生態保護區的雷山縣,沒有條件發展工業,如何脫貧?

  既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又有民族文化資源的雷山因地制宜,把資源優勢與農村電商創造性緊密結合起來。

  今年1月,雷山縣成立了貴農網縣級電子運營服務中心,總投入180萬元,集運營、服務、體驗、展示、創客、孵化等為一體的多功能、大容量、産業化的電子商務運營中心。

  目前,雷山還建成鄉鎮電商服務站8個,村電商服務點154個,實現了電商網點鄉鎮村全覆蓋。

  有了農村電商,如今,西江特色産業、苗族村賽、建築、傳統工藝以及獨特的飲食文化成了當地農民增收的“搖錢樹”。

  西江村民年人均收入從之前的2000元增加到了10000元以上。

  最直觀的“搖錢樹”則是青錢柳。青錢柳被稱為植物界的“大熊貓”,其芽葉炮製成茶葉後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今年三月底,望豐鄉三個村的貧困戶收到了16000棵青錢柳樹苗,通過“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這三個村預計種植1000畝青錢柳。

  這只是雷山縣因地制宜、精準扶貧的一個小小鏡頭。

  近年來,雷山縣鼓勵和扶持當地群眾發展茶産業,已建成優質茶園基地15.7萬畝,實現全縣人均1畝茶。去年,該縣茶産業實現綜合産值9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來自茶葉的達2000元以上。

  “人均一畝茶、戶有一巧匠、村村通電商”,這是雷山縣委書記黃清發為該縣科學扶貧、特色脫貧做出的總結。

  目前,雷山縣已經對全國貧困戶完成了精準識別和建檔立卡工作。

  與此同時,通過“互聯網+”平臺,雷山的特色産品遠銷全國各地。

  2015年,雷山減少貧困人口8300余人,實現整縣“減貧摘帽”,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達6810元。

  江口

  生態旅遊“帶紅”侗寨

  寨沙侗寨是坐落于梵凈山麓江口縣太平鄉梵凈山村的一個民族村寨,共有84戶304人。

  寨內民族風情濃郁、生態環境良好,佔盡旅遊發展優勢。

  然而,由於沒有精準發展定位,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一直摘不掉貧困的帽子,人均純收入不足1000元。

  “寨裏的姑娘往外跑,小夥只能靠給遊客抬滑竿賣苦力吃飯。”村幹部口中這段“順口溜”,描述了寨子過去的窘境。

  如今,通過發展生態旅遊業,2015年,寨沙接待遊客總數達80萬人次,村民收入已達到2.8萬元,在全縣率先邁進小康。

  寨沙村民楊元菊全家四口人,過去年收入不到4000元,生活很是困難。

  如今,辦起農家樂,一年收入二三十萬,旅遊旺季“一天的收入頂過去一年”。

  從一個貧困落後的民族小寨發展成遠近聞名的致富範本,寨沙侗寨有何變身之法?

  寨沙鄉村旅遊開發之初,鄉親們缺乏資金。在國家旅遊局、扶貧辦等部門的支持下,江口縣果斷整合資金4000多萬元投入旅遊基礎建設,在寨沙侗寨修建了風雨橋、吊橋、侗寨停車場、江梵旅遊公路、梵凈山旅遊環線、盤溪至黑灣河景觀大道等設施,小寨面貌一新。

  同時,縣裏對參與鄉村旅遊開發的農戶予以財政補貼和貸款貼息,逐步解決融資難題。

  針對寨沙鄉村旅遊起步後缺乏市場運作經驗、接待水準和經營效益低下的狀況,該縣通過組建旅遊開發公司打了個“翻身仗”,從提高遊客體驗入手,保證了客流持續增長,穩步擴大寨沙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寨子發起的農民旅遊協會,則負責協調規範旅遊開發的各項事務。

  身兼協會成員、公司員工與村民多重身份的鄉親們,還可以在政府與公司在旅遊開發與鄉親們利益發生衝突時從中斡旋,潤滑了三者之間的共生共榮關係。

  寨沙侗寨在生態旅遊扶貧開發中的這套“政府+公司+協會+農戶”的四位一體“組合拳”,通過政府主導、公司經營、協會管理和農戶參與,推動著鄉村旅遊的持續健康發展。

  不僅如此,為把侗家文化融進民俗旅遊,該村特地請來侗族專業老師為農戶培訓表演才藝,重點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侗族大歌》。

  這樣一來,鄉親們靠山吃山,還能用民族文化賺錢,寨沙生態旅遊想不紅火都難。

  牽一髮而動全身。在寨沙示範帶動下,梵凈山下的雲舍、魚良溪、桃花源、芙蓉壩、團龍等地,陸續出現了一批鄉村旅遊集群,銅仁鄉村旅遊扶貧的範圍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貧困人口走上小康路。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