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當老闆 男人來打工——貴州從江刺繡一條街見聞
貴州省從江縣鬥裏鎮的馬安村是一個典型的苗族村寨。近年來,這個村充分挖掘苗族手工刺繡技藝,帶動了一批婦女在家門口從事刺繡創業,形成了遠近聞名的精品刺繡一條街。最有故事的是,在這條街上,不少作坊是“婦女當老闆,男人來打工”。
據了解,刺繡一條街原本是馬安村的移民搬遷點。從2002年開始,當地政府將有地質災害隱患、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村民陸續搬來,形成了一個人口達1000多人的街道。“全村約60%的青壯年外出打工,為了解決留守兒童和留守婦女問題,我們挖掘苗族的刺繡技藝,幫助婦女在家門口就業。”馬安村支書賈光寧介紹説。
今年40歲的潘培輝從小就學習苗繡,出嫁前經常幫助鄰裡剪花、繡花。她説:“以前廣西那邊的苗族群眾外出打工的多,沒時間搞刺繡,就來貴州這邊買,我們才發現刺繡可以賣錢,就開始專門做這個。”2008年,她開了一個小作坊,開始設計繡品圖案和製作手工刺繡、半成品,最初也就是做些苗族特色的背帶、肚兜、裙擺、包包等。隨著生意逐漸大了起來,2013年10月,潘培輝在村裏創辦了自己的“苗族手工刺繡精品店”,丈夫幫她打理店舖。
“這幾年,我出去參加服裝表演時,學習了不少別人的東西,然後結合我們傳統的苗族圖案,加上自己的想像,設計了一些新的圖案,做了一些新的産品。”潘培輝説,她的刺繡都是純手工製作,消費者願意買,供不應求。現在,她的刺繡店每年有近10萬元的利潤,同時還能帶動四五個人就業。
鄰居賀花媽與她的丈夫也在馬安村開了一家售賣民族刺繡的商鋪。她説:“以前在廣東做燈飾生意是我給他打工,不但沒掙到錢,還虧了幾十萬元。現在回來自己開店,他給我打工,一年有10多萬元的利潤。”
走進專門做機繡服飾的石少月家,只聽到繡花機聲響個不停。2014年,她花了10多萬元買了第一台電腦繡花機,由於生意不錯,2017年又加了一台。記者看到,這個電腦繡花機可以在十來米長的布料上同時繡花,只要預先在電腦上設計好圖案就可以實現批量生産。“現在民族文化得到國家的重視,各類文藝表演很多,服裝供不應求。”石少月説。
刺繡賣得好的重要原因還是不斷創新。“我們每年都有新圖案,每個月都要創新,否則一旦圖案被模倣了,産品就不好賣了。”石少月説,自己負責生産,丈夫則協助她設計圖案、成品銷售、送貨等工作。2017年,石少月的繡花廠産值達40多萬元,光利潤就有20多萬元。同時,繡花廠還解決了當地3個婦女的就業問題。
鬥裏鎮黨委書記梁麗君介紹,為了提升當地刺繡的知名度,村裏每年農曆七月初四都會舉辦刺繡比賽,吸引周邊市縣的繡娘前來參加。當地政府還組織刺繡能手到上海、貴陽、凱里等地參加培訓,通過刺繡能手來培訓當地婦女,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記者在馬安村採訪了解到,全村目前從事苗族服飾刺繡加工創業的33戶中不少都是“女老闆”,一條街上還開了32家繡品店,産品主要銷往廣西、貴州等地。刺繡吸引了本村和附近村寨的600多名婦女參與設計、繡花,初步形成“開發設計——生産加工——市場交易”的産業鏈。(記者 劉茁卉 施錢貴)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