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扶貧領域改革創新

2018-04-10 09:42:10|來源:貴州日報|編輯:羅奇波|責編:陳夢楠

  2017年,我省完善頂層設計,動員各方力量,集聚攻堅資源,狠抓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全年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23萬人,貧困發生率降低到7.75%。

  創新脫貧攻堅舉措。連續發動了春季攻勢、夏季大比武、秋季攻勢“三大戰役”,制定了21項以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為重點的新政策新舉措,對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工作和“四場硬仗”進行全面安排部署。創新實施政策設計、工作部署、幹部培訓、監督檢查、追責問責“五步工作法”,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各項任務落實。

  壓實脫貧攻堅責任。製作發放《貴州省貧困人口分佈圖》。嚴格考核市縣兩級黨委和政府脫貧攻堅工作成效,對年度考核排末位的市(州)分別由省委書記和省長約談市(州)委書記和市(州)長,對排在後五位的貧困縣,由縣委書記在大會上向全省作公開表態發言,並由省委組織部長和分管副省長對縣委書記、縣長進行集體約談。

  全力打好“四場硬仗”。全力打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易地扶貧搬遷、産業扶貧、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四場硬仗。投入100億元、建成2.5萬公里通組公路,實現12276個30戶以上自然村寨通硬化公路;完成2016年45萬人搬遷任務,舊房拆除3.4萬戶;制定實施12項産業精準扶貧政策措施,加速蔬菜、茶葉、生態家禽、食用菌、中藥材和“一縣一業”重點優勢産業發展。全年累計安排困難家庭學生資助資金16.94億元,安排28.81億元改善384萬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安排3.93億元改善75.53萬名農村學前教育兒童營養,安排1.18億元對15.04萬人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進行多輪次培訓。累計184.46萬人次享受“四重醫療保障”補助。完成20萬戶“危改”“三改”,受益人口52.3萬。在落實好國家下達我省2.95萬名生態護林員的基礎上,自籌資金增加安排生態護林員2.05萬名。將農村低保標準平均調增15%達到3580元,保障農村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構築大扶貧格局。強化東西部扶貧協作,7個幫扶城市共向我省投入財政幫扶資金7.31億元,比2016年增長69.21%。共引進幫扶城市企業284個,實施項目863個,實際到位資金272.14億元。東部幫扶城市54個縣對口幫扶我省66個貧困縣,完成鄉鎮結對幫扶關係229對,完成貧困村結對幫扶關係187對,向我省貧困縣投入資金5.95億元。抓好中央單位定點幫扶和其他社會力量幫扶,全年共落實39個中央單位直接幫扶項目387個,直接投入中央幫扶單位資金4.38億元;落實中央幫扶單位引進項目130個,引進項目資金50.2億元;積極做好恒大集團無償投入110億元結對幫扶畢節市整市,萬達集團整縣幫扶丹寨縣的配套協調服務工作。

  加大扶貧資金投入。2017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75.4億元(其中發展資金69.5億元),比上年增加15.6億元。全省各級財政累計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30.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6.1億元。全省農村信用社、郵儲銀行、村鎮銀行累計向貧困戶發放扶貧小額信用貸款137.87億元,貸款發放額度位列全國第二。建立扶貧小額信貸風險補償機制,共注入風險補償資金9.13億元,使用風險補償金2018.8萬元。全年扶貧産業子基金累計通過投資評審項目949個、計劃投資744.88億元,實際投放項目470個、到位資金270.18億元。制定貴州脫貧攻堅投資基金扶貧産業子資金、極貧鄉鎮子基金等管理辦法,開展財政扶貧資金專項檢查。支持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將試點範圍擴大到66個貧困縣,納入統籌整合的各級財政涉農資金規模約350億元。明確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主要按因素法分配到縣,省不再規定具體的資金投向比例。支持開展資産收益扶貧試點,全省21個縣(市)開展扶貧資金折股量化到貧困戶。

  加強扶貧監督檢查。省四大班子負責同志全部深入脫貧攻堅一線,帶頭開展明察暗訪,深入研究問題、破解難題;開展“護民生、促脫貧”監督執紀問責專項行動,組成1458個民生監督組對全省基層扶貧工作進行動態跟蹤監督、及時糾偏處理。開通省政府“扶貧專線”電話,並升格為省委、省政府“扶貧專線”,全年共接聽專線電話2500余個,限時核實反饋,省領導批示240余次,回訪群眾滿意率達94%。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