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遵合作情深意濃

2018-05-17 09:51:53|來源:貴州日報|編輯:羅奇波|責編:陳夢楠

  前不久,“豐莊茶城遵義館”特色産品直銷中心在上海開門迎客。上海市民足不出“滬”,便能第一時間品嘗到綠水青山孕育的湄潭翠芽、鳳岡鋅硒茶。

  一枚枚乾淨清香的茶葉,進一步拉近了滬遵兩地的距離,也為彼此帶來了源源不斷的人氣、財氣、商氣,更激活了生態遵義、紅色遵義的一池春水。

  在攜手情更濃的滬遵對口幫扶中,上海攜程旅行社入駐遵義,成立上海市遵義旅遊行銷中心,計劃投資4.71億元合作旅遊開發。這樣的“大手筆”和自信心,也讓越來越多的遊客搭乘了旅遊的“快車道”。據統計,自上海攜程旅行社入駐遵義以來,來遵旅遊的上海人達到416.8萬人次。

  茶旅融合的風生水起,只是近年來滬遵對口幫扶奔小康,攜手譜寫新時代新篇章的縮影。

  從聚焦産業基地,共建生態園區,到遵品入滬、黔貨出山;從注重平臺搭建,多渠道促進産業合作,到聚焦脫貧攻堅,探索創新企業結對幫扶的“村企聯手”新模式;從以市級高位強力統籌推進為“航母”,“領軍”各區縣之間、各級部門之間全方位合作,“萬艦齊發”的協作發展格局快速形成,到“走出去”和“引進來”等多種方式的各類人才交流……點點滴滴都是新時代最好的見證。

  自2013年國務院明確上海市對口幫扶遵義市以來,滬遵兩地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抓好革命老區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地區人民群眾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小康社會”的殷切囑託,緊緊圍繞“中央要求、遵義所需、上海所能”的基本原則,堅持“民生為本、教育為先、産業為重、人才為要”的指導方針,從無到有構建對接機制,聚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不斷深化交流合作,先後委派兩批援黔幹部到遵義工作,召開七次對口幫扶工作聯席會議,社會各界共往來500余批次,累計在産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教育、文化、衛生、人才交流、科技培訓等領域投入幫扶資金5.07億元,實施項目296個。目前,對口幫扶工作成效顯著,兩地産業合作對接機制不斷完善、對接頻度不斷增強、産業合作內容不斷豐富、方式不斷創新、成效不斷提升,滬遵産業合作逐步呈現出從無到有、不斷壯大的可喜局面。

  5年來,滬遵兩地先後建立了從政府、部門到市場的遵義(上海)産業園開發建設推進協調委員會、滬遵産業合作辦公室、行業協會及企業間的分層交流對接機制,充分發揮各層次不同功能,有力有效推進兩地産業對接,共同打造對口幫扶合作的新模式和産業合作發展的新示範。

  雙方進一步加強對扶貧協作工作的組織領導,高層聯席會議制度不斷完善,一年一度的對口扶貧協作聯席會議如期舉行、務實推進,高層及各界互訪對接頻繁。科學編制東西部扶貧協作規劃,制定出臺促進東西部扶貧協作“18”指導意見,市縣兩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雙組長制”親自抓、分管負責同志重點抓、對口幫扶專門機構具體抓,定期調度、定期督導,各項政策措施更加精準,組織保障更加有力,作風建設更加紮實。

  得益於此,5年來,上海各類企業考察團赴遵義考察對接洽談500多批次,在滬遵兩地舉辦推介活動70余次。雙方各個層面在産業合作中共同努力,內容不斷豐富,領域不斷擴大,逐步形成了涵蓋一、二、三産的良好合作態勢。截至2017年底,赴遵義投資的上海項目115個,投資總額457億元,到位資金251.6億元,合作項目25個,涵蓋工業、農業、商貿、旅遊、科技、文化、衛生等諸多領域。

  滬遵兩地按照中央要求,立足脫貧攻堅,著眼長遠發展,進一步增強産業對於穩定脫貧、長效增收的作用,不斷探索出“遵品入滬”、園區共建、旅遊合作、金融合作等扶貧協作模式,有效增強了貧困地區自身“造血”功能,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增收。

  瞄準深度貧困地區,主攻貧困堡壘。雙方共同建立完善“三注重”(注重制度管理、注重資金劃撥、注重規範運作)、“三結合”(資金捆綁項目、項目引領資金、定點選擇項目實施)等工作機制,把1.83億元幫扶資金和85個項目重點投向貧困村、貧困群眾,同時整合上海社會幫扶資金(包括捐贈資金及捐贈物折資)1.04億元,採取“分散和集中、長效和短效”相結合,因地制宜、因人因戶施策,有效彌補貧困地區教育、醫療衛生、新農村建設、通村通組路、産業建設、農村養老等資金“短板”,做到“實施一地,受益一地,脫貧一地,鞏固一地”,實現各類幫扶資金效益最大化,並推動與對口幫扶地區的精準對接,滬遵鎮(鄉、街道)結對14個,貧困村與上海社區(村)、企業結對34個,紮實推進攜手奔小康縣貧困鄉鎮、貧困村培育“一鄉一特、一村一品”,貧困戶發展“一長兩短”産業,結對幫扶幫得更實、扶得更準、效果更好。

  在推動“遵品入滬”工作中,探索試行“上海終端訂單批發市場中轉集配合作社綁定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扶貧協作新模式,創新完善“園區貧困戶”“産業貧困戶”“公司貧困戶”“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等利益聯結機制,倒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生産組織化水準,並引進上海企業或通過上海渠道引進企業47家、投資及合作項目49個,到位資金56.9億元。同時,還加強與交通銀行、浦發銀行等在滬金融機構合作,積極與上海國際信託、國金租賃等非銀行業機構融資合作,爭取到上海銀行業金融機構資金138.1億元、上海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融資285.4億元,集中用於脫貧攻堅。

  此外,雙方還結合具體實際,遵循市場規律,共同探索形成了政府、部門、行業、企業之間戰略合作、品牌輸出、項目投資、共建園區等各種行之有效的産業合作模式,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先後共建了上海漕河涇遵義科創綠洲産業園與遵義·上海産業園,搭建起兩地産業合作的新平臺,賦予對口支援與合作交流工作的新內涵。

  推進勞務協作平臺建設,著力搭建就業“立交”。雙方開通勞務協作“滬遵直通車”,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因人因需提供勞務協作就業服務,共舉辦勞務協作培訓班21期,開展就業培訓1097人次,舉辦專場招聘會48場,提供針對貧困戶就業崗位6555個,實現人崗對接,保障穩定就業。

  此外,遵義市還充分借鑒上海市人才優勢和先進的管理水準,制定出臺人才引進和人才交流優惠政策,建立幹部和人才選派交流制度。5年來,通過“走出去”和“引進來”等多種方式加強人才交流。特別是上海援黔幹部肩負使命,紮根基層,無私奉獻,勇於擔當,有效嫁接兩地資源,既授之以魚,更授之以漁,幫助遵義打造出一支“留得住、能戰鬥、帶不走”的人才隊伍,創造出滬遵聯手創建職教聯盟等精準發力促進就業脫貧的先進典型。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同頻共振、密切協作,全力把上海對口幫扶遵義打造成東西部扶貧協作升級版。(記者 錢誠 通訊員 李培松)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