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遵義花茂村:守住鄉愁走上致富路
脫貧攻堅在行動(供圖 貴州省網信辦)
國際在線貴州頻道消息:一棟棟風格別致的黔北民居分佈鄉間,層次分明,乾淨整潔;宛如玉帶的白臘河穿村而過,清澈見底;油亮發黑的通村公路上,客車往來穿梭,絡繹不絕;旅遊核心區的陶藝街上,遊客們熙熙攘攘……
7月17日,“脫貧攻堅在行動·同步小康看貴州”——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網絡主題活動走進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一幅新農村的美麗圖景呈現在眼前,昔日的“荒茅村”已經變成美麗“花茂村”。
“改善環境”讓脫貧有奔頭
花茂村位於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東北部,原名“荒茅田”,意指貧困荒蕪;後改名“花茂村”,寓意花繁葉茂。
花茂村雖然距離遵義市區並不遠,但因貧窮,曾經只有一條能通馬車的村道。為加速改變面貌,村委會決定從改善交通入手,這樣的想法得到了上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從開始修村路到翻新村民住房,漸漸地,花茂村的環境有了改善,到花茂旅遊的人也逐步增多。
過去的花茂村(供圖 貴州省網信辦)
“2012年以前,村裏人均收入只有3000元,2012年開始,村裏實施新農村建設,村容村貌開始變化。依靠發展鄉村旅遊和現代農業,80%的外出務工人員漸漸地返鄉創業致富,返鄉農民工創業,又增加了村裏的變化,花茂村開始擺脫貧困。”花茂村村委會主任彭龍芬説。
現今的花茂村(供圖 貴州省網信辦)
以此為契機,花茂村村支“兩委”開始制訂“發展一個産業、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計劃。在村支“兩委”帶領下,花茂村開始念好“山字經”,打好“生態牌”,做實做好“産業扶貧”這篇大文章。不僅如此,花茂村還大力發展紅色遊、田園遊、智慧遊為主導的鄉村旅遊産業。
今天的花茂村(攝影 劉昌明)
環境好了,村民掙錢的路子也多了起來,村民王治強就是其中之一。
王治強改建自家院子,投資開起了農家樂,取名“紅色之家”。如今,王治強的“紅色之家”生意紅火,每天接待200人,為村民提供了10多個就業崗位。在王治強的影響下,目前,全村已發展農家樂28家,建立農業專業合作社一個,引進大型農業企業一家,解決近千人就業。
“鄉愁經濟”讓旅遊有門路
2015年6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花茂村視察時動情地説:“怪不得大家都來,在這裡找到鄉愁了。”
三年來,花茂村牢記總書記殷殷囑託,統籌推進精準扶貧與全面小康齊步走,積極打造“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升級版,發展起了“鄉愁經濟”。大力推進紅色遊、田園遊、智慧遊等為主導的鄉村旅遊産業,把一棟棟青磚黛瓦的黔北居民,變成一個個旅遊産業“孵化器”,老百姓紛紛端上了“旅遊飯碗”。
“我想跟總書記説,我們花茂人做夢都在笑!”彭龍芬説,黨的十八大以來,花茂村時刻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推進精準扶貧,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引導村民發展鄉村旅遊,推進農旅文一體化。
通過幾年的發展,花茂村實現了田園風光、紅色文化、陶藝文化與特色高效農業的有機融合,守住了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發展新路,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紅色之家”的遊客絡繹不絕(攝影 田秋情)
據統計,2017年,花茂村共接待遊客數量約7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約3000萬元。
“我們要把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深植于每一個人的心中,繼續做好生態這篇文章,保持天藍、地綠、水清,依託大旅遊實現農旅文融合、一二三産業融合、産業與生態融合、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真正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美麗畫卷。”彭龍芬説。
“鄉愁”是一種文化自信的體現
每個人對於鄉愁的理解都不一樣,有人覺得鄉愁是對家鄉的思念和依戀,有人認為鄉愁是不忘初心、追求寧靜的生活理念,而對於回鄉創業的張勝迪來説,鄉愁是文化自信的一種體現。
張勝迪是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楓元村人,也是特色文化産品的開發者。
她2016年7月回鄉創業,在花茂村創辦花茂人家商貿有限公司,以古法造紙創新體驗推廣和相關産品生産及銷售為主,致力傳承花茂村獨具特色的土陶文化、紅色文化和鄉愁文化。
正在泡茶的回創者張勝迪(攝影 田秋情)
關於鄉愁,張勝迪説了這樣一個故事:2017年一個外國遊客來張勝迪的店裏買特製的檯燈,和她討價還價,但她並沒有降價,而是向這個遊客介紹這種檯燈的材質、製造工序和文化背景。雖然那名遊客最後沒有買那盞特製的檯燈,但卻對張勝迪表達了自己的敬意,他這樣説道:“我完全沒有想到這裡的農民會有這樣的見識,你們和城市裏的人沒有什麼區別。”
張勝迪認為,發揚鄉愁文化不僅僅是辦“農家樂”、吃農家菜那麼簡單,而是讓遊客在遊玩之後真的能記住一些東西,鄉愁不僅僅是人們對原生態生活的一種懷念和嚮往,更是對健康、對信仰的追求。
她希望花茂村作為中國鄉村發展的一個樣本縮影可以讓來到這裡的人們靜下心來,遊客在這可以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和鄰裡關係的和睦,這些都是一種文化自信的體現。
“鄉村旅遊”讓致富有希望
“鳥語催人醒,蛙鳴伴夢鄉。花叢蝶飛舞,蓮下魚歡暢。小河繞田野,青山披盛裝。雖不比蓬萊,仍可算一方。”作為花茂村變化的見證者,花茂村退休教師候光富用一首詩描述如今的花茂村。
走進花茂村先才陶藝館內,歡聲笑語不斷,不少遊客正在製作陶藝作品。在店裏,店主母先才不停地穿梭其中,為店裏的遊客提供指導。
“沒想到這老手藝還能再次煥發生機。”母先才是家裏的第四代陶藝人,家族手藝已傳承有百餘年,曾經因村裏貧窮,他的店子也面臨關門歇業的局面。但如今,在村委會的支持下,母先才的陶藝館每年賣出的陶藝製品達2000多件。
陶藝傳承人母先才正在進行陶藝製作(攝影 田秋情)
“這都得益於花茂村旅遊的快速發展。”母先才説,自2014年以來,花茂村搶抓“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創建的機遇,在全力改善基礎設施的同時,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後,迎來了鄉村巨變。
近年來,花茂村通過“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累計整合資金2.4億元,全面改善了村裏的水、電、路、訊、氣、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成陶藝文化創意一條街、遊客服務中心,核心區域還實現了免費WiFi和“天網工程”全覆蓋,既改善了群眾生活條件,又為發展鄉村旅遊奠定了基礎。
同時,花茂村積極引導農村住宅和居民點建設,以小青瓦、坡屋頂、轉角樓、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墻、穿鬥枋七元素為基調,新改建黔北民居880棟,既保持了村莊傳統風貌,又結合了現代化元素,與青山綠水渾然天成,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數據顯示,2017年花茂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6萬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約200萬元。(文 田秋情)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