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溪村的二十年:三次結構調整 造就富美鄉村

2018-08-03 11:13:25|來源:貴陽日報|編輯:岳旺|責編:陳夢楠

  (市州、大扶貧、社會)折溪村的二十年:三次結構調整 造就富美鄉村

  生態優美、村容整潔的折溪村(攝影 鄭雄增 )

  春有遍野梨花、夏有避暑客棧、秋有纍纍果實……在許多村子還在為數千元的年人均收入目標而奮鬥時,修文縣谷堡鎮折溪村人均年收入早已突破兩萬元。

  從玉米到金秋梨,從金秋梨到獼猴桃,從獼猴桃到鄉村客棧,村民們經歷過持刀對峙,面臨過艱難抉擇。走過20年的産業結構調整之路後,折溪村終於實現了富與美的雙豐收。

  村子裏,人們的日子越過越有滋味。然而,在眾多村民看來,迎來新時代,大好機遇擺在眼前,這條以産業振興村子的道路,他們才剛剛打好基礎,好戲還在後頭……

  不經一番寒徹骨 哪得梨花撲鼻香

  如今,陳明華還時常想起那時村民們對他的質問:“梨能當飯吃嗎?”

  一切始於20年前的一次種植結構調整。

  1998年,折溪村一部分接觸到更多外界資訊的村民,不再滿足於“吃飽飯”,開始尋求更大的經濟收益。種植金秋梨,是當時著力推廣的項目。

  然而,對於大多數習慣了種植水稻、玉米的村民來説,即便當地有免費發放果苗的政策,但要把養家糊口的莊稼地騰出來種果樹,就像一場賭博,他們有心一試卻不敢貿然行動。

  現已72歲的陳明華時任村支書,是當時種植金秋梨的組織者之一。如今,陳明華還時常想起那時村民們對他的質問:“梨能當飯吃嗎?”

  老黨員李峰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但他留了後手:把水田留著種水稻保證有糧食吃,把原本種玉米的旱地全部“賭”上了金秋梨。“就算不成功,也就困難三年。”李峰説,當年他一邊擔驚受怕,一邊寄託著希望,開始了這次調整,“總不能‘坐在家中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吧。”

  種植金秋梨,一開始就遭到了許多村民的抵制,果苗被拔除、踩踏等情況,時有發生。但陳明華鐵了心,要把這場變革進行到底,於是墊資3000元,組織了十名年富力強的村民組成護林隊,與破壞果苗種植的行為鬥智鬥勇。

  陳明華清楚地記得,當時有一名村民蓄意拔別人家的果苗,被護林隊發現,追至家中,該村民卻手持鐮刀,和護林隊對峙……

  一番努力沒有白費。2002年,全村保護下來的1000多畝金秋梨開始大規模挂果,個頭喜人,味道甘醇,以一塊五一斤的價格源源不斷推向市場。産生的經濟效益,是種植玉米無法比的。

  看到了收益,2003年,許多村民自發申請加入金秋梨種植行列。當年,全村金秋梨的種植面積增加到了3000多畝。

  金秋梨種植成了規模,但銷路也成了問題。舉辦梨花節,成了折溪村推廣金秋梨的主要手段之一。陳明華説,為了辦好第一屆梨花節,村裏甚至現修了一條4公里的鄉村公路迎接遊客。

  連續四屆梨花節,讓折溪村的金秋梨遠近聞名。之後每一年,每到花開和果熟季節,折溪村都遊人如織。村民的收入,也因此節節攀升。

  高效套種獼猴桃 實現富美雙豐收

  “我們村的農民,好些都是開著小轎車去幹農活的。”

  走上變革之路、嘗到了甜頭的村民們,腳步已停不下來。

  金秋梨讓折溪村聲名遠播,但如今在這裡卻可以看到成片的獼猴桃。現任村支書惠玉華説,這是村子種植結構再次調整的結果。

  2004年,有村民提出,想將金秋梨換成經濟效益更好的獼猴桃。然而,春來滿山遍野的梨花,已成為村子的一道靚麗風景,如果貿然全部替換掉,村裏的人氣將大幅下降,村民的收入也會受到影響。

  經歷過第一次種植結構調整的村民,這次成熟了許多,他們開始權衡這第二次産業結構調整的利和弊。一切調整的目的,都是為了讓村子變得更美,讓村民變得更富。如何做到既保護好金秋梨的美、又兼顧獼猴桃的經濟效益?村裏提出,將位於道路兩旁、觀賞價值高、果實甘甜的金秋梨繼續保留,而地處低窪地帶、長勢不好的,全部替換成獼猴桃。

  只有規模化,産業發展才有優勢,這是第一次産業結構調整得出的經驗。因此,村支兩委動員村民們,把剩下的莊稼地都拿出來種植獼猴桃。“這一次沒有遇到太大阻力。”陳明華回憶説,許多村民自願狠下心來,把所剩無幾的莊稼地全部騰出來,準備在獼猴桃種植上大幹一場。陳明華記得,當年他向鄉政府申請了十萬株獼猴桃果苗,仍不夠村民們申領。

  兩相兼顧,折溪村形成了金秋梨和獼猴桃相得益彰的産業結構。如今,村子90%以上的莊稼地都替換成了金秋梨、獼猴桃等經濟作物,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漫山遍野的綠,讓村子煥發勃勃生機。

  産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折溪村美了,村民年人均收入早已超過兩萬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我們村的農民,好些都是開著小轎車去幹農活的。”惠玉華指著路旁停放的幾輛轎車説,“今年春節期間,好多村民又換了新車,村裏年收入二三十萬元的人家多得很。”

  山明水秀引客來 火了鄉村避暑遊

  年掙30多萬元,劉家林仍在刻苦鑽研互聯網和精品客棧運營知識,他説,好戲還在後頭……

  每週,家住修文縣城的高軍都會到折溪村的梨花湖釣魚。“這裡空氣好、氣候好、環境好、交通方便,沒事來逛逛很舒服。”高軍説。

  梨花湖原本叫古龍水庫,因常有遊客駐足湖畔賞梨花,因而被改名為梨花湖。去年,村子籌資十多萬元,把梨花湖修整了一次,梨花湖因而更加水清波平。

  産業結構的調整,讓這個年年均氣溫13.5度的村子,越發變得山明水秀。在貴陽交通設施、生態環境逐步改善,知名度日益提升的發展進程中,折溪村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鄉村避暑遊。

  80後村民劉家林家住梨花湖畔,2015年,他用種植金秋梨和獼猴桃積累下來的30多萬元,蓋起了三層小洋樓,一半用來自住,一半用來接待遊客。

  這幾年,隨著鄉村旅遊持續火爆,這棟三層小洋樓已滿足不了遊客需求。劉家林一咬牙,再花50萬元積蓄,修建了一棟專門接待遊客的鄉村避暑客棧。避暑季,入住客棧的遊客包吃包住每人每月1500元,加上散客消費,每年,劉家林的鄉村客避暑客棧能凈賺10萬元以上。加上金秋梨、獼猴桃的收益,劉家林的年凈收入超過30萬元。

  目前,折溪村鄉村客棧數量已增至20多家。每年夏季,到折溪村長住避暑的外地遊客不下800人,全村客棧都住得滿滿噹噹。鄉村旅遊,已逐步成為金秋梨、獼猴桃之外的又一支柱産業。

  “鄉村旅遊的發展,也對我們提出了更高要求。”惠玉華説,目前,村裏對客棧的入住條件、價格,飯菜的品種、品質等,都做了嚴格規定,不符合要求的將被嚴厲處罰。村民們也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成果,如果自己家床位滿了,大家會相互推薦,努力讓遊客住好、吃好、玩好。

  從金秋梨到獼猴桃,再到鄉村客棧,這條以産業振興鄉村的路越走越寬。年掙30多萬元,劉家林仍在刻苦鑽研互聯網和精品客棧運營知識,他説,好戲還在後頭…… (記者 李定林 劉建)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