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礦區”變“景區”的綠色轉型之路

2018-08-14 09:31:26|來源:貴陽日報|編輯:楊麗芳|責編:陳夢楠

  副頭條:慶祝改革開放40年貴州大型主題調研採訪活動走進萬山 聚焦“礦區”變“景區”的綠色轉型之路

  近日,“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貴州大型主題調研採訪活動走進銅仁市萬山區,來自中央、香港駐黔以及省內新聞單位、網站和新媒體等50余家媒體組成採訪團,就萬山區改革開放40年來的“綠色轉型”發展進行集中採訪。

  在為期三天的集中採訪中,記者團一行圍繞農業、工業、旅遊業、城市建設、脫貧攻堅、基層黨建等方面,先後實地走訪了敖寨鄉中華山村金中農業大棚蔬菜基地、硃砂古鎮、萬仁新能源汽車、九豐農業博覽園、電商生態城及雙創産業園等地,深入了解銅仁市萬山區産業原地轉型和城市異地轉型“兩個轉型”發展情況。

  銅仁市萬山區曾是我國最大的汞工業生産基地,被譽為“丹砂王國”,1952年成立的貴州汞礦,也成為當時我國有色金屬年産量最大的礦。“當時礦井下有3000余名採礦工人、礦井上也有4000多人,加上採礦家屬子女,共有3萬多人,當年的萬山礦區,每年産汞量最高時可達1000多噸,熱鬧得很!”在汞礦遺址博物館門口,68歲的老礦長李曉康説。

  然而,萬山區的汞礦因超強度開採導致資源幾近枯竭,2001年貴州汞礦被迫實行政策性關閉。

  轉型,成為萬山的必由之路,但怎麼轉、往哪兒轉才是可持續的發展之路呢?

  依託特有的汞礦資源,在堅守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的原則下,萬山區通過提升傳統産業、依託傳統資源優勢及工業遺址等,將老礦區變身新景區,讓現有的資源“活”起來,做足“硃砂文化”。

  以獨有的“硃砂文化”為核心,對現有遺址和文物進行修繕性開發利用,建成我國第一個以礦山文化為特色的休閒特色懷舊小鎮——硃砂古鎮;

  利用硃砂礦石製成硃砂字畫、印章印泥、石雕及飾品等,建成全國最大的硃砂工藝品産業園;

  在硃砂古鎮,曾經的貴州汞礦辦公樓變成了汞礦遺址博物館,博物館大禮堂內的座椅換上了“新顏”,螢幕上也播放著富有年代感的黑白電影;昔日的人工採礦坑道變成了五彩的“時空隧道”,採礦留下的運輸軌道及運輸車自然融為礦洞一景;原來礦工的生活區也被改造成紅色文化影視城,就連供蘇聯專家使用的辦公樓,也被裝修成具有異域特色的俄羅斯餐廳……

  通過對硃砂古鎮的打造,萬山區成功實現了由過去的賣“資源”向賣“文化”轉變、“黑色”産業向綠色産業發展、工業産業向文化産業轉型的改變。(記者 白雪)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