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實施“校農結合”助力脫貧攻堅 田間地頭直通校園食堂 內生動力釋放産業活力

2018-09-28 09:21:03|來源:貴州日報|編輯:岳旺|責編:陳夢楠

  為深入實施教育扶貧“1+N”計劃,2017年秋季學期開始,貴州省全面啟動“校農結合”定向採購農産品工作,各地各校積極行動,制定實施方案、明確工作要求、保障措施、任務目標,取得了不俗成績。

  數據顯示,貴州全省學校食堂累計採購當地貧困戶生産的常用農産品31.24萬噸,採購金額21.95億元,初步實現了學校後勤有保障和貧困人口增收的雙贏局面。

  高校集團助資源共享

  “學校裏就能吃到鄉親們種的菜,讓我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幸福感爆棚。”袁家杏激動地告訴記者。

  袁家杏是黔南州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新關村人,也是黔南師範學院大三學生。

  袁家杏説:“幸福不光來自於嘴,更來自於每天能通過這些菜中看到鄉親們一天天變好的生活。”

  9月26日上午,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校農結合”農産品配送中心內,瓢潑大雨卻阻擋不了村民們交付農産品的熱情。

  來自場河村的熊作武拉了一車南瓜,一到交付點他顧不上避雨,就忙著卸起貨來。

  “依靠‘校農結合’,我家每年能增加七八千元的收入!”熊作武家種植的南瓜,以前因為找不到銷路,只能剖開南瓜取瓜籽賣,而瓜肉就只能扔掉,年收入才1000多元,是“校農結合”讓他家有了致富的希望。

  這一變化源於黔南師院在2016年年底對卡蒲毛南族鄉新關村、擺卡村的定點幫扶。

  作為貴州“校農結合”的發源地,黔南師院早已通過實踐探索出一條“定點採購、産業培扶、基地建設、示範引領”的“校農結合”新模式。學院黨委副書記陳治松説:“黔南師院‘校農結合’採用的是流通企業‘配額換定單’的形式採購農産品。簡單地説, (下轉第2版)(上接第1版)就是學校食堂需要多少農産品,流通企業就到貧困村或貧困農戶手上收購多少農産品。後來,我們逐漸發展,這種收購不僅不能滿足學校食堂種類的要求,而且由於貧困村、貧困農戶種植種類單一,學校也不能完全消化所有種植農産品。”

  針對這一問題,黔南師院通過與黔南民族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等七所院校建立“校農結合”高校集團,採取單一農産品集團內學校點對點在貧困村合作社或農戶手上購買,購買後集團內學校整合資源使用的方式,擴大貧困村産品互補供給,增加食堂對品種的需求配送,促進“一村一品”、“一鄉一特”的産業化形成,形成了“高校集團+流通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校農結合”升級版。

  升級版也帶來了新發展,僅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校農結合”實施一年就取得了突破性成績。

  2017年,全鄉蘿蔔增長4.11倍、萵筍增長3.54倍、土豆增長2.9倍、生豬增長1.15倍、雞增長1.07倍,一批生豬村、蘿蔔組、萵筍寨悄然形成,基地生産産品除了供省內高校、機關、高開司等單位外,還向廣州、深圳、江蘇等發達地區持續供貨。

  智力支持助産業壯大

  “‘校農結合’要帶領更多貧困戶脫貧出列,關鍵要壯大當地産業,而壯大産業的核心則是強化智力的支撐作用。”9月25日,貴州大學外國語學院黨委副書記、派駐貞豐駐村工作隊隊長、岩魚村第一書記羅俊松對記者説。

  不僅是羅俊松,貴州大學農學博士、教授,鎮遠縣科技特派員耿廣東對“校農結合”的智力支持也有相同感受。

  耿廣東介紹,過去幫扶更多只是做技術培訓,無法全方位發揮自身優勢。自“校農結合”深入開展之後,他從市場定位、規劃引領、技術指導多方面進行幫扶,充分引導貧困戶“立志、強智”。  為此,耿廣東把他團隊選育了近四年的新線椒品種——“苗源9號”種植在鎮遠縣境內。目前,已種植3000余畝,畝産3000斤以上,畝産值7500余元,直接帶動100余戶農戶就業,間接帶動農戶就業300余戶,平均每戶年增收2800余元。

  其實,像羅俊松、耿廣東這樣把智力“送”到田間地頭的專家、學者在貴州大學還有很多。

  記者了解到,自開展“校農結合”工作以來,貴州大學共選派了400多名教授、博士和57名科技特派員及18名駐村幹部、第一書記到貧困縣、極貧鄉(鎮)、深度貧困村在産業指導、技能培訓、技術指導、激發內生動力等方面著力,通過智力幫扶,以市場需求引導農戶科學種養殖,規範農戶種養殖技術規範,實現了“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的轉變,提升了脫貧攻堅的效果,讓貧困地區農戶有了脫貧致富的門路和技術,為實現穩定脫貧打下堅實基礎。

  科學管控助全面監管

  9月25日15時,距離學生晚餐時間不到3個小時,在惠水綠康源學生營養餐配送中心,佩戴帽子、口罩,身穿白大褂的工  人們在工作車間緊張地進行著食材加工處理。處理後的凈菜將通過冷鏈配送,送到惠水縣各所學校。

  綠康源學生營養餐配送中心是惠水縣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四統”配送服務商。每天,該縣5.7萬名學生的營養餐食堂原輔料,都從生産基地直接送達配送中心,經過統一拆揀、浸泡、消毒、氣調包裝等程式,配送到學校食堂,不僅確保了食材搭配合理,降低了部門監管難度,還減輕了學校管理壓力,確保了資金安全和食品安全。

  “我們自建基地所有食材杜絕使用農藥和化肥,就是為了讓孩子吃得健康。”公司董事長蔣顯勇説,公司始終以“校農結合”為抓手,開展“貧困戶+合作社+配送中心+學校”的模式,讓學校食堂農産品的需求與貧困地區種植、養殖産業直接對接,帶動産業發展、農戶增收,有效實現農戶、村集體、學校三方利益共享,加快脫貧攻堅進程,助力全縣脫貧攻堅使用快車道。

  目前,該公司已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4000余戶,共9000多人,每年實現本地化採購2700余萬元,使貧困戶每人每年能增長3000元左右的毛收益。

  而在長順縣第四中學,為了讓學生營養餐安全、可控,學校專門成立營養辦,每天都會對送到學校食堂的食材驗收登記,並監督工人做好食品的存貯、加工、分餐、留樣、品嘗、消毒等各個環節,實現“零距離”監管。

  同時,縣市場監管、食品安全、教育局等部門對各校的飯菜品質、食堂衛生、食品安全、資金監管等進行監督檢查,要求學校建立臺賬,讓孩子們不光“有得吃”“吃得飽”,更要“吃得好、吃得營養、吃得均衡、吃得幸福”。

  長順縣教育局營養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6月30日,全縣學校食堂採購當地農産品數量佔食堂採購總數的62.9%,金額700余萬元。(記者 曾帥 王雨 )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