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中國農村改革第一鄉”貴州安順頂雲的“變與不變”

2018-11-11 17:52:09|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岳旺|責編:劉徵宇

  11月11日,貴州省安順市關嶺自治縣頂雲街道石板井村“頂雲經驗”紀念園內,不少村民與往常一樣在園內散步行走。這裡是全村人的休閒去處,更是全村人的精神家園。

  40年前的今天——1978年11月11日,安順地區關嶺自治縣頂雲公社(現為安順市關嶺自治縣頂雲街道辦事處)土地包産到戶的經驗被《貴州日報》頭版整版報道,“頂雲經驗”受到了中共貴州省委認可及支持。隨後,又得到了中共中央肯定,使之成為與安徽小崗實行包産到戶的一樣的創舉。

  矗立在“頂雲經驗”紀念園內的混凝土紀念碑三個立面分別寫著:“頂雲經驗紀念碑”“中國農村改革第一鄉”“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字樣,簡潔而大氣,碑座下面雕刻著當年領頭“包産到戶”的五位老人形象。“頂雲經驗”彰顯了敢想敢幹、敢為人先的“頂雲精神”。

  20世紀70年代,中國農村普遍窮困,農村經濟普遍滯後,溫飽問題是農民主要問題之一。1976年春,頂雲公社石板井大隊(現為安順市關嶺自治縣頂雲街道石板井村)陶家組生産隊的村民一致推選年富力強的陳高忠接任生産隊長。窮則思變的陳高忠帶領幾個年輕人將村裏的土地分包到生産小組,次年糧食豐收。貴州省委、省政府認同並推廣了這一舉措。

  “與其餓死,不如拼一把。”如今健在的陳高忠、陳忠富和陶天雲三位老人已是耄耋之年,回憶當年打破禁忌試水“定産到組”的往事,依舊激情澎湃。

  “在那個年代,這樣的做法可是非常危險的,代價是巨大的。”當時的領頭人、現80歲高齡的陳高忠矍鑠健談,“大夥希望能在我帶領下,告別‘年年餓飯’的苦日子,人心所向,難以推辭。”

  陳高忠當上生産隊長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陶家組32戶183人劃分為3個生産組,“定産到組,超産獎勵”。當年秋天,陶家組糧食豐收,産量比以前增加了兩倍多,人均吃糧從上年的106公斤增加到250多公斤。

  “大家能吃飽,這條路就是對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陳高忠坦言,搞“定産到組”,社員的責任心還不夠高,如果把土地分到每家每戶,社員積極性肯定更高,那樣糧食也能大幅度上升,不過風險也更大。

  經過反復考慮,陳高忠還是決定“闖出一條活路”。1978年初春,瞞著頂雲公社,陳高忠邀約村民羅明才、李國昌、陶天銀、陳忠富、羅定堯、羅國民,在陶家組山林裏名叫“燈盞窩”的隱秘地,商量土地分到戶的事。一個下午,大家達成一致意見。晚上,7個人在陳高忠家灰暗的煤油燈下簽了“合約”,摁上手印,悄悄實施包産到戶。7個“為民請命”的紅手印,換來了陶家組生活“豐衣足食”。那一年秋天,家家豐收,各家各戶不僅吃上了飽飯,還存下了糧食。這7個紅手印,也引發了頂雲公社的“土地改革”。

  陶家組包産到戶儘管是“秘密進行”,但“好事傳千里”。1978年的春天,頂雲公社28個生産隊已有近10個生産隊悄悄學習陶家組的做法。頂雲公社出現“定産到組”,這在當時是“破天荒”,逐步引起了縣、地區、省和中央高度關注。

  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思想指引下,貴州頂雲公社“定産到組”經驗和安徽小崗村“包産到戶”經驗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由此開始,以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為主體中國農村改革大幕,在“北小崗,南頂雲”兩面旗幟下拉開時代大幕。

  如今,在頂雲,一個個自然村寨,一幢幢小樓散落在山間,矗立在綠蔭中。改革開放40年來,頂雲人均從無收入到2018年初人均純收入9800元,“頂雲經驗”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先河,為貴州山區百姓解決溫飽做出了示範。

  20世紀80年代,頂雲依靠包産到戶,大搞科技興農,實現村民豐衣足食;20世紀90年代,一江春水向東流,沿海發展大潮,也吸引著頂雲人“趕海淘金”,打工經濟帶富不少村民;21世紀初,西部大開發唱響了貴州新一輪的發展強音,石板井村納入城鎮化核心版圖,再一次站在改革前沿。

  “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解決了吃飯問題,但這種分散經營方式不適合規模生産。”陳高忠説,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目光已經從“向糧看”轉為“向錢看”。新的出路,在於調整産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變一家一戶的“單幹”為集約化生産。在年輕一代的奮發有為裏,頂雲人再次走上變革的前沿,開始了“點土成金”的産業革命。

  從2004年開始,頂雲石板井村兩委就開始引領群眾流轉土地調整種植結構,發展“以銷定産”的市場型農業,這種“打包經營”的新經驗曾在安順市推廣。後來,借助貴州的“三變”改革經驗,石板井村成立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實現了“千斤糧”向“萬元地”的轉型。

  從為“飽肚子”實行包産到戶,到為“錢袋子”外出務工,再到“奔小康”回歸家園,頂雲人踩著中國發展的時代鼓點,在每一個發展節點敢為人先。

  被歷史貼上貧困標簽的貴州,發展的道路更顯艱難。改革開放40年,貴州幹部群眾敢闖敢試,敢為人先,40年改革開放中生動演繹了一個個頂雲一樣的“貴州實踐”。

  如今,在安順市關嶺自治縣一項名曰“五戶聯保”的措施正緊鑼密鼓地推進,且成效顯著:實行兩名專業養殖戶帶動三名貧困戶養殖“關嶺牛”,推進農業全産業鏈發展,帶動第二産業、第三産業發展,推動全民脫貧奔小康。

   在關嶺縣城經營百貨的頂雲街道石板井村村民陳景駕著轎車,與妻子一道回家。他是頂雲領頭“包産到戶”五人中陳忠富的兒子。“父輩們40年前敢為天下先,為村民舍命闖活路的精神,會一直激勵我們後人一代一代繼續奮鬥出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在“頂雲經驗”紀念園內,陳景凝望“頂雲經驗紀念碑”碑座下面當年領頭“包産到戶”的五位老人形象説:“現在的日子不同以前了,家裏修起了樓房,政府通過新農村建設等項目支持了房屋的改造,洗澡間、衛生間全在樓裏,我們現在住的房子是城裏人叫的別墅。未來,鄉村振興,農村會更美。”(關嶺縣委宣傳部)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