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南羅甸縣大關村:苦幹實幹劈石造田拔窮根

2018-11-11 17:52:48|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岳旺|責編:劉徵宇

  國際在線貴州頻道消息:走進黔南州羅甸縣大關村,一條條道路乾淨整潔,一塊塊田地鬱鬱蔥蔥,雖然已進入初冬時節,但村落裏卻散發著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村民們提鋤荷擔,在不久前收穫了莊稼的田地裏又種上了白菜。艱苦奮鬥、勤勞勇敢、自力更生,這是大關村村民質樸的品質。幾十年來,他們戰天鬥地、劈石造田,譜寫出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脫貧致富之歌。

  羅甸縣地處滇黔桂喀斯特石漠化中心區,境內部分地區無土缺水,石漠化嚴重,被評價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區域”,而大關村就是其中之一。因為地理環境惡劣,村民們種不了水稻,只能在山間地頭種一些玉米,還要經常面臨吃不上飯的窘境。 

  沒有田沒有地,那就自己造。為了解決村裏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問題,1983年底,村民何元亮、李必興、李必先3人率先在村裏劈石造田0.2畝,當年收稻穀25公斤,揭開劈石造田的序幕,之後,村裏的人相繼加入造田的行列中

  田小故事多。村民王明光因為夜以繼日地拼命造田,導致過度疲勞,在點燃炸藥導火線後挪不開腳步,被炸藥炸傷一隻眼睛,炸斷右手的三根手指,因此這塊田被命名為“血田”。後來,貴州省黔南州羅甸縣黨委政府有關部門被大關村的造田事跡而感動,免費提供了6管炸藥,大力扶持村民造田。截至1995年,大關村累計劈石造田900余畝。

  在1984年到1997年的13年裏,大關村村民錘敲鋤挖,肩挑背扛,在貧窮與饑餓中戰天鬥地,共克時艱,一步步探索著脫貧之路,流血流汗造出了“大關第一田”“血田”“老少田”“結婚田”等一畝畝田地,徹底擺脫了吃不上大米、吃不飽飯的日子,並創造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堅韌不拔,苦幹實幹”的大關精神。

  當初在村裏率先造田的李畢先老人如今已經有81歲的高齡,但身子骨看上去還很硬朗,他在談到當初劈石造田的經歷時自豪地説道:“現在很多人靠政府救濟也能吃飽飯,但是我們不等不靠可以挺直腰桿。”

  過去,老一輩大關村人靠著對溫飽生活的嚮往在艱難困苦中堅持不懈,他們永不服輸的勁頭也影響激勵了新一代大關村人以及大關村周圍的人。

  今年42歲的石文江是羅甸縣邊陽鎮深井村人,他1999年退伍後在河北保定做了八年的糕點生意,但隨著做糕點生意的人越來越多,他的生意到後面經營得愈發艱難。後來,石文江了解到野生岩黃連對消炎、治療肝臟的效果特別好,但在市場上售價達到四千元到五千元一斤,價格十分昂貴,因此他決定改行,回家種植岩黃連等藥材。

  説幹就幹, 2013年石文江和親友在大關村裏成立了一個專業種植合作社,並經過多方打聽從河北請來技術員在近三個月的時間裏育出岩黃連苗,與此同時還流轉了村民們的山地用來種植岩黃連等中藥材。

  目前,石文江等人成立的合作社以每天80元到100元不等的價格請村裏的貧困戶來合作社務工,僅2017年一年,該合作社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多個就業崗位,並帶動了大關村28戶貧困戶實現脫貧增收。

  如今,大關村人吃不飽飯的日子已成為歷史,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堅韌不拔、苦幹實幹”的“大關精神”依舊激勵著新一代大關村村民乃至更多的人積極進取、奮發拼搏。(文 田秋情)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