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長順:改革開放四十年“山路”變“坦途”
國際在線貴州頻道報道(楊雲):“以前進出村的路都在山上,坑坑洼洼、又陡又窄,遇上下雨天,滑溜溜的,不小心就摔跤。” 貴州省黔南州長順縣敦操鄉鬥麻村大地組村民周大相説。久困于“行走難”的周大相對路有著自己特別的感受和理解。
改革開放40年來,歷經土路,石子路,水泥硬化路,平整的道路一步步修到了周大相的家門口。看著水泥路旁邊的羊腸小道,周大相十分感慨,“改革開放,山鄉巨變。”
石板村大硐組是一個坐落在大山深處的村莊,距離集鎮10公里,海拔高度1360米。20世紀70年代以前,大硐組村民住的是茅草屋、土墻房,一條崎嶇山路從村口向外延伸。 1978年之前,大硐組沒有一條好走的路。
説起當時的路,74歲的石板村村民唐國富記憶猶新。“路太難走了!” 唐國富説,“出趟村滿腳泥土,讓人身心疲憊。”據唐國富回憶,因為道路不通車,村民居住條件差,整個村組都是茅草房。
大硐組村民唐英文記得,因為路不好走, 很多家長不放心娃娃走山路,大硐組的娃娃出去讀書的很少,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在家幫助父母種莊稼最安全。路難行,不僅制約了村民的出行,還禁錮了村民的思想。 1982年,在大隊支書唐英雄的帶領下,大硐組村民60余人自帶鐮刀、鋼釬、錘子、鐵鍬修路,經過1個多月努力,才有了第一條兩人可以並行走的土路。
2016年,隨著貴州“組組通”交通建設工程實施,大硐組的泥巴路全部變成了硬化路,才終於從“山裏面的村落”變成了“大路邊的寨子”。摩托車、轎車,如今出現在大硐組的村民家裏,求學、務工的大硐組村民也越來越多。
格道村坳上組過去是著名的“窮山溝”,出行沒有水泥路,僅有的一條毛路彎多路陡,佈滿碎石、溝壑,群眾出行苦不堪言。“現在打著光腳板也可以去趕場了。”長順縣鼓揚鎮格道村坳上組萬其昌指著腳下硬化了的水泥路笑呵呵地説。
長順農村“組組通”公路建設由村到組不斷深入,長順的交通正在發生著巨大變化(供圖 長順縣委宣傳部)
改革開放40年來,長順縣圍繞高速公路、國省道、通村通組路的建設,不斷補齊交通基礎設施薄弱的短板。目前,長順農村“組組通”公路項目庫有764個項目共計1355.9公里,總投資8.14億元。2018年,長順計劃實施860公里,總投資5.16億元,實現483個村民組通硬化路目標;2019年,計劃實施230公里,總投資1.4億元,實現138個通硬化路目標。
近年來,長順縣始終堅持“交通優先發展”戰略,大力實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形成全縣干支匹配、內聯外通、快速便捷、安全高效的開放型交通路網,推進一批縣鄉公路改造和農村路網建設。基本形成以高速公路為骨架、國省幹線為支撐、縣鄉公路為依託、村公路為脈絡的開放型公路網結構,實現了縣域內“30分鐘上幹線、1小時上高速”的開放型交通網絡。
目前,長順縣正在重點推動都香高速、貴興鐵路、花安高速與都香高速連接線、代化至板當連接線、威遠至好花紅連接線等一批外聯通道項目建設,重點抓好過境長順G321、G354、S209及縣內的X981、X979等一批內聯通道,全力構建“四高一鐵、四縱四橫”的交通網絡體系。
如今,長順農村“組組通”公路建設由村到組不斷深入,長順的交通正在發生著巨大變化,20余萬長順群眾正享受著交通改善帶來的“行走福利”。練就一雙“鐵腳板”,不及修好一條出山路,已經成為長順官方和民間的共識。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