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挪個窩” 更要“鋪好路”

2019-04-11 12:10:19|來源:人民日報|編輯:孔令娟|責編:陳夢楠

(要聞)不只“挪個窩” 更要“鋪好路”

  4月10日,貴州省玉屏侗族自治縣平溪第二幼兒園,從17公里遠的朱家場鎮柴衝村移民到康華移民新區的張詩涵(前排左一)正在學校上課。胡攀學攝(影像中國)

(要聞)不只“挪個窩” 更要“鋪好路”

  4月10日,在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工業園區一家服裝工廠,從20余公里遠的平頭鎮蓮塘村移民到附近團山移民安置小區居住的張冬英正在製作校服。龍元彬攝(影像中國)

  核心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搬遷安置要同發展産業、安排就業緊密結合,讓搬遷群眾能住下、可就業、可發展。截至今年2月10日,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已累計搬遷入住132萬人,扶貧工作重心正逐步從“怎麼搬”向“搬後怎麼辦”轉變,從“搬得出”向“穩得住”“能致富”轉變。

  “一開始完全住不慣,隔三差五就想回老家。”聊起剛搬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時的感受,性格爽朗的李民興直言。

  去年,依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李民興一家從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百興鎮坐窩底村搬遷到了安置小區鴿子花風情小鎮。對新的生活環境,李民興“又愛又怕”,愛是因為看病、上學確實方便;怕的是因為在農村生活了大半輩子,步入新生活摸不著頭緒:電視機信號怎麼調,馬桶怎麼用,菜到哪買……

  普通人眼裏的生活瑣事,在搬遷群眾那裏卻可能成為決定“我要不要留下來”的大事。為了讓搬遷群眾安心,鴿子花風情小鎮工作人員想了不少辦法:挨家挨戶上門詢問生活“痛點”;手把手教老人用電視機、馬桶;逢年過節組織文化演出把大家凝聚起來……一點點、一樁樁、一件件,幫著搬遷群眾由“農民”順利向“市民”轉變。

  讓李民興再形容一下現在的生活,笑容爬上了他的嘴角:“日子安逸得很,就在這裡安心養老。”

  在貴州,和李民興有同樣經歷的易地扶貧搬遷戶不在少數。截至今年2月10日,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已累計搬遷入住132萬人,剩下56萬人今年上半年將全部搬遷入住。在全國千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中,貴州佔比最大。在“搬”的任務即將收官這個關鍵節點上,貴州作出推進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工作的重大部署,決定將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心,逐步從以搬遷為主向後續扶持工作為主轉變,從解決好“怎麼搬”向“搬後怎麼辦”轉變,從“搬得出”向“穩得住”“能致富”轉變。

  為此,瞄準群眾“搬遷痛點”,貴州省委和省政府打出了構建基本公共服務、培訓和就業服務、文化服務、社區治理、基層黨建等“五個體系”的“組合拳”,圍繞搬遷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持續推進搬遷群眾後續發展。

  貼心設計,加速搬遷農民融入城鎮

  走進遵義市播州區白龍小區安置點,你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不少搬遷戶肩扛鋤頭出門,喜氣洋洋提著新鮮的蔬菜回家。難道這些搬遷戶還在幹農活?

  彭春元告訴了我們答案。年逾五十的彭春元來自播州區鐵廠鎮三星村,家裏4口人,是白龍小區易地扶貧搬遷第二批入住對象。

  指著剛從地裏摘回來的菜,彭春元説,這都是自己種的,一部分自己吃,一部分拿去賣,又多得一份收入。政府分給他家0.38畝“菜園子”,平時在小區當保安,下班了可以去幹活,種菜上班兩不誤。

  政府為什麼要分地給搬遷群眾?播州區副區長兼水庫和生態移民局局長王夏麗告訴記者,不少群眾雖然住進了新屋,實現了就業,但“進城買棵蔥嫌貴”,種地務農的習慣依然難捨。

  如何讓搬遷戶住得慣、能融入?播州區委和區政府明確,在務必解決戶均1人以上就業的前提下,積極為搬遷對象中60歲以上無業可就的群眾解決生活單調和“離開了土地就不習慣”的憂慮。

  易地扶貧搬遷“菜園子”工程應運而生,播州區為安置點入住對象按戶均0.3畝至0.5畝標準配備了蔬菜種植用地。截至目前,白龍小區給289戶搬遷對象分配了“菜園子”,共計用地98.828畝。用地由政府免費提供三年使用權,三年後由搬遷對象自行選擇,願意繼續種可自行租賃,不願種將由政府統一安排使用。

  “菜園子一方面為大家節約了生活成本,另一方面也讓搬遷戶故土難離、鄉愁難解的情緒得到釋放。”王夏麗説。

  思群眾所思,想群眾所想,貴州通過打造“六個一”服務工程等行動,從綜合服務到平價購物,事無巨細,為群眾提供優質的“一站式”便民利民服務,幫助搬遷群眾卸下“包袱”,融入新環境、適應新生活。

  分類幫扶,開啟“家門口就業”新模式

  在興義市灑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南興社區新市民服務中心,放在工作人員桌上的興義人力資源市場用工單位空崗信息表每個月都會更新一次,搬遷戶們可以隨時到這裡拿取,根據自身情況聯繫相關崗位。

  在貴州省文才箱包製品有限公司加工車間,工人們正在有序忙碌著。原來居住在晴隆縣的徐學彬,去年6月帶著兩個小孩搬進了灑金南興社區。除了能讓小孩接受到良好教育,在徐學彬看來,最讓他高興的是鐵藝廠、箱包廠、電子廠等工廠就在馬路對面的手工産業園區,讓他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我在這裡打工一個月大概有3000塊錢,生活有了保證,過好日子更有信心。”

  近年來,興義市以灑金手工産業園為基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降低成本解決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業問題,確保他們真正融入城鎮新生活。

  興義市繡娘專業合作社法人李美珍2017年6月從普安縣罐子窯鎮紅岩村搬遷到灑金居住區,曾開過縫紉店、外出打過工的她,一直有個創業夢。

  剛搬進安置點,李美珍就想:“安置區這麼多少數民族婦女,若能在這裡搞一個服飾加工基地,帶著搬遷婦女們幹,又能顧家又能賺錢,豈不一舉兩得?”

  得知李美珍創業的想法,政府給她提供了一個300余平方米的門面作為生産車間,免3年房租。李美珍夫婦用特惠貸資金和從親戚朋友處借的錢共10余萬元,投資買了25台電動縫紉機和相關設備。去年4月,合作社正式投入運營,帶動40余名貧困婦女就業。

  興義市根據搬遷對象的實際情況和就業創業意向,將搬遷戶分為社區工人型、三産服務型、外出務工型、兜底保障型等,精準幫助搬遷戶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

  “因人施策,分類幫扶,搭建各類就業平臺,才能真正讓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灑金新市民社區工委書記劉文梅説。

  精準管理,提升社區生活幸福感

  “上馬石小區安裝‘地網工程’監控探頭207個,車輛自動識別卡4個,建設完成‘雪亮工程’監控點位231個,全面覆蓋小區28個路口。”在凱里市上馬石社區綜治信息調度中心正忙著查看監控的工作人員,對社區情況瞭如指掌。

  “小區監控、門禁等系統應有盡有,和以前在村子裏居住相比,現在是放心又安心。”從凱里市龍場鎮老山村搬遷而來的居民張祥對小區環境十分滿意。

  為讓搬遷戶住得安心、放心,凱里市依託大數據手段,打造平安祥和的智慧社區,將小區、單元樓的人臉識別系統、視頻監控、智慧道閘、智慧門禁、電子圍欄等科技設備接入公安大數據平臺,築起一道看得見、摸得著、24小時守護搬遷群眾安全的防範網。

  “辦點啥事也方便快捷,能找得到人,事情也很快就有著落。”對於社區工作人員的服務,張祥豎起了大拇指。滿意的背後,是社區優化網格服務的不懈努力。凱里市將易地搬遷移民安置樓劃分為若干個黨建網格,建立社區黨支部班子成員黨建網格化分片包乾責任制,用心用情溫暖著社區居民的心。

  社區治理是搬遷群眾安居樂業的保障。貴州聚焦機構設置科學化、社區管理網格化、居民自治規範化、治安防控立體化建設,不斷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貴州隨機入戶抽查結果顯示,群眾對搬遷政策的滿意度達99.46%,對配套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的滿意度達99.03%,對住房的滿意度達98.28%,對就業脫貧措施的滿意度達97.95%。

  “搬出來”需要決心勇氣,“穩得住”需要用心用力。貴州正舉全省之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下半篇文章”,實現“安置”與“安心”同在,“安居”與“樂業”同行。(作者 萬秀斌 黃嫻)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