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體系”:寫好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2019-04-12 11:19:43|來源:今貴州新聞網|編輯:孔令娟|責編:陳夢楠

  “新家好!這裡有就業廠房、學校、衛生服務站,還有警務室呢!”4月3日,説起搬遷後的感受,安順市西秀區飛虹路彩虹社區二單元102室的何天友直誇黨的政策好。80平方米,客廳、餐廳、臥室、衛生間一應俱全。

  坐在新家的客廳沙發上,何天友笑得眼睛瞇成了縫。一年前,全家4口從楊武鄉最偏僻的補董村搬到美麗的新家後,變化翻天覆地。“現在不用種地了,土地流轉了,兒子就在園區上班,就醫、就學都太方便了!”

  搬遷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源自貴州著力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後半篇”文章。

  自2015年12月2日以來,貴州率先在全國打響易地扶貧搬遷“第一炮”,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的決策部署,以“六個堅持”為根本遵循、以“五個三”為生計保障,用“繡花”功夫做深做細易地扶貧搬遷工作。

(要聞)“五個體系”:寫好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截至今年3月31日,全省共建成集中安置點925個、住房43.9萬套,完成搬遷任務140萬人。

  成績來之不易。搬得出,還要穩得住、能致富。

  如何做好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近幾年,圍繞脫貧抓搬遷,貴州在一次次探索實踐中,奮力找尋自己的破題路徑。

  去年8月,省政府召開專題會議,對後續扶持和社會管理工作進行安排部署。9月,組織成立了由21個省直部門為成員的調研工作領導小組,重點圍繞社區治理、就業培訓、産業配套等,深入各市(州)開展全面調研。

  審時度勢。在總結過去經驗的基礎上,我省將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心從搬遷建設向後續脫貧發展和社會融入管理的全面落實轉變。

  2018年底,省委主要領導提出建好“五個體系”:一是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二是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三是文化服務體系,四是社區治理體系,五是基層黨建體系。

  回望這幾年,各地探索創新的後續扶持新經驗、新路子層出不窮。

  黔南州探索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五個三”模式,積極創新移民社區精細化管理服務機制。惠水縣率先探索推行移民社區精細化服務管理“5個3”模式、龍裏縣建立“一點兩站”等精細化管理服務機制。

  黔西南州以“新市民”計劃為主線和引領,在推動工程建設和搬遷入住的同時,探索出臺城鎮化集中安置後續系列配套政策和13項專項措施。

  銅仁市出臺易地扶貧搬遷生計保障和後續發展工作實施方案、跨區縣行政區域易地扶貧搬遷指導意見,進一步加快促進搬遷群眾快速融入城市生活、成為城市新市民。

  六盤水市不斷探索實踐安置點社區管理,形成了“32字”和諧社區(鄰裡和睦、守望相助、平安穩定、精神充實)與活力社區(入住充分、就業充足、生活便利、內外相連)創建標準,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黔東南州探索建立了搬遷群眾産業、就業、培訓、幫扶、服務“五個全覆蓋”模式,著力解決搬遷群眾後續發展問題。

  畢節市率先在全省實施統一代建模式,每個安置項目均採取“就業+産業”雙保險措施。

  遵義市桐梓縣探索建立了公共服務體系、産業發展體系和就業保障體系“三大體系”,推動後續扶持標準化管理。

  安順市開展“八個一”建設,即開展一次項目現場觀摩會、一次以上就業招聘會、一次以上技能培訓班、一次以上後續服務管理集中專項檢查等。

  政策好不好,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據隨機入戶調查結果顯示,搬遷群眾對政策執行滿意度為99.46%;配套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滿意度為99.03%;住房滿意度為98.28%;就業脫貧措施滿意度為97.95%。

  省生態移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五個體系”是繼“六個堅持”後對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再豐富、再昇華、再發展,是做好“穩得住、能致富”後半篇文章的系統思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貴州特色。

  從解決好“怎麼搬”向“搬後怎麼辦”轉變、從以搬遷為主向後續扶持和社會管理轉變、從“搬得出”向“穩得住、能致富”轉變……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內涵效應不斷凸顯,外延意義不斷擴大。

  數據快閃:

  “十三五”期間,貴州省計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88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49.4萬人,佔全國搬遷計劃的15%;整體搬遷貧困自然村寨10090個,同步搬遷人口38.6萬人。

  計劃分三年實施,其中2016年搬遷44.8萬人,2017年搬遷76.2萬人,2018年搬遷67萬人。

  截至2019年3月31日,全省共建成集中安置點925個、住房43.9萬套,完成搬遷任務140萬人。(作者 趙勇軍)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